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子疑被医生丈夫滥用药物: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这样做

 富书 2020-06-19

文/兔子姚

热度包裹下的“热点”,都是已经炒好的菜,真正的原材料才是事实。

前几天,一山东费县女子称被丈夫大量注射激素,怀疑其是投毒谋杀的事件被顶上微博热搜。

网友一时又找到了一个可吃的“瓜”。

在现如今,被称为舆论比报警有用,媒体比官方快的时代。

我们被媒体浪潮裹挟着吃一个有一个的“瓜”,做一场又一场接踵而来的事件的旁观者。

这个事件同样的,官方很快给出了回应。

县卫生健康局回应称,高某购买81支地塞米松,违规取药,2018年曾被停职7天,罚款500元。

费县公安称,正在受案调查阶段,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立案。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当事者的回应。

微博下的评论也从一开始的“夫妻一场,怎么如此狠心”“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睡的是人是鬼”。

变成了“女方说的话条理不清楚,是不是精神病啊,还是相信男方吧”。

还有一部分人持冷静态度“不多做评论,等待官方回应”。

人们开始慢慢理智,但是我们依然处在“后真相”时代。

 

什么是“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曾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作2016年年度词汇。

牛津字典将“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后真相时代”即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

11日,安徽马鞍山一女子录了一段视频发在微博上,称有人骚扰她长达半年的时间。

一时间,当地警方不作为,媒体无人关心的偏激言论开始充斥在此事件的微博评论下。

但事情的最后,是一张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

人们看到了真相,但有些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在这名女子“操控”舆论风口的时期,男子的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

愤怒的人们是否会打扰他,我们不得而知。

但当时微博“带节奏”的大v已经被封号。

他有什么错?他本来只是为“弱女子”申诉,他本来也是想维护正义。

但事实上他错的很厉害。

作为一个微博大v,他在并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听信一面之词,对另一方的偏激看法与抨击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这种伤害绝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道歉就能轻轻抹平的。

而他只是“后真相”时代的一个微小的例子。

而如果这位微博大v看重真相,不凭着主观感受去理解事件。

那么他不会偏听偏信,也不会对那名男子做出公布个人信息这样子的事情了。

 

造就“后真相”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现如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了网民主要的新闻来源。

新闻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的写在报刊上。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后真相”有了发展的空间。

而造就“后真相”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1、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信息碎片化

我们得到一个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新闻,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推荐,头条,朋友圈等。

而这些途径不分等级,只分快慢。

越快的平台,流量越多。

但往往意味着它信息的真实性更应当质疑。

在人人都开始抢第一个“麦克风”的话语权时代,许多媒体平台不再认真追求真相,而是追求速度。

而众多媒体平台的交织传播下,一个事件可以迅速发酵,演变为全民关注。

我们却忽略了社交媒体信息的碎片化特点。

新闻的碎片化,使得假新闻、反转新闻、网友言论、主流观点呈病毒式传播。

社交媒体里相对具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们,例如一些公众号,微博大v为了蹭上热点,部分人往往不是在讲述真相。

而是忙于给事件披上“神秘”的所谓揭露式的外衣,而实际上却是一些无聊的猜测和不靠谱的分析,还有另辟蹊径的圣人观点。

究其本质还是,蹭热度三个字。

在这些媒体平台的运作下,一个事件的真相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反而是人们想在事件里读出什么。

2、人们的盲目围观

曾经我在漫画和小说中都看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事件发生,围观群众总是受事件中心的引导而发声。

往往是事件怎么发展,人们就怎么说话。

当时还觉得画这些漫画,写这本书的人幼稚。

可这就是事实。

泰国发人深省震撼广告《暴力老板娘》,这支短片传递了一个并不难懂、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朴素道理。

菜市场的所有者照例巡查市场情况,收取摊贩拖欠的租金。

一段砸秤的视频却被放在网络上,点击量意外爆棚,全网群情激奋。

网友看见大妈砸秤的凶恶,却看不到秤的主人用它来骗客人;

看见大妈仗势欺人、“没收”摊主的蔬菜,却看不到她购买剩菜的真相;

看见伙计们抬着伤员离开,却看不到伤员被照顾的模样。

这个短片,真实的再现了一个事件围观群众的形象。

他们盲目,就一个短短的视频而评价一个人;他们不假思索,说出的话锋利无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在不断上演。

3、事件当事人的“谎言”

在去年的“泳池打人事件” 中,因为对方当事人即熊孩子家长的不实言论,使得女医生疑不堪舆论压力自杀身亡。

2018年8月20号,四川的安医生和丈夫去游泳。

泳池里两个13岁男生冒犯了安医生,安医生让他们道歉。

男生拒绝并朝其吐口水,安医生老公就冲过去将男生往水里按。

之后,男生的家属打了安医生,双方最后报警。

安医生老公当场给孩子道歉,但第二天对方闹到夫妻俩的单位去,还让领导开除安医生。

安医生情绪变得很差,25日,不堪压力的她选择了自杀,最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安医生的死,死于舆论,死于此事件另一个当事人的不实言论。

围观者有围观者的责任,而当事人的不实言论才是使安医生陷入舆论中心的罪魁祸首。

同样的在安徽马鞍山女子哭诉事件中,她信誓旦旦的哭诉,人们信以为真。

在女子疑被医生丈夫滥用药物事件中,两位当事者的申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我所说句句属实,如有不实愿意承担如何法律责任。

这句话几乎所有新闻中都会出现,而在真相到来之时,这句话毫无意义。

当事人都在说谎,那么一个事件传播到最后,到底是真相还是谎言,我们已经无力深究。

事件当事人不说真话,媒体传播的误导,网民的主观性发言,使得真相的种子被埋的越来越深。

正如白岩松所说,如今新闻界的一大隐忧是“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

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

最近的“杭州女童失踪案”,拐卖,邪教,冥婚……

网友们不停的猜测案件真相,但其实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接近事件的。

他们只是在已知条件下,做证明题。

而已知条件不足,则由他们擅自补全。

或者某些已知条件,只是一些媒体的“非官方调查”。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可想而知。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在停车场,一辆车堵在停车位,停在停车位上的车辆为了驶出车位,将堵在车位的车辆撞开。

我看到那个视频时,觉得那个车怎么那么不讲理,去撞别人的车。


而且看人家那个车上应该是贴了挪车电话的,打个电话不就好了吗。

视频的评论里,也有许多人有着同样的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