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要】范常喜:马王堆帛书《十六经》“圉者䞠者也”解诂

 风吟楼 2020-06-19

《十六经·本伐》52/129:“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则无穷。故者,䞠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整理者(2014:618)注曰:“原注:故字下疑是围字。䞠,读为拓,开拓。围和拓,下文禁和使义皆相对。陈鼓应(2007)认为从丯声,读为丐。䞠读为拓,是取的意思。取予之道,为黄老所重。禁使之道,为诸家所重。如《商君书·禁使》:‘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淮南子·俶真》:‘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同书《人间》:‘劝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荀子·解蔽》:‘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今按:字不识,陈说可备一说,待考。”

所谓“”字,原帛文作如下之形:

(照片)

(去背景后)

对照原帛文图版,尤其是早年拍摄的原始图版可以看到,此字囗旁中间偏旁并非写作三横一竖,实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因此将其释作“”并不符合字形实际。我们认为,此字当释作“圉”。《说文》㚔部:“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㚔从囗。”“圉”字所从“㚔”旁在甲骨文中作,象梏(手铐)之形,战国后字形渐渐讹变,写作等形,汉末才渐变得与“幸”字无别。《说文》㚔部:“㚔,所以惊人也,从大从。一曰大声也。”可见,在许慎所处的汉代,“㚔”被视为由“大”和“”两个偏旁构成。

北大汉简《周驯》中的“㚔”旁有写作近于帛文中所从形者,如:

澤:(北大汉简·周驯56) 擇:(北大汉简·周驯83、84)

对比可知,字中间所从与北大汉简《周驯》简56字所从“㚔”旁基本一致。因此所谓“”字当改释作“圉”。《尔雅·释言》:“圉,禁也。”《逸周书·宝典》:“不圉我哉!”孔晁注:“圉,禁也。”古书当中“圉”“止”“禁”等也常近义连言,如《庄子·缮性》:“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韩非子·制分》:“亡国使兵公行乎其地,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无数也。”《管子·七法》:“独出独入,莫敢禁圉。”《管子·任法》:“宫中之乐,无禁圉也”。帛文“故圉者,䞠者【也】;禁者,使者也。”原整理者已指出,其中的“圉”和“䞠”,“禁”和“使”皆义相对。现在我们把“”改释作“圉”后,恰好与“禁”相一致。

“圉”字释出后,“䞠”字也就容易理解了。由于“䞠”字在帛文中与“使”表义相当,所以我们认为,“䞠”当即战国楚文字中常见的“”字异体。战国楚文字中多见表示往適义的“”字,如:

清华简《系年》简36—37:“文公十又二年居狄,狄甚善之,而弗能入;乃齐,齐人善之;宋,宋人善之,亦莫之能入;乃卫,卫人弗善;郑,郑人弗善;乃楚。”

《九店楚简》M56·32:“是谓外害日。不利以行作,四方野外。”

清华贰《系年》中的“”与《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去郑,適卫”的“適”用法全同。刘信芳(2003:109)读“”为“適”,并指出:“九店简56—32:‘外害日,不利以行作。四方野外。’睡虎地秦简《日书》738:‘外害日,不可以行作,之四方野外。’之、互文见义。”李家浩指出,与九店楚简日书32号简“”相当的字秦简《日书》甲种作“遮”。“遮”从“庶”声。“庶”本从“石”声,故“石”“庶”二字作为声旁可以通用。疑楚简“”应当是“遮”字异体。楚简“”字和秦简“遮”字都应当读为“蹠”。《淮南子·原道》:“出生入死,自无蹠有,自有蹠无,可以衰贱矣。”高诱注:“蹠,適也。”

古文字中“辵”与“走”属于常见的义近形旁,多可通用,因此“䞠”应即“”之异体,与秦简《日书》中的“遮”以及古书中的“蹠”等表词一致,均表示往適之义。马王堆帛书抄写时代距离战国不远,故其中多存战国古文。仅以《十六经·本伐》篇为例,其中的“诛”写作“㦵”见于战国时的中山王器铭文,“攻”写作“”见于郭店简《成之闻之》第10号简。因此,将“䞠”视为战国楚文字“”之异体,正是马王堆帛书多存古文用字特点的体现。

综上可见,帛文“故圉者,䞠者【也】;禁者,使者也。”大意是说:“道之行也”,面对所有禁圉都将適之、往之,畅行无碍。故接下来帛文篇末方总结云“是以方行不留”。《汉语大字典》“䞠”字下引帛文此句,并引《广韵·昔韵》:“䞠,行也。”虽限于当时所见出土材料,编者未能指出此字形更早的来源,但训为“行”则基本可从。《广韵》所收“䞠”字也应当溯源至战国楚文字中的“”。

注释

  “㚔”与“幸”并非一字,“幸”字从“矢”从“犬”,其造字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看陈剑(2013:134—135)。

②  参看季旭昇(2010:804)。

③  参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0:89—90)。

④  参看范常喜(2014:158—207)。

⑤  参看汤馀惠(2001:148、819)。

附录: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本伐》52/129帛文(框形范围内)

参考文献

陈鼓应 2007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陈  剑  2013 《释上博竹书〈昭王毁室〉的“幸”字》,《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范常喜 2014 《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迹述议》,《出土文献研究》第13辑,中西书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 《九店楚简》,中华书局。

季旭昇 2010 《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

刘信芳 2003 《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

裘锡圭 2014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四册,中华书局。

汤馀惠 2001 《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范常喜,1978年11月生,山东平邑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出版专著《简帛探微》1部,在《中国语文》《方言》《中国史研究》等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