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那是孩子需要的吗?

 富书 2020-06-19

进化妈:别拿“为孩子好”当圣旨,别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也别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替孩子走人生路;孩子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缘分,我们陪伴他好好长大才是本分。

作者:秋实(爸妈进化论主笔)

这几天看《庆余年》,被范思哲圈了粉,他出场不多,有一个场景却特别感人。

父亲范建怀疑范思哲勾结太子陷害范闲,范闲说父亲错怪了范思哲,希望父亲给范思哲道歉。

范建同意了,问范思哲:“你想要什么?”

他说:“我想和父亲推牌九”!

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不是索要他心心念念的银子,竟然是和父亲推牌九。

那一刻,我有点心酸。

感慨一个少爱的孩子对父亲的孺慕之情,也沉思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就如范思哲,没人懂他喜欢银子背后的动机,也没人知道他生平最喜欢做的就是赚钱。

我们的孩子呢?

我们就懂他想要的是什么吗?也许我们懂,但我们并不想去满足,因为那是没有用的,那是“孩子气”的想法。

我们总喜欢拿自己认为的“最好”给孩子。

可我们认为的最好,就是对的吗?就是孩子需要的吗?

未必!

01

进化妈

没有弯路的“最好”

不是完整的人生路

去年一同事孩子高考后宴请宾客,我们这些同事单独坐了一桌,席间难免聊起孩子。

徐姐大倒苦水。

原来她为孩子报了n个兴趣班,每种都花费不菲,尤其钢琴,请大学教授授课。

可孩子却厌学严重,没一样喜欢学的,每次都和徐姐大吵。

我们知道徐姐是因为自己没受过很好的教育,如今家里又有钱,所以把自己的缺憾弥补在了女儿身上。

事在别人身上看得清,到自己身上错照样范。

随着女儿渐大,我同样给女儿安排了很丰富的学习活动。

舞蹈、奥数、阅读、作文、篮球、绘画,全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能力。

结果有次在篮球课上,女儿彻底崩溃大哭:“我不报了,就不学,再也不学了”。

我很愕然。

很多父母都和我以及徐姐一样,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却不知那根本不是孩子需要的。

纪录片《零零后》里锡坤喜欢魔术,可妈妈说学魔术长大没办法养家,我们发现锡坤越来越内敛,不再活泼了。

我们都和锡坤妈妈一样,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我们擅作主张为孩子做决定;着急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地告诉孩子;把我们走过的弯路和受过的亏总结下来,删除,直接给孩子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我们忘了,弯路的风景才是孩子需要去经历的人生路。

电视剧《北京青年故事》里有个情节记忆深刻。

李晨扮演的何东是个公务员,他一直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顺风顺水,可他说生活很压抑。

于是在和女朋友(马苏饰演)领证的当天,他跑了,并且辞了金饭碗,声称要重新过一回青春。

马苏说他:“别人都是青少年叛逆,你就是成年叛逆。”

没走过弯路的孩子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东。

就如同一所房子,自己一点点设计装修而成的房子住着更有成就感;相反拎包入住的房子,就少了一份亲切。

有句话这样说,不管是直路还是弯路,重要的是自己去走。

历经挫折获得的成功,才更懂得珍惜。

人生路有直也有弯,强行删除,只会让孩子的人生支离破碎。

别总用你认为的“最好”绑架孩子的人生,该让他走弯路的走弯路,该让他体验的去体验。

他走过了,他挺住了,他成功了,他才能彻底长大;他体验了,他失败了,也不失为一段可回忆的丰富人生。

02

进化妈

父母的“最好”自带“控制”的枷锁

《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是个人人认为的大差生。

母亲特别着急,每次都是疾言厉色地骂他,她说是为了马飞好。

爸爸马皓文却说:“你自己对着镜子骂自己两个小时试试”。

马飞妈妈愣了。

是呀,没人愿意被骂,即使自己骂自己也不行。

可很多时候孩子就是被父母打着“为你好”的理由,承受着父母“怒其不争”的怒气和责骂。

最好的目标,最强的期待,最严的打骂,俨然一套严父严母组合拳,高压地笼罩在孩子头顶,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最近《爸爸去哪儿》杨硕的教育观引起全网热议,被骂“神经病”。

下车,杨雨辰因和爸爸杨硕不走同一侧,被勒令重新走一遍;

雨鞋不合适走路脚尖冲地,被勒令跑坡;

自己背着大包,被爸爸一遍一遍地不耐烦催促“快走”;

孩子选了5号房子,比较远,杨硕冷冰冰地说,自己选的自己承担,不会因为你不舒服去抱你的。

对于男孩子,要锻炼他的抗压能力,要让他独立。

这是爸爸杨硕对孩子的期望。

可我们看到的是杨雨辰小朋友的战战兢兢,全程毫无笑脸,满屏难受。

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他们不一定会选这样的我们做父母,这样的爱,太过压抑。

电影《少女哪吒》里的晓冰,父母离异,各找新欢,妈妈的男友竟然是自己的语文老师。

父母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却偏要严格要求晓冰。

唯一好朋友小路恋爱了,她又变成了一个人。

后来终于遇到自己喜欢的教官李丹阳,可他又随部队走了。

她终于决定参军去找他。

看到这里我捏把汗,真希望她能成功。

可最后晓冰还是在父母的强压下留下来了。

结果,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晓冰终于没像哪吒那样闹个天翻地覆,被困在“父母之爱”里无力挣扎,至死。

在以“为你好”为由的这场父母之爱里,充满了太多的控制和私欲。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批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再来一次的机会。

当你控制孩子,就是为他筑了一座牢,可能他终其一生都走不出来。

若你真的爱孩子,就先学会放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人去看待,任他自由成长。

你与孩子的缘分是你陪他长大,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喜欢的样子。

03

进化妈

父母的给与的“最好”是爱

Harlow与他的小猴子这个实验,想必大家都知道。

他为刚出生的小猴子造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坚硬的铁丝围绕的,有奶瓶。一个是软布做成的,只是软软的。

结果发现除了喝奶时小猴子会靠近“铁丝妈妈”,大多时候它都是抱着“软布妈妈”。

当出现危险情况时,小猴子也是跑到“软布妈妈”怀里寻求保护,慢慢安静下来。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实质的、具体的。

孩子如何感受到父母的爱?来自于日常生活里父母对孩子的抚摸、柔软的怀抱以及暖暖的语言等等。

二是、父母的爱才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我们总是希望把孩子塑造成能力更强的人,好面对生活的压力,其实最强的能力是父母给孩子的爱。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的爱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宝藏。

04

进化妈

那么父母又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呢?

1、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有个朋友喝醉酒向我哭诉。

她的父母非常爱她,父母也彼此相爱,同甘共苦很多个年头。

可后来,因家庭不顺,父母屡屡争吵,每个人都把她当成情绪的垃圾桶,各种诉说。

她说,那时候除了流泪就是想自杀。

这种负面的情绪直到大学毕业后遇到她老公,才慢慢被治愈。

如今她的父母早不吵架,可她却说早已失去了爱父母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没钱,可以没能力,也可以没文化,但一定不要给孩子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环境。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可怕的恐怖片。

《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孩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首是“有温暖的家”。

想给孩子“最好”的,就先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吧,这个不难,只要你想!

2、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

中国自古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然而你会发现你越责骂,孩子就越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打骂状态下的孩子大脑发育会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这会让孩子在注意力和学习技能方面表现较差。

情绪上的伤害,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可怕。

孩子尚在发育期,需要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语言的暴力就如同一把刀子,狠狠伤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做吼叫的父母,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可熊孩子毕竟熊,吼叫都管不了,不吼叫如何教子?

3、做孩子的榜样

特别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的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父母有向心力,孩子便会心向往之,无需吼叫也无需苦口婆心,孩子自会照着父母的样子去学习。

与其痛心疾首地说教,不如先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越来越好,孩子自然越来越好。

要想他好好学习,父母先养成自己看书的习惯;要想他好好练字,父母先写一笔好字;要想他有担当,父母先堂堂正正做人。

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同时也是捷径。

4、 结语

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觉得这话用于教育上尤其贴切,你想把“最好的”给孩子,那先把它放在自己身上试试,设身处地为孩子考量一下再行动。

别拿“为孩子好”当圣旨,别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也别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替孩子走人生路。

孩子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缘分,我们陪伴他好好长大才是本分。

过了,毫无意义,且生诸多怨怼。

因为那都不是孩子需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