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捉蜻蜓

 寻梦向天歌 2020-06-19

本文参加了【夏语】有奖征文活动

捉   蜻  蜓

                   寻梦向天歌 /文 

  小小蜻蜓,昆虫精灵。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蜻蜓简直是美的化身,靓丽的倩影无处不在。有时候,蜻蜓悠闲地挺立在尖尖的小荷叶上;有时候,它和蝴蝶结伴,在篱笆旁边飞来飞去。有时候,它轻轻地掠过水面,时不时点一下清洌洌的细水。有时候,一行蜻蜓结伴而飞,宛如戴着长钗,披着坠发,打扮得十分妖艳的绝色女子!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艳阳高照的正午,地上炙热得就像下了火一样,篱笆墙的影子越来越短,四周静悄悄的,少有行人,只有蜻蜓和蝴蝶结伴飞过。

北宋诗人道潜在《临平道中》这首诗里写道:“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诗人们描写蜻蜓的优美诗句,引领我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绿树环抱,恬静怡然的故乡,回到天真无邪,充满情趣的童年岁月,回想起一幕幕捉蜻蜓的情景。

      记得去学校读书,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巷道,道路下面是邻居家的菜园,春末夏初的时候,一架架豆角蔓开始裹上藤条。

 
 

园子当中一道低矮的土墙,是隔壁两户人家的分界线,把这两家菜园从中隔开。园子当中是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西面是一棵枝叶婆娑的石榴。

 那时候,核桃“纽纽”已经落尽,石榴正在开花。每天中午放学,路过菜园,总会看到豆角架上爬着美丽的蜻蜓。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黄色的。


 
 

 好奇心促使,每当看见蜻蜓,就想捉来玩耍。可是,路沿儿离豆角架太远,无法把藤条拉过来。机会终于来了,这天突然看到,靠近那道矮墙的一束豆架尖上,正好立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我把书包往身后甩了甩,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登上了那道土墙。蜻蜓这精灵很敏捷,细微的风吹草动,都会惊扰到它,就会展翅奋飞。让前来捉它的人扑空,空欢喜一场。就在我在矮墙上挪步,靠近豆角架,伸开手臂,拇指和食指微微合拢,慢慢靠近它,犹如钳子一般的两根指头,已经紧挨着它的白色翅膀。


 
 

 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可惜那只红蜻蜓却不知怎么获得了信号,扑腾一下,从我的手指缝隙间飞走了。我收回了手臂,好在它没有飞远,依然在豆角架旁环绕盘旋。

我耐心地等着它在豆角架上着落,它就那样盘旋了一阵,又轻轻地落在了豆角架上。又重复着此前的动作,更加聚精会神地把手指头伸向它,慢慢地靠近一只翅膀,翅膀已经进入到指头的夹缝里,我迅速合拢指头。

满以为紧紧地钳住了它翅膀,谁知又一次让它在指缝间飞走了,瞬间,感觉到了那只翅膀细微的触动气息。蜻蜓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却非常灵敏狡猾。

 
 


经过一阵折腾,我有些失望,扫兴而归。暗想,总有一天,一定要捉住它。

 又一次路过那片菜园,终于如愿以偿,我捉住了一只红色的蜻蜓。当我用两根指头紧紧地钳住它的翅膀,它四只脚死死粘住藤条,怎么也不肯接受被捉住的现实。


 
 

 仔细观察,蜻蜓是非常漂亮而又神奇的昆虫。它的形体简直就是一架微型飞机,脑袋就是机头,胸腹就像机身,翅膀就是机翼,尾巴犹如机尾。

它那脑袋如同小豆粒,溜光圆滑,熠熠生辉。小嘴大张着,露出毛茸茸的细牙。肩上长着一对薄薄的、透明的翅膀。在躯体与尾巴相连的部位,长出大约四只毛爪,每只爪子就像两节细肢链接起来,曲伸自如,爪尖上有细刺,想必是着落时能够把枝条抓得更牢靠吧!


 
 

蜻蜓的尾巴细长细长,是一圈圈鱼鳞似的横纹连缀而成的,红的鲜艳明丽,别具一格。可爱的小精灵,美就美在那条细长的尾巴。

蜻蜓相伴,日子不知不觉到了盛夏。菜园里翻飞的红蜻蜓,黄蜻蜓,越来越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身材肥大威猛的褐色蜻蜓,密密麻麻地在院坝里飞翔。

 
 


 每当正午,日光暴晒,地上像着了火一样。这时候,大蜻蜓开始聚集起来,在空中盘旋飞舞,忽高忽低,不知疲倦,也不着落,一直飞到夕阳西下,才看不到它们勤奋的身影。

 夜幕降临,也不知道,成百上千只蜻蜓都躲到那个旮旯去了。它们昼出夜伏,让我们好生奇怪。


 
 

有几次,我和伙伴们想弄个明白,于是几人相约,夜里都打着手电筒,房檐下,大树上,墙壁缝里,每个角落几乎都找遍了,就是不见大蜻蜓的影子。

白天一只只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蜻蜓,夜晚都藏到哪儿去了呢?成为一直没有解开的谜!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