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暑湿燥火

 之初112 2020-06-19

病因

病因就是使我们生病的因素。我们生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外感六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外伤瘀血等等。外感六气一般叫做六淫,在气候正常则称为六气,而六气超过应有的限度,致使我们身体有恙,才被称为六淫。也就是我们所处地表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也是一年四季原有的正常气候规律。正常情况下并不会损伤人体,超过限度就变成致病因素了。它的特性有几条规律,第一是外感性,外感是通过口鼻呼吸道造成生病的因素。第二是有季节性,春天多风,夏天多暑湿,秋天多干燥,冬天多寒冷。第三有地域性,比如南方夏季多雨水,容易出现暑湿或湿热证。第四有相兼性,它可以单独致病,如暑邪、湿邪、热邪等;亦能几个一起治病,如湿热、暑湿、风热、风湿、风寒、寒湿等等,或者三个相兼风湿热,风寒湿等。第五有转化性,在某些条件下症候会发生改变,比如之初感受寒邪,但在体内郁积久了,最后转变为热邪。

风邪

风邪是自然界中飘扬游动不定的致病之邪,风在五行中属木,被称为东风木,有生生不息的寓意,春季主风,一般是风邪致病的气候,但地表四节皆有风,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感受风邪,风邪是从皮毛,肌腠侵犯我们的身体。

风为阳邪,容易侵袭体表,阳邪是具有开泄、游动、飘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开泄是说会打开我们的肌肤表层,导致容易出汗,向上是头面容易遭到侵袭引起头痛;向外是侵犯腰背部的阳经而引起的身痛;或者体表的汗出导致恶风等。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它的位置游移不定,比如游走性关节疼痛,这种痛没有固定的位置。还有风邪致病发病迅速,变换无常,比如风疹引起的皮肤病,皮肤瘙痒,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今天这里痒,明天要那里痒。风为百病之长,这是说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比如风寒证、风湿证、风热(暑火)证、风燥证、所以古代人将风当作外感病因的总称。

寒邪是说自然界具有寒冷、凝结的特性,是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到大雪以及冬至再到小寒,一共四个节气,是冬天的主气。寒为水气,通于肾,所以冬天是寒水的季节。生病多半是因寒邪导致,但是寒邪在其他季节也会有。比如气温突然剧降,防寒保温不够,或者淋雨,出汗之后马上吹风,还有就是夏天最普遍的现象,窝在空调房里面,所以要注意一下,还有睡觉的时候要调定时,否则容易感冒,用电扇的话,也别对着吹,总之要注意一下的,我们人体最容易被寒邪所伤而生病了。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1、寒易伤阳:寒是阴气的表现,寒属阴,所以寒为阴邪。阳气本来可以制阴,但是阴寒偏盛,那么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而被阴寒所侮。古代人说“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寒邪是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了,阳气受损,失去温煦的功能,我们全身或者局部某些部位会感到明显的寒意。比如寒邪束体表,卫阳被遏制,就会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的感冒,这称之为伤寒。如果寒邪直中体内,就会损伤脏腑之间的阳气,这个被称之为“中寒”,意思就是里寒。里寒如果伤及脾胃,就会纳运升降失常,导致恶吐泄泻,胃冷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发肃降和运化失职,就表现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伤到脾肾,就会温煦运化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会出现恶寒蜷缩而卧、手脚厥冷(脚到膝盖都是冰凉的)、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就是凝结阻滞的意思。我们身体的气血津液运行,是依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身体,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温煦,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就会痛,所以疼痛也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这是因寒而痛,这种痛一遇到温暖的时候就会减轻,一遇到寒冷就会感到疼痛剧增,这是遇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是疼痛并非必寒。比如很多很多疼痛是因为结石病导致的,或者外伤导致的。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也不同。如果寒邪侵犯肌表,使经脉凝滞,会出现头、身、肢节剧痛;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胃脘、腹冷痛或绞痛。

3、寒性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寒邪具有收引拘急的特性。“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使气机收敛,肌肤毛孔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邪逗留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导致拘挛疼痛、以及手脚屈伸不灵活或冷厥麻木;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塞,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寒为水气,通于肾。寒邪侵袭,寒水就会泛滥,导致尿少,水肿;寒水过盛,克制心火,导致心痛、心悸、肢厥等。

总之,寒为冬季主气,与肾水相应。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因寒则气收,致病有毛窍闭塞、气血收敛、筋脉拘急的特性,表现为无汗、拘急作痛或屈伸不利等。


暑是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独见于夏令,所以古人说“暑为外邪,并无内暑”的说法。

暑邪致病特点还有阴阳之分。在炎夏,气温高达37度以上,或者在大毒日头底下曝晒过久,或者工作场所过于闷热,而产生的热病,这个就是中热之暑,这个属于暑之阳邪。然而在暑热天气之下,吃过多生冷的食品,或者贪凉露宿,或者洗冷水澡,这个所引起的热病,就是中寒之暑,这个属于暑之阴邪。

这就是说只要在暑月里头受寒,就被称之为阴暑,只要在暑月里头受热,就被称之为阳暑。


暑邪的致病特征:暑是火所化,是火之余气,所以暑主升散,而且暑多挟湿。

1、暑性盛热:夏之火气大得冒烟,具有酷热难耐的特性,恨不能躲到冰箱柜、空调房不出来。你一出来,就能遭到暑邪的袭击,所以防不胜防。比如伤人的暑邪能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的症状,什么高热啊、心烦丫、面赤额,还有长包,烦躁以及脉象洪大等等,皆称为伤暑(或暑热)。


2、暑性升散:就是暑邪犯上作乱,向上升散之意。升的意思是指暑邪犯上,容易向上触犯头目,扰乱神志和心神,这是因为暑邪攻击人的心经。散是指暑邪作乱,容易破坏我们的体液,导致阴液不足,身体会经常伤津耗气。

暑阳升发,暑邪它侵犯我们人体,喜欢直接从卫气的角度下手,卫气的部位在我们体表,卫气无力抵挡它的强大,它强行打开我们的体表毛孔,让我们体表排出大量的汗液,而且还不肯罢休,愣是让我们毛孔变大,将我们的皮肤晒黑,直到我们变得不漂亮了,这可恶的暑邪才会变得消停起来。所以我们腠理开泄的大汗,汗要是出很多很多,就会伤害我们的津液,让津液亏损,然后就会很想喝水,总是觉得望梅止渴的办法,解决不了真渴,还是会感到口舌发干,想要喝好多好多解渴的水,让唇干舌燥,尿赤短少这样的些问题,尽管得到解决。

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也会随津而泄,导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常常会感到气短乏力,甚至严重起来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那种中暑。这种中暑还伴随着四肢厥逆,被人们称之为暑厥。

暑热引发肝风,会伴随着四肢抽搐,脖子脑袋变得僵直,这个称为暑风(暑痫)。

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从而引起心烦意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也是多雨潮湿的季节,尤其是南方暑湿特别严重。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所触到的地方,以及所呼吸的空气,都是一股湿热之气,我们的皮肤总是有一层湿粘粘的污垢包裹着,感到非常不舒服,这个事实暑浃湿气。

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有中暑必定有湿。

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伤阴、耗气,又多挟湿。症状有盛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湿

湿气是具有重浊、粘稠、向下的特性,为长(长短的长)夏主气。是从大暑到立秋、到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这四个是湿气所主的节令。湿气在人身上与脾土相应,夏与秋季交换的时候,这段时间大地湿热熏蒸、水气往上上腾化为湿气,湿气也最旺盛,所以一年当中长夏湿病最多。湿气可能因为玩水或者淋雨、还有家里面湿气很重,这都会导致人体湿邪的形成。但是湿邪作为外感病变的因素,并不是只有长夏才有,而是四季都可以发病,而且湿邪伤害人体非常缓慢、也非常难以察觉。


湿的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碍气机,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1、湿性如水,水属于阴,故湿也是阴邪。六气中阴邪只有湿于寒,其它都是阳邪。

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容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作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产生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就会出现吃饭没什么胃口、或者根本不想吃饭、胃脘痞满、腹胀、便溏、小便短涩的症状。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所以湿邪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脾属于阴土,喜干燥而恶浊湿,而且脾土对于水湿特别敏感,所以脾就有化湿和恶湿的特性。一旦湿邪侵袭到我们人体,首先必然会困脾,使脾阳不振,导致水湿停聚,产生泄泻、水肿、小便短少这些症状。

“湿胜则阳微”,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是因为湿邪能够遏制阳气,所以需要用化气、利湿、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湿邪就可以从小便而去,湿邪去则阳气通。


2、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邪致病,身体会感到很沉重,比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等。如果湿邪在外侵袭肌表,体表被湿浊困制住,清阳就伸不起来,就会感到头昏沉重,好像被布料把头给蒙住了一样。

如果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无法畅通全身,就可能出现肌肤麻木、关节疼痛和感到沉重等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容易出现排泄物与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比如湿浊在头部,脸上会感到有一层污垢、眼角有分泌物,眼睛模糊等;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或者粘稠不成形;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就是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比如湿热,它是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以快速痊愈的特征。比如湿疹、湿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4、湿性向下:水性就下,湿类同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容易伤于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比如水肿多见下肢比较明显。比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因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侵犯人体,上下内外,无处不到,不只是唯独侵袭人体下部。

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这只是湿邪的特性之一而已。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而且有趋下之势。所以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胃脘痞满、肢体困重、呕吐恶心泄泻等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等等。

燥在自然界的特性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

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所以生燥病。燥气是秋天节令的燥热之气所化,属于阴中之阳邪。

燥邪之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的时候还残留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曝晒,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

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燥与肺气相通。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性干燥,容易伤肺,就是燥邪的基本特征。

1、干涩伤津:燥与湿相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是秋季的肃杀之气所化,所以干涩枯涸,燥性偏胜的季节大自然万物就会枯燥,树叶草木的水分也都被抽干。此亦是栽种农作物的最后阶段,从春播种,至夏长大,皆为向秋而实,而这个过程的全部环节,比如根、苗、花、叶等等,在相延的过程中历经转变到此时,只见枯老的藤茎上吊着成熟的果实,以及那稀疏而萎卷欲待凋零的枯叶,所以所谓的春华秋实,在秋实里面只呈现万物凋零的迹象,唯有果实了!

那收尽眼底的天空已经不夹杂半点儿湿气,而没有湿气,也就没有生长的气息,长久被湿气夹杂的天空伴随着浑浊的阴翳,此时已经澄澈万里,云淡天高。大地相连的山脉水流也清澈洁净,所以秋天的气息除了丰收,那就是秋天很美。这种美是遥远洁净的美,这是自然界本身就给秋季一种澄静之美,六朝的谢眺有一句五言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种景象仿佛你是在很遥远很遥远的某处观看,如同彼岸与此岸的距离,然而尽管相隔遥远的距离,但这水天的洁净恍在眼前一样纹彩清晰、纤毫可见。秋季的干燥虽然让大自然变得清旷遥远,你只需要随意站在一座深秋的小镇,便能感受那种澄净之美。可是对于人体而言,它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便没有那么美啦,因为它不染杂质的干燥特性太过强烈,那如果我们体内的津液不足,就会出现各种干涩的症状。干燥是最容易最耗损我们身体的津液,然后形成阴液亏损的病态,那样的话,虽然大自然很美,可是我们就会变得不美了!比如我们的皮肤会出现干燥开裂、鼻子咽喉会出现干燥,还有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2、干燥容易损伤肺部,肺叶是我们五脏六腑之中的最上部器官,它的爱好是喜欢清肃和濡润。它非常讨厌干燥,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说它很娇嫩,称它为娇脏。

肺主气而司呼吸,它直接与自然界的大气相通,在外合于皮毛,在面开窍于鼻,所以要是干燥变成一股邪气来损害我们,一般会从我们的口鼻进入。

而且不论外在的干燥还是内在的干燥,都会出现口鼻、咽喉、嘴唇这些部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孔、头发干枯而无光华。


那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让我们变得像自然界一样美,这就需要多多补水了,以及吃滋润的食品药物等等。如果蜂蜜,梨子等。

火(热)

1、火的自然特性:

火炎热的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夏季主火,所以火与心相呼应。火与暑的区别是,暑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火没有季节与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2、温、暑、火、热的关系: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

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这里的温就是才刚刚开始或者还很轻的症候,而热是温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症候会比温剧烈严重一些,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温热常常混称。在温病学说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就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火(热):暑是夏季主气,是火热所化,所以暑气就是热邪。但是暑邪只有夏季才有,完全属于外邪,从外在炎热的天气导致生病的,我们人体内是不可能产生暑邪的。而火(热)邪就不一样啦,火邪致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火与热:火是热气的源头,火与热的本质都是阳盛,所以火热可以混杂一起相称。火与热的区别就在于,热纯属邪气,没有属正气之说;而火却是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如果火在身体变成邪气,则称之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一般地说,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却常常自内而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比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火为热之极。


3、火的含义: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


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它藏在脏腑里,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是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


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外火之分。


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我们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等邪并非火热之邪,之所以能化而为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郁遏化火。风、寒、湿、燥侵袭人体,在人体郁结时间长久就会化火。比如由寒化热,热极生火,温与热结,或湿蕴化热,热得湿而越发炽热,以及湿得热而难解,郁结于体内而化火,或者湿蕴化热,湿热极甚而化火。第二,因人而异,阳盛之体或阴虚之体都容易化火。五气能不能化火,与治疗有一定的关系。

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情志过极久郁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


中医学将火分为正、邪两类。正气之火就是少火,少火又分“君火”和“相火”。“君火”是心阳,也就是心火。“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又称“命门火”或“龙火”,肝之阳气也叫“雷火”。“君火”仅指正气而言,若过旺便是心火炽盛;而相火包含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过旺时谓“相火妄动”。“心火炽盛”和“相火妄动”均属于“壮火”,属于邪气。


4、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邪具有灼热、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


火性灼热:火邪所致病,是人体的阳气太过旺盛,会表现出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盛的特征。


火性炎上:火为阳邪,阳邪会向上升腾,所以火邪是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一旦病变常常表现在上部,比如心火上炎,那么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可见头痛欲裂、目红肿痛;胃火炽热,可见牙龈肿痛、牙龈出血等。


伤津耗气:火热之邪在我们体内蒸腾,最容易损伤阴液,而病变会表现出很明显的高热之外,还会随之有口渴、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特征。

还有火太旺,气反衰。阳热亢盛的壮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全身生理功能减退。

此外,气生于水,水可化气。而火热损伤津液,津液虚少则无以化气,从而导致气虚。比如火热炽盛,在壮热、汗出、口渴的同时,还会出现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气虚之证。


生风动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


生风: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焚烧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导致肝风内动,这称为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症状急迫,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僵直、眼睛上视等。


动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等。


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则发为痈肿疮疡。“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热毒”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其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所以火邪伤害人体,最容易扰乱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症。


综上所述,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火邪的来源,有外火和内火,外火是外感而来,而内火常自体内生。火邪具有灼热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生肿疡和扰乱心神的特征。而且致病广泛,发病急暴,容易成燎原之势。会表现出高热津亏、气少、肝风、出血、神志异常等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