分享

父母的付出感,会温柔地毁掉孩子

 富书 2020-06-19


作者:冯尘(爸妈内参主笔)

陆毅:爱情就是我老婆的样子

不会,就让孩子来教你

结婚不怕晚,离婚要趁早

对门十岁的小女孩叮当,昨天严肃地给我上了一课。

她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强迫儿子去上幼儿园。

小女孩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阿姨,我喜欢弟弟,所以我不希望她过和我一样的人生。”

这么小的孩子用到“人生”这样的字眼,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她说自己当初上幼儿园,一点都不开心。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不参与班里的活动,也不与同学们交流。

“可你当时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啊!”她陈述的事实让我惊讶。

叮当垂下眼睛,“装的。我妈妈带我太辛苦了,不想伤她的心。”

 “那么你现在快乐吗?”我问她。

“有一些是快乐的,有一些不是。”一个十岁女孩的真实,让我非常无力。

“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不快乐的事呢?”

“妈妈为了我放弃工作,每天全心全意陪伴我,我总得为她做些什么。”

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这个总把“妈妈的付出”挂在嘴上的小姑娘,太让人心疼了。

原本,叮当妈妈是我的育儿偶像。

因为她把叮当教育得很好,优秀上进懂礼貌,还总是很快乐的样子。

叮当妈妈原本的工作单位是很好的,可有了叮当后,她辞职做了全职妈妈。大家都觉得放弃了可惜,可她说,“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

她带孩子很用心,查阅资料、总结经验,还写了很多育儿文章。每次遇到育儿难题,大家都会去请教她。

然而,叮当的话让我的偶像崩塌了。一个十岁的孩子,内心竟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苦衷,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仔细回忆了一下,叮当妈妈确实经常说“我为你付出这么多”这样的话。

只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句话会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

利用孩子的懂事,让孩子用顺从和自我牺牲,来回报父母的付出,这是一种强烈的付出感。

付出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付出和牺牲的补偿心理。说简单些,就是“我不能白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得有所回报才行!”

付出感越强,就越希望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而父母的付出感,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我们看到多少父母为孩子的生长和教育操碎心,哪怕吃再多苦,也要让孩子更好的。

这一切原本是出于天性伟大付出,可家长往往用一句话毁掉它自带的光辉。

“含辛茹苦把你带这么大,你就这样对我?”

“背井离乡跑来这里读书,你考不上大学对得起谁?”

“你爸外出打工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你这样对得起他的辛苦吗?”

这样的句式,把父母心甘情愿的付出,变成功利性的行为。然而用它来束缚一个孩子,绝对有效。

只是这句式中包藏着的父母的付出感,是锁住孩子“自我”的枷锁,付出感越强,锁得越紧。

父母的付出感越强,孩子越不快乐。

而蕴藏在孩子身体内的负能量,足以毁掉一个孩子。

“你这样对得起我的付出吗?”

“对不起。”这句对不起也许没说出来,却在孩子心里回荡了千百遍。

孩子知道自己没能力回报父母沉重的付出,就会变得消极、沉默,对自己充满失望,变得沉默,不愿与父母沟通。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那些自认为对不起父母的孩子,有些索性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有些甚至会走上绝路。近年来,关于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他们的

遗书里通常写着,“爸妈,对不起,孩子不争气,给你们丢脸了。” 

更多的孩子有幸安全地长大成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终其一生,都摆不脱内心的自卑和歉疚。

父母的付出感,会温柔地毁掉孩子,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

自己的希求放在第二,父母的感受才是第一。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出于天性。嘴上说着“你这样对不起我”的父母,心里其实是不图回报的

把付出感作为工具,用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效果立竿见影,后患却无穷无尽。

所幸这只是方法上的错误,而方法上的错误是很容易改正的。

一, 多点真心,少点套路。

爱和陪伴,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在爱和陪伴中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亲密,交流起来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套路”。

说教有多么强大的毁灭力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早有领会。它总是掩盖住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常常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太多的方法论,往往会让我们忘记初心。

一小时的说教,比不过一句“没关系”;每天絮絮叨叨的灌输,不如一个宽容的拥抱;一万句指责的话,不如一句“爸妈相信你搞得定”。

二,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很多时候,孩子做不好是因为在做自己不喜欢、不情愿做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应该由他自己来期待,来规划。不要对孩子有太过具体的安排,把选择人生的权利还给孩子。

给孩子自由,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你希望他成为的人。

自己选择的路,孩子会走得更加坚定,也更加用力。

三, 减少对孩子的付出。

有些父母行动上对孩子大包大揽,语言上却对孩子各种嘴炮攻击:懒惰、没有生活能力、不独立,对不起父母的辛苦。

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

中国的父母,很多有一种苦情的情结,认为自己为孩子牺牲得足够多,才算得上是好父母。

并不是。

好父母总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锤炼,而不是用自己的付出绑架孩子。

收回那些不该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对孩子最漂亮的引领。 

作者简介,冯尘,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水瓶座女神,经。婚姻、亲子深度研究者,倾听爱好者。简书:冯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