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诗人经高僧开解后,悟出这首千古名作,最后7字很多人挂在书房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禅诗,是千年诗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少人看来,禅诗指的是诗僧们的作品,但事实上,很多俗家诗人写的充满禅意的作品,也可称为禅诗。

在唐代诗坛,禅诗写得最好的是诗佛王维。王维的山水诗里,往往充满着禅意,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悟性极高,对佛法有很深的理解。除了王维爱写禅诗外,还有一些诗人虽没有那么强的佛性,但偶有所感时也能写出颇为惊艳的禅诗,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位唐代大诗人李涉。

李涉生于洛阳,年少有才,却命途多舛。中年被贬时,曾流放至南方。这段时间,他心中愁闷得很。一天,在游览寺庙时,遇到了一位高僧。和对方聊了几句后,便悟出本期要说的这首千古名作。此诗虽是李涉一时诗兴大发所作,但最后7个字很多人当成人生至理,挂在书房。让我们来看一看: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一看诗题大家就知道,这是一首题壁诗,当时李涉把这首诗写在了寺庙的墙上。诗写得是很有水平,通篇明白如话,却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登山时的苦闷。最近经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每天在醉梦间,突然发现春将逝,心中还是有些许不舍,于是便登山来踏春。虽然这两句看上去很简单,但诗人用笔是很精准的。前面用“昏昏”,所以后来才用一个“忽”字,前后呼应,写出了自己当时的状态。

诗的后两句,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了。在竹院遇到高僧,聊了许久后,终于被他的话所开解,得出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现在很多人喜欢经常把这最后7个字挂在嘴边,形容在纷烦的俗事中获得片刻的清静,但不少人却并不知“浮生”是什么。

其实“浮生”二字出自《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原话是“其生若浮”。意思是人生于世,就像浮萍漂浮在水面一样,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无定、虚妄的人生观。很多人看到后面的“闲”字,以为浮生应该和“闲”意思相反,应该指的是忙碌的人生,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理解了这些,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原意上也并不是十分向上和正面,但却充满了禅意。之所以会为后世所推崇,是因为它说中了大家在忙碌中希望得到宁静的心情。

本来李涉这句诗是没有后一句的,传到了清朝后,文人瞿士雅又写了首《九日宴集懋社十首.其二》,引用了这句诗。而且还在后面加了一句,他写道“偷得浮生半日闲,登高何必上龙山”。这后面的7个字,其实也很经典。

我们希望能忙中得闲,于是一有时间便希望像李涉当年一样,找个地方让自己放空。我们想登高望远、想驱车远行,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往往身不由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百忙中得闲。而瞿士雅这“登高何必上龙山”,其实就告诉我们心中的“闲”才是最重要的,而去哪里是其次。若是心中无法放下纷扰心事,走得再远,也悟不透这个“闲”字。若是放下了,哪怕是午后喝一杯茶,听一首曲,也会觉得心闲了下来。所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重点在心,而不是在行至何方。

李涉在1000多年前,悟出了这个千古名句。多年后,清代文人用自己的感悟,给它续上了后半句,让它的意思更加完整,这其实就是诗意的传承。最后,笔者送上王维的《鸟鸣涧》给大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这首诗,小学时就读过。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在写景之前,王维在一开篇就加上“人闲”二字?人到中年才明白,惟有心中懂闲之人,才能在后面的普通春景中体会到那份幽静之美。希望大家在读完此文后,能了解什么是“浮生”,以及如何获得心中真正的闲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