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耻骨肚脐间等分腹寸,任督后升前降(肺金降心火于小肠、肾水蒸腾沿督入脑,脖子冷却器,任脉下行关元),曲骨(近取穴妇科,不灸),中极(膀胱募-开口,治膀胱病尿频、失精等),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平补平泻(捻转进针,红晕气到),寒热(小便颜色,脸色,喜按拒按,脉浮数沉迟),辨症论治(按症不按病名),俞募疗法(俞穴+募穴治某脏腑之病)。” 01 — 耻骨与肚脐之间的穴位 神阙穴,即肚脐。耻骨上沿骨缝为曲骨穴。 腹部的穴位不能用同身寸(手指宽度)来丈量,要用专门的腹寸定位。 神阙、曲骨连线,有隐隐黑线,此为任脉。将连线等分为五段(内插四个点),每一段即为1寸。曲骨上第一段(1寸)处为中极穴,再上1寸为关元,再上1寸为石门,再上1寸为阴交。神阙下1寸半为气海。 确定任脉上的穴位后,可旁开确定两侧经络上的相应穴位。 02 — 任督二脉的流注方向 后(督脉)升前(任脉)降。 小肠之火源于心脏,由肺气(金)助降热于小肠,心小肠之间有大动脉(西医:主动脉、腹主动脉),因此,正常人身体中心最热。津液从肺进入肾脏(水)是冷水,肾脏在小肠后方,肾水被小肠热气化,气化后沿督脉进入脑部,气化水很热,脖子是冷却管道,在脖子上冷却,不至于烧脑。冬天缩脖子会暖和,是关闭(关小)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有问题会发烧。水气从脑沿任脉回到腹部小肠关元,完成后升前降的循环。 道家打坐,会观想关元(或气海),四闭,耳目口鼻关闭,后可内观,嘴内产生的津液要吞下去,是人体的精华。 03 — 曲骨穴 此处多体毛,不灸,可下针。古时也不下针,因为金银针粗,血管多,易出血。 一般用作近取穴,治疗穴位附近的问题,例如白带、妇科问题、尿道发炎等,虚实寒热都可治疗。 04 — 中极穴 中极穴是膀胱的募(mu)穴。募,即开口的地方。膀胱募穴即是膀胱开口的地方,也整好在膀胱上方,用于治疗膀胱有关的疾病。 中极穴的作用:
05 — 补充知识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中医辨证法则,可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协助查找病因。用于诊断,用于治疗,确认病是否愈,治疗过程中转好转坏,以及预测不治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八纲原则越简单,越实用,越可应对没见过的新疾病。 平补平泻:针扎入后,左转右转(只往一个方向转会缠绕肉)即为平补平泻。酸麻胀,说明气到了,下针周围会有粉红圈,为气,红的大小看部位、个体,红晕大片说明气足。 针与灸在寒热上的区别:除毒蛇等咬伤外,灸用于寒证,针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热症。 寒热的辨识:寒热可问出来,例如患者小便嘀嘀嗒嗒出不来,问小便什么颜色,清淡苍白为寒,人燥热、脸色鲜红、便色赤黄为热。痛症剧痛的为热证,隐痛、按着(捂着)比较舒服的为寒证。脉上看,寒症沉、慢、细,热症洪、大、数。热为热情奔放,躲在里面为寒。 辨症论治:即按照患者的症状来治疗,而非按照病的名称。例如,小便赤痛,病名可能是膀胱结石、尿道感染、性病,中医不管病名,按照症状处方或下针。 俞募疗法:选取某个脏腑的俞穴(后背膀胱经上的俞募)和募穴,配合使用治疗该脏腑的疾病。俞募疗法是针灸的重要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