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好型”孩子,是被父母逼的

 富书 2020-06-19


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妈说真正好的分享,是传递快递快乐,而不是去迎合他们、去讨好他人。

作者:淩十月(爸妈精读主笔)

一日,朋友在闺蜜群说:“邻居家的女孩才3岁就自私的要死了,真是一点教养都没有。”

一位朋友问她:“为什么?”

她说,她女儿跟她要玩具玩,小女孩不肯给。然后她这个大人看不过去,直接伸手抢了过来,结果那小女孩立马嚎啕大哭。最后为了哄小女孩,不得不把玩具还给她。

但朋友依然觉得气不过,觉得小女孩太小气,太自私了。

于是,我问:“凭什么小女孩的玩具要给你女儿玩?”

我朋友是这样回答的:“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分享,这是美德,不然长大了多自私自利。”

我说:“你是抢耶。”

朋友回答:我问过她了,结果她拿着玩具不回答,我就直接拿了过来。反正都是玩一会儿的,谁知道她竟然哭了?真是太小气了。

无所谓的语气,无所谓的态度,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姿态,让我心里忍不住“呵呵”两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分享就变了一种味道。本来是一件传递快乐的事情,最后却成了孩子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孩子不懂分享,真的就是自私自利?

分享的本质是传递快乐,

而不是讨好他人的手段

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时,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家里最小的弟弟,在他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时,他总是拿最小的吃。

有一天大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挑个大的呢?”

他扬起头,回道:“我年龄小,食量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们吃。”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个关于谦让的故事。

每次说完,大人就会紧接着教育我们,要多向孔融学习学习,人要从小学会分享,不能只顾自己,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著名的早教专家小七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美德,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我愿意。”

只有在“我愿意”的前提下,分享才有意义。

不然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他在全美选出50名罪犯,邀请他们写信,谈一谈自己的母亲,其中有一封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的某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大小小都有。但是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要了。

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

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到后,狠狠地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旁边的我一听这个话,立马转了个弯来,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

之后,我的“懂事”和“分享”,只不过是蒙骗长辈们的一种手段。

很多时候,“聪明的孩子”往往能第一时间察觉出大人的想法,从而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这是一副沉重的枷锁。

分享的本质是传递快乐,而不是讨好他人的手段。

强迫孩子去分享,只会迫使孩子“另辟蹊径”,就像那位犯人写的信一样,为了讨好妈妈,不惜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去迎合母亲。

但他真的愿意吗?

让孩子自行决定物品的去留,

大人不要越俎代庖

90年代的中国农村远远没有现在富足,更别说小孩玩的玩具,那个时候就是个稀有物。

所以,哪家有玩具,哪家的孩子就会特别受欢迎。

朋友的奶奶临走前,给她编制了一个风铃,她非常喜欢,于是把它挂在了客厅。

突然有一天,一个亲戚带着她孙女来家里做客,小女孩看到风铃也非常的喜欢,吵着闹着要大人拿下来玩。

朋友急忙跑过去,把风铃揣在手里,死活不肯给,因为怕那小女孩弄坏了。

后来,朋友的妈妈气不过,一巴掌甩了过去,恶狠狠地说:不就是一个风铃吗?我白养你这么多年了,真是自私自利的人!

说完一把夺过朋友的风铃,笑盈盈地给小女孩送过去。

那亲戚走的时候,不吭不响地把风铃也带走了。

朋友吵着要去拿回来,结果被她妈妈又打又骂足足2个小时。

而她自己,只能悄悄地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想不明白,那明明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可以不经过她的同意,就给别人玩?甚至如果他们不把东西拿出去,就会被打骂。

这究竟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分享,还是因为大人觉得没面子呢?

无独有偶,在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热帖。

一位妈妈发帖说:“我家小孩三岁了,但好东西却不愿意分享,谁拿她东西就哭,怎么说怎么打都没有用,而且越哭越厉害!该怎么教育她呢?”

各网友纷纷指责这位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为了自己的面子,牺牲孩子的权益。

为了权威,不惜以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去分享。

其中一个高赞的帖子说到:让孩子自行决定物品的去留,大人不要越俎代庖。

对于孩子来说,她所能认识到的就是,这是我的玩具,不许被人碰。

但很多家长不理解,就会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大人眼中的一个小玩具,在孩子看来,就是她的LV包包和10克拉大钻戒。

当大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给别人玩,甚至借走时,孩子会感觉被剥夺。

别人愿意分享,是别人的事;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孩子的事。如果别人因为孩子不分享,而不再和孩子交往或玩耍,那就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行为的后果。这本来是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最佳方式。

孩子并没有错,错的永远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本着各种道德或利益观念,去越俎代庖,代替孩子下决定,从而干预孩子选择的大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如果朋友来你家里玩,看上了你的漂亮衣服,高端的护肤品,或者其他你很喜欢的东西,你会愿意和她分享吗?

长期被迫分享,

容易在内心形成讨好型小孩

小时候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为了听到“你家孩子真大方”、“你家孩子好优秀”的话,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出去。

孩子不肯,就用强迫性的手段让孩子妥协。

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长久下去,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成为“讨好型小孩”,小心翼翼地对待身边的所有人,害怕让对方失望,却很少顾及自己的需求,同时缺失自我边界,对于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情绪波动起伏很大。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优先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看到和接纳他人。

朋友在没有谈恋爱之前,自信独立,一直都是受人喜爱的姑娘。自从谈恋爱之后,我发现她的笑容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憔悴。

一问才知道,她的男朋友平日里除了嫌弃她,就是嫌弃她。而且完全把她当成是家里的免费保姆,吃喝拉撒样样朋友承包,脏活累活朋友第一个上。

他家里人都夸朋友是个好女人。

但她却开始怀疑自己:她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朋友无底线的纵容男朋友,花尽心思的去讨好他,委曲求全刻意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气氛。终于在某一夜里,被她男朋友一脚踹破。

是的,她被她男朋友打了。

后来,她跟我说:

她的家庭教育告诉她,只要迎合对方的需求,就不会有指责和叱骂,日子也就会好过。

但却忘了告诉她,当她不愿意时,为什么是一味的曲意迎合,而不是勇敢的做自己?

小时候,我们总被大人教育要善于跟人分享,不要自私自利;于是,当我们长大后,总以为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别人就会喜欢自己。却忘记了,真正的喜欢,一直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一味的委曲求全,一味的讨好他人,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

真正好的分享,是传递快递快乐,而不是去迎合他们、去讨好他人。

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女儿》中写到: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所以,在小的时候,大人就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分享。大人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父母在使用孩子的东西时,能经过他的同意,以及在其他小朋友想拿孩子的玩具时,能尊重他的意愿。那么,孩子就会懂得——当别人要越过自己的边界时,需要征求自己的同意。

他的感受和意愿是值得被尊重的。

儿童心理学专家布鲁尔·卡特曾说过,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