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能的父母总想赢了孩子,智慧的父母才会赢得孩子

 富书 2020-06-19

进化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坏情绪、大嗓门甚至暴力赢了孩子确实容易,可我们却把孩子变成一个失败者,亲子的战场里,没有赢家。

作者:夏瑞雪(爸妈进化论主笔)

昨天,我带着孩子在小区的滑梯玩耍。

快晚饭的时间,一个带着眼镜的妈妈,唤一个叫硕硕的三岁小男孩回家。

孩子正在兴头上,说什么也不走。眼镜妈妈劝了几句孩子都没有走的意思,她顿时火了:“好了,你不走你就住在这里吧,晚饭也不用吃了。”

转身走了两步后,回头补上了重重的一句:“你这么不听话,我不要你了,你就待在这里,看谁要你,你就跟他回家”。

孩子一听妈妈不要他了,瞬间急了,慌忙从滑梯上下来,往妈妈的方向跑,边跑还带着哭腔喊妈妈。

眼镜妈妈不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故意加快脚步。

孩子真以为妈妈不要他了,更急了,嚎啕大哭。眼镜妈妈这才停下脚步:“你知道错了吗?”孩子流着眼泪,答道:“知道”。

“你要好好听妈妈的话,听话妈妈才喜欢你。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急忙说:“听话,我听话”。妈妈这才满意,推了推眼镜,满脸都是赢了的笑容。

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强迫孩子服从。孩子不听话时,威胁、恐吓甚至是武力是很多家长“打败”孩子的必杀技。

特别是中国的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要有权威和震慑力。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通过不停地打败孩子来巩固自己胜利者的地位。

表面看起来家长赢了,孩子输了。但服软的孩子并不是认错而是认怂。

比起赢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赢得孩子。

一直输给父母的孩子,

会输一辈子

有人评价导演姜文,说他的才华肉眼可见。

他指导的《让子弹飞》、《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品,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制作。

可是带着如此耀眼光环的姜文却说:“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人”。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看一下他和母亲相处的点滴就能找到原因。姜文的母亲从来都不会让孩子赢。

姜文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大。母亲觉得棒下出孝子,只要把老大打好了,其他孩子就好办了。于是对姜文的教育,近乎严苛。

吃完饭必须洗碗,有一点不干净必须重洗。有的时候,洗干净了还要再洗一遍,原因是姜文以前也洗的不干净,给妈妈留下了坏印象……

一次,半夜姜文被母亲叫起来打,并问姜文错了没有,即使没错姜文都要说自己错了,哪怕自己不知道哪里错了。

姜文拿回考上中戏的通知书,母亲拿来看了一下扔到一边,说他还有一盆衣服没洗。

姜文说:“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

姜文的母亲不爱孩子吗?恰恰相反,只是她不明白,严厉地控制和惩罚并不能成就一个孩子,尊重与相信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母亲面前,姜文一直输,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即使取得如此的成就,他的内心依旧自卑。

一直输给父母的孩子,会输一辈子。父母赢了孩子不是真正的胜利,父母赢得孩子才是爱的开始。

赢得孩子是《正面管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所谓赢了孩子一般是指大人采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力量。”

赢了孩子的父母最后都输了

《爸爸去哪儿》第6季播出后,原本风趣迷人的“小包总”杨烁,被网友骂上热搜。

不耐烦、脾气暴躁、很少沟通,观众甚至调侃看节目时最怕听到的就是杨烁喊儿子名字。

为什么杨烁这一次如此讨厌?究其原因,在与儿子杨雨辰相处的过程中,他一直想赢了儿子。

选房子环节,杨雨辰选了5号,杨烁觉得1号好,不停质问:“你确定要5号吗?你为什么要选5号?”

杨雨辰笑开心地回答:“5是我的幸运数字!” 杨烁不高兴地怼了句:“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啊!”杨雨辰的笑容瞬间变成委屈。

结果5号房间距离最远,于是杨烁边走边嘲讽儿子:“你要选5号,棒棒的”。

杨雨辰走地慢,杨烁便威胁他,走得慢就要再重新走一次。

好不容易到达了5号房,杨烁问儿子:“下次选几号?”

儿子乖乖地选择1号,结果杨烁却说:“下次一号在最远”。

控制、恐吓、讽刺、打击,杨烁总是给儿子一种,你做什么都不对的挫败感。

他与儿子的相处中,表面上他一直在赢了儿子,实则杨雨辰在杨烁面前表现出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证明他杨烁已经输掉了儿子的心。

同样是选房子时与孩子出现分歧,吴尊的做法却赢得了一片赞誉。

选房子时吴尊、女儿和儿子各有自己的选择,吴尊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家长而专断独行,反而让三个人一起剪刀石头布,公平竞争。

即使小儿子刚刚4岁,吴尊也给予最大的尊重,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力量。

赢了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失败者,而赢得孩子才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无能的父母总想赢了孩子,智慧的父母才会赢得孩子。

四步赢得合作

那么赢得与孩子的合作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做呢?

《正面管教》一书里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要表达出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过程中,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否对的,不对的话要及时调整。

第二、要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的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第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会更愿意听你说了。

第四、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放学回来,向你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吼了他。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一定做了什么惹老师生气的事,老师才会吼你吧。

如果我们这样说,不但把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还会引起孩子不愉快的情绪。

《正面管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参考的案例。

马丁太太的女儿琳达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她试着用赢得合作的方法与孩子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一步,表达理解:马丁太太用一种友善的语气说:“我敢肯定老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

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马丁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琳达:“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马丁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马丁内斯太太:“你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支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马丁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坏情绪、大嗓门甚至暴力赢了孩子确实容易,可我们却把孩子变成一个失败者,亲子的战场里,没有赢家。

让孩子感受到爱、尊重与接纳才是教育的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