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两汉的大将军——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不得好死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6-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过时间长了事也就多,比如古今差异问题。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下属称呼上司为“大人”——如果这不是一部辫子戏的话,那基本就可以认定是编剧粗心大意或是孤陋寡闻了。起码在晚明之前,“大人”一词是专用于对德高望重者、长者或是长辈的敬称,但最常用的还是拿来称呼父母。只有到了明末以后那些骨头软了的官员为了拍马屁,才恬不知耻的将这个词汇用在上司头上。

大人个毛线啊大人,一群不学无术的玩意!

还是对于父母的称呼问题,跟现代人张口就来的“爸爸妈妈”不同,起码在两宋之前古人对于父母的口语化称呼是“爷娘”、“爷爷娘娘”或是“耶耶娘娘”。比如在大家都很熟悉的《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指的就是父母,而不是祖父和母亲。

而在贞观大帝李世民写给儿子李治的那封著名肉麻信中,则以“耶耶”自称: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淳化阁帖·两度帖》)

别的不说,李大帝的这笔字真是让人服气

同样的道理,如今提到“大将军”这个词汇,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功勋卓著、英勇善战的高阶军官,比如毛泽东主席的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在古时,“大将军”则是历朝历代经常设立的一个武官职名,可不是能随便冠之于某人头上的,哪怕对方是个高级军官甚至一方统帅,也不能随便乱扣这顶大帽子。

比如在两汉时期,大将军就是一个“怪胎”——不但非外戚不得此职,而且除了执掌军权外,还位在三公之上,参政的权力比宰相还大,甚至经常把皇帝欺负得死去活来。

彭老总的大将军之名当之无愧

看上去很风光吧?但要是我穿到两汉去可不敢干这个活儿,白给都不干!

因为两汉的大将军不得好死是常态,能得善终那就必须得谢主隆恩了。

两汉的大将军为啥是个怪胎?这得从外戚说起。

大将军这个官职始创于战国,两汉及三国时沿置,而且成为军政一把抓、权势几乎仅次于皇帝。不过自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大将军逐渐失去了总领军政的权力,而且混得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隋唐时期,即便在军队里大将军也被上将军踩在了脚下,等到府兵制崩坏之后一直到宋元,大将军更是成了个毫无任何实权的虚衔。明初时曾短暂恢复了大将军的辉煌,徐达、冯胜、蓝玉等人都担任过大将军,不过很快又沦为一个战时的临时职务,而且经常混得还不如隋唐之前的一个杂号将军:

“然乎,以大将军旗鼓仅三千余,自是难责。以展错为酌计,海上诸兵如淮远之兵,俱可授之立图大计,其一切舟楫器械有无多寡,敢烦兴综料。”(《高阳集·答袁节寰登抚》明·孙承宗)

大将军混成这副德性,要是被他们两汉时的前辈们知道了,估计棺材板是肯定要压不住的。

自两宋以后,武将就混得一代不如一代,被文官踩得死死的

两汉的大将军为啥这么牛?

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的身份,即外戚。

话说皇帝这种生物看似权力无边、威风无限,但是在称孤道寡的同时也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疑心病是皇帝最常见的职业病,“总有刁民想害朕”在今天可以是个段子,在古代却是皇帝日常审视天下时最为寻常的心态写照。

汉随秦制设立丞相为诸官之长,辅助皇帝治理国事,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柄之重自然就引起了皇帝的焦虑。于是在汉武帝时开始玩一个叫“闲着没事杀宰相”的游戏,后来干脆启用一些家世寒微、背景薄弱的儒生为相,使得相权逐渐转入内廷;到了汉成帝时干脆设立三公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东汉建立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连三公都被架空,相权被全部收入内廷,满朝文武只能直接听命于皇帝或其指定的亲信代理人。

宰相贵为百官之首,天生就让皇帝看不顺眼,所以从诞生起就不断被分权、削弱,直至被朱元璋一刀砍绝

那么谁能成为皇帝的代理人执掌大权?外姓当然没指望,还得靠皇帝的自家人。

比如说宦官这个皇家的奴才,既听话又忠诚,用起来确实顺手,想甩掉也容易。不过这帮残障人士名声太差、德行糟糕,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容易招致外廷和士林舆论的一致反对和抵制。所以皇帝还需要推出一个起码能在名义上能够勉强获得认可的家伙来堵住天下臣民的嘴。

于是,两汉的皇帝除了外戚以外,几乎无人可选。

因为对于皇帝来说,亲人往往比外人还可怕。毕竟面对皇权的诱惑,父(母)子反目、手足相残都是太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通常皇帝花在防范自己兄弟、子侄上的心思和力气,远远要超过防范外人。

不过外戚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外戚通常指皇后的娘家人。自从刘邦娶了个不好惹的婆娘以后,两汉皇宫里“阴盛阳衰”的情况司空见惯

首先外戚虽然是皇帝的亲戚,但作为外姓人他们妄图觊觎或是窃取皇权的难度和阻力更大,成功的可能性更低,外臣也很难袖手旁观或是成为助力;其次,外戚的权力只能来自当前的皇帝(或其嫡系子孙),一旦出现帝位出现意外的更迭,他们的地位和权势必然不保,所以忠诚度还是很可靠的;此外,外戚的名声虽然比宦官好但也有限,很容易招致外廷的敌视和反对,皇帝正好可以从中拿捏平衡,保证大局不至于失控。最后,即便外戚势大,其实也很容易被皇帝干掉。所以别看两汉的外戚风光无限,但下场通常都很糟糕: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呜呼!”(《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西汉杀外戚还只能算是小场面。可惜班固死得早,无缘一睹东汉外戚结局之惨烈景象,否则他恐怕就不会只“呜呼”这么一声了。

大将军在西汉还未成气候,但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外戚既然这么好用,岂能闲置着浪费?所以自汉高祖刘邦开国以后,就一向有重用外戚的传统,比如吕禄、吕产、薄昭、窦婴、田蚡、李广利等等。等到这帮家伙都不负众望的被干掉以后,汉武帝刘彻觉得有必要让这帮“精英人才”承担更大的责任,当然也得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否则这种注定要命的活计谁愿意干?

在两汉,给皇帝当舅子是个高危职业——基本妹子(或姐姐)进了宫,做兄弟的就可以给自己预备棺材了

于是大汉朝就出现了“大将军”这么一个怪胎。

其实大将军一职在西汉早已有之。刘邦还在打天下时就曾短暂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总领全军;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于是刘启又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负责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之兵。不过此时的大将军一职并非常设,仅是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在军队之外的影响力有限。不过下场同样不好,韩、窦二人最后都死相甚惨。

汉武帝即位后就甩开膀子跟匈奴大战了40多年,身为刘彻头号打手兼小舅子的卫青在其中居功至伟,被拜为大将军(后又加官大司马),并正式将此职定为武将的最高官衔,位在三公之上,卿以下皆拜。

自卫青开始,大将军成了汉朝的常设官职(但也经常空置),而且地位极高。不过此时的大将军还没有名义上的参政权,但影响力已经渗透朝野(不过聪明的卫青才不管这种要命的闲事)。

两汉真正意义上的大将军始于卫青,终于何进

而汉朝大将军的职权真正横跨军政两届,成为可与皇权比肩的“怪胎”,则是从霍光开始的。

刘彻一生除了打匈奴以外,最操心的一件事就是削相权。可是削来削去的倒是把相权给削没了,可国事该交给谁来打理?刘彻活着的时候问题还不大,可等到他临死时的指定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才8岁——指望一个毛孩子独揽大权,大汉朝不完蛋就见鬼了。

考虑到卫青这个小舅子一生任劳任怨,居功不骄且从不多管闲事,刘彻觉得老卫家的人还是比较靠谱的(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勉强算是卫家人)。所以他虽然指定了霍光、金日磾(音同“金密堤”)、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辅政,但却拜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使其权势凌驾于朝野之上,很快就独揽大权。

霍光在后世的名声堪比伊尹,就在于他的权势大到可以谋朝篡位,但却毫不动心

霍光一生历四朝、立二帝、废一帝,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使得大将军的职权可以横跨军政两届,成为名副其实的内廷领袖,并形成惯例:

“两汉以来,大将军之官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任出宰相之右。”(《文献通考·卷五十九·职官考第十三》元·马端临)

不过霍光毕竟以臣子之身操纵过废立事,所以让一代雄主汉宣帝刘询非常不爽。他不但找借口灭了霍氏一族,还将大将军这个职位空置了好几十年,以防君权再度旁落。

不过汉成帝刘骜即位后,沉湎于酒色而无心国事,使得朝政为太后王政君一族所掌控,遂任命其兄王凤为大将军、大司马。不仅如此,王政君还在同一日封她的其余几个兄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形成了“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使得王氏一族的势力愈发的无法控制。

王凤可能不太出名。不过要是没有王凤打下的基础,他的大侄子王莽后来想篡汉可没那么容易

当然王氏还出了个更著名的人物——王莽。而且王莽还是王凤亲手提拔为新都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说西汉是间接亡于大将军之手,也不为过。

到了东汉,大将军的权势之大达到了千古以来为人臣者的巅峰。

光武帝刘秀在打天下时,曾拜后来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列第二的吴汉为大将军。不过吴汉的情况与韩信、窦婴类似,大将军之于他就是个临时性的军职,战后即除。所以后人在统计东汉那些权势熏天的大将军时,通常将吴汉排除在外(吴汉也不是外戚)。

东汉的大将军(其实就是外戚)之所以能权势熏天,原因可以总结出一大堆,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东汉14帝中,除了前三任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以外,剩下居然全都是幼主即位,其中年纪最大的汉桓帝刘志也不过15岁而已。这就导致东汉屡屡出现母后临朝,主少母壮,外戚集团的力量空前强大,根本无法控制。

代代均是幼主即位给东汉带来了无数的致命问题,几乎无解

所以东汉第一个权势形同霍光、王凤的大将军出现在汉和帝时期也就不奇怪了。而这个家伙居然是以“燕然勒功”名垂青史的窦宪。

窦宪的妹妹是汉章帝刘炟的皇后,是正牌子的外戚,所以窦宪为人跋扈。尤其是他的大外甥刘肇即位以后,更是胆大妄为的公然刺杀了都乡侯刘畅,这下可把他的太后妹妹给气了个半死,干脆将窦宪囚禁起来,一度论罪当诛。

好在按照汉律想判个死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仅限于权贵而已),有各种赎罪的办法,比如花钱(司马迁就是因为没钱,只好以腐刑赎死刑),比如投效军前以功赎死。素有大志的窦宪就选择了后者,没想到竟然造就了一桩千古流芳的大功业。

窦宪能创下不世之功,是勇气与运气结合的产物

话说西汉跟匈奴死磕了一百多年,终于把后者打服了。不过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还能乖乖的甘为汉之北藩,而北匈奴就比较不乖了,尤其是在西域与东汉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额布根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从此以后“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成为华夏武功之盛,再无能出其右者。

战后,窦宪因功(当然更因为太后妹子的照顾)被拜为大将军,从此权倾朝野。与此同时,同为窦氏一族的窦笃为卫尉,窦景、窦瑰都等也均任高职,在朝中招揽爪牙、勾结党羽,一时间无人能制。于是窦宪渐渐产生了谋朝篡位的心思。

还没等窦宪动手,他的大外甥、汉和帝刘肇就先下手为强,先是将其党羽统统下狱,然后收窦宪之大将军印并逼其自杀。

无论封狼居胥还是勒功燕然,其实都是皇帝才能干的事情,霍去病和窦宪都有僭越之嫌

东汉第一个实至名归的大将军就这么完蛋了。不过窦宪也为他的继任者们铺好了大将军必走的一条跌宕起伏的大道,而且基本没人能绕得开。

窦宪死后10年,刘肇册立开国名将邓禹的孙女邓绥为皇后,于是邓皇后的哥哥邓骘跟着鸡犬升天。等到刘肇挂掉以后,邓绥作为太后临朝听政,邓骘晋位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并掌控朝政。在汉殇帝刘隆早夭后,邓骘与妹子携手拥立刘祜为帝,即为后来的汉安帝。

邓骘因此受封上蔡侯,拜为大将军。

邓骘是东汉大将军中最靠谱的一个,可惜也逃不脱厄运

跟窦宪不同,邓骘既不跋扈也无非分之想。他虽然手握大权而且才能卓著,甚至有操纵皇帝的机会,但邓骘始终谦虚低调,不事铺张,勤恳任事,为朝举贤,还数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也屡次拒绝封赏,在朝野间建立了良好的声望:

“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兄弟忠孝,同心忧国,宗庙有主,王室是赖。功成身退,让国逊位,历世外戚,无与为比。”(《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

但是邓骘既然当上了大将军,就无法避免不得好死的宿命。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骘被宦官李闰等人诬陷,遭到免职并遣还封国,家产被抄,亲族流放边郡。不久后,不甘受辱的邓骘愤然绝食而死,其兄弟邓凤、邓豹、邓遵、邓畅、邓忠等也纷纷自杀以示清白。一时间朝野大哗,纷纷为邓氏鸣冤,迫使汉安帝稍有收敛,停止迫害邓氏族人。

枭雄窦宪没有好下场,君子邓骘蒙冤而终,那么换个卑鄙小人来当大将军是不是能换个活法?然而耿宝用他的一生告诉大家——还是别做梦了。

耿宝是两汉大将军中最废物的一个,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构陷了大名士杨震

耿宝有个妹妹耿姬嫁给了清河孝王刘庆为妻,不过耿宝本身就袭爵牟平侯,跟个宗王结姻亲也没啥大不了的。可是没想到汉殇帝刘隆早夭后,刘庆的儿子刘祜被邓太后立为皇帝,这下子耿宝就成了皇帝的“嫡舅”(耿姬是刘祜的嫡母,并非生母),顿时身价倍增起来。

不过耿宝这货贵为国戚,却恬不知耻的阿附宦官,与之勾结祸乱朝纲,后来更是在中常侍李闰等人的支持下才当上了大将军,并陷害了名臣杨震,堪称恶贯满盈。话说东汉自安帝起至汉末,宦官集团的势力就长盛不衰,耿宝本来算是混上了一张长期饭票,谁知还是逃不掉不得好死的下场。

汉安帝刘祜死后,阎太后和其兄阎显想要把持朝政,于是刚被拔下外戚这层外衣的耿宝就成了这对兄妹的眼中钉。阎显授意党羽构陷耿宝以大逆不道之罪,自知再无生路的耿宝只好自杀,虽然死得有点冤,但也算罪有应得。

不过阎氏兄妹也没得逞,宦官孙程、王康等发动宫变杀死阎显、将阎太后撵下台后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东汉的阉宦之祸源远流长,十常侍不过因《三国》而闻名,其实不一定比他们的前辈能折腾

刘保是靠宦官才当上皇帝的,当然要投桃报李授之以大权,东汉的阉宦之祸愈发无法遏制。同时刘保还非常敬重皇后梁妠,先后拜其父兄梁商、梁冀为大将军,如三公,并录尚书事,实际上是名正言顺的兼任了宰相——从此东汉的大将军开始名正言顺的秉持朝政,内外廷大权彻底被外戚和宦官把持。

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刘保拜梁妠之父梁商为大将军。梁商为人谦恭温和,为政也算颇有才干,能够为国荐才,堪称良辅。不过梁商性情软弱,多谋少断,对子女过于放任,最终导致梁氏一族下场惨烈。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梁商病逝。好消息是梁商成了大汉朝继卫青、王凤之后又一位得以善终的大将军,坏消息是他的儿子梁冀居然继任了大将军一职——话说大汉朝的大将军还没有出现过这种前死后继“无缝连接”的情况,更何况还是父子相继?简直堪称空前绝后。

两汉不要说大将军了,为人臣者嚣张跋扈如梁冀者再无第二人

那么为啥说这是个坏消息呢?

梁冀被汉质帝称为“跋扈将军”,简直堪称无恶不作的权臣典型,在史书中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就不奇怪了:

“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目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居职暴恣,多非法。”(《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梁冀把持朝政20年间,残暴不仁、杀人无数,而且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而且他还跟梁太后联手立冲、质、桓三帝,毒杀质帝,简直无法无天到了极点。

而且在此期间,梁氏一门有9人封侯,出了3个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梁氏女拥有食邑称君者7人、梁氏男娶公主的有3人,担任卿、将、尹、校尉等官职的一共有57人——概而括之,此时的大汉朝名为姓刘实为姓梁,连改朝换代都没啥必要了。

冲帝到桓帝时,大汉的朝廷几乎就是梁冀自己家的买卖

两汉大将军权柄之重、声威之隆,到梁冀时达到了顶点,史称“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引用同上)

汉桓帝刘志最后实在忍无可忍,联合宦官单超、徐璜等人发动“政变”——话说皇帝搞政变,这种稀罕事谁见过?梁冀当然也跟我们一样被刘志给搞懵了,猝不及防下被困于府中,最终只好自杀。

恨透了梁冀的刘志还不肯放手,下诏尽收梁氏、孙氏(梁冀妻族)宗族下狱,不论男女、妇孺老弱皆处死。于是,差点“家天下”了的梁氏被彻底灭门,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杀或是免官的达数百人,朝廷几乎因之瘫痪停摆,史称“梁冀灭门”。

梁冀生前有多牛,死后就有多惨——两汉大将军多不得好死,但连累家族如此之惨的,梁冀算头一号

此后汉灵帝刘宏的大舅哥窦武(他也是窦宪的同族后人)也曾短暂的当过大将军。不过他是被外廷的大臣们推上这个位置的,目的是翦除越来越无法无天的宦官势力。不过窦武是个“名士”——名士这种生物动嘴无敌,动手能力就让人无话可说了。所以他很快就被宦官收拾得走投无路,最后也自杀了。

下一个当上大将军的是何进。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对他很熟悉,所以他的事迹我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说三件小事。

第一件是东汉此前的历任大将军不但都出身显赫,而且皆是光武帝刘秀麾下的开国功臣之后(也就是地主豪族出身)。比如窦宪、窦武、邓骘、耿宝分别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窦融、邓禹、耿弇的后人或族人,梁商和梁冀也是开国功臣、陵乡侯梁统的后代。

东汉实亡于地主豪族之手,这是从刘秀到刘协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何进呢?在妹妹何氏被子嗣艰难的汉灵帝刘宏临幸并生下皇子刘协之前,这货就是个屠户,出身在当时可谓是卑微至极。因此在那个非常重视家世的时代,何进屡遭歧视,比如跟他关系还算不错的曹操就曾在诗作中嘲讽何进“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不过何家也算是因何进兄妹而兴,南阳何氏后来在魏晋时期也成了高门士族。

第二件则是此前的大将军虽然下场都不咋地,但统统都是自杀而死,也算留下点颜面。而何进则是谋诛阉宦不成,反被其所杀,还被砍下脑袋到处扔着玩,可谓是诸多大将军中死相最惨的一个。

最后一件,何进可以说是两汉的最后一个以大将军之位掌控朝权的外戚。虽然后来曹操、袁绍分别被“授予”大将军之职,曹操还塞了一大堆女儿给汉献帝刘协,但以老曹之志根本不屑于也用不着这个外戚的身份。至于袁绍则更过分,干脆假装不记得当大将军必须嫁袁氏女于皇帝的规矩——当然,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曹也不可能让他嫁闺女过来。

何进是两汉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将军,也是出身最低的

东汉的最后两个大将军自然就是咱们正在说的曹、袁这二位大佬。当然,这两位大将军当得也跟闹着玩似的——老曹先干了几天,结果老袁就闹情绪了,当时腰杆还不太硬的老曹只好赶紧把大将军让给了老袁:

“(建安元年)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绍的大将军也没干多久,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就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并在两年后病死。

而此时的曹操,就算刘协求他当大将军,他也不屑一顾了吧。

大汉朝的大将军,至此绝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