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跟诊日记4》后记 学医八难2

 感通天下 2020-06-20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第二难  临床难行

有学生担心中医的兴衰存亡,老师说,不用担心,只要人还生病,还有烦恼,山上还长草,中医就不可能进博物馆。你想让它进博物馆,老百姓还不同意呢。老百姓看重的是中医的临床实效,中医几千年来之所以不会进博物馆,是因为它临床的实效。临床是中医的生命力,使中医能成为常青之树。

所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很多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掌握了不少理论与方药,但一到临床,发现满腹经纶,居然欲求一良效而难得。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急于想理顺思路。不然的话,学中医的信念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放弃掉。为何临床难行呢?这么难行又该怎样去行呢?

第一要早临床,多临床。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你多临床就能见多识广。我们在广州中药大学读书时,有个医林好友张少聪,家传几代中医,他自己很早就开始帮人看病,所以读大学时,他就占尽先机。在学校里,每周也应诊无数,帮助不少学生答疑解惑,治病调理。甚至记者都去采访他,问他为何在校求学期间就有如此本事?他便说,这都是少年功夫,学医要早临床,多临床,自然经验丰富,信心坚固。

观现在很多读完研究生的中医,他们中的不少人学医七八年,不怎么给自己开方调理,更很少给亲朋好友处方用药。学就要有所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很多中医学院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一旦踏出校门,发现自己临床还是一片空白。临床不是说要学校去安排你,是要自己去主动把握机会。先帮家人亲朋好友调理,建立名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先从小病常病入手,进而再去摸索攻克一些疑难杂病。所以说早临床、多临床是学医必经的途径。

第二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这不单是中医的精神,更是科学的精神。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过数千次的失败实验,人家问他,失败了这么多次,有什么感想?他说,我不认为这是失败,最起码让我知道有一千多种不适合的路。

百步穿杨的箭法是在无数次没射中的基础上练成的。庖丁解牛的那把刀,也是练坏无数把刀之后才游刃有余的。卖油翁把油顺利倒进铜钱孔,这绝技也是经过倒千万桶油的过程才成就的。为什么很多人临床上一试刀,铩羽而归,从此便丧失临床的勇气与自信呢?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中医,其实不是中医乏术更非自己乏才,而是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所谓的成功,就是你站起来比你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为何那么多老中医,甚至有中医绝技的青年中医,他们能够笑傲江湖,凭什么?凭的就是这份屡败屡战、反复回炉再炼的精神。《笑傲江湖》中有一个场景,是令狐冲和田伯光在思过崖上比武,刚开始令狐冲挡不住田伯光的快刀,跟他差了好几个等级,但每倒下一次,他都爬起来,看前辈们留下的武功秘籍,以及接受风清扬高人的点拨,一次又一次失败倒下,一次又一次思过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接近田伯光的水平,最后把田伯光击倒。如果开始时令狐冲放弃了,估计没有人能帮得了他。天地间最好的武功壁画,加上最厉害的武林前辈风清扬,都没法帮助一个失去斗志的青年剑客。只要你斗志仍在,不断思过改进,你就在一点一点接近真理,练成绝技。所以临床实战是难,但你只要不失去勇气与斗志,你就会在千磨百炼中成为铁杆中医,慢慢地把理论和实践打成一片,临证上就会得心应手,更上一层楼。

所以每个初学的中医师,都要有自己的思过崖,思过崖里放满祖师经典,在与疾病交锋论战中,打不过了,立即回到祖师经典里,寻求思路开发,再练上一手,出去再打。只要经典在,古圣先贤的教诲在,你的信念在,那么突破疾病的困扰便指日可待。

第三,多总结,你听到看到的未必是你的,但是你用手头的拙笔总结下来的才是你的。所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江西有个年轻中医师,他从学医的时候,就喜欢做各种卡片,在报刊中看到一些有用的经验、特效的偏方秘方,随手摘录,写在卡片上,十年如一日,这个习惯,让他临床上大受益处。别人搞不定的一些疾病,他总能从卡片堆里找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妙法。那些病人刚开始看他看病时还带上一些卡片,便半信半疑,后来发现他的临床疗效确实好,他的病人迅速就多起来,人家还称他卡片医生。可见中医成不成才,不在年龄,学无老少,达者为尊,这位青年中医他总结的东西多,即便是别人的经验,拿过来用熟了,也照样可以为自己所用,所以能够得到病人青睐。故曰:

读书临证,每日必有一得;

修学为人,每夜反省一失。

横批:早临床,多临床。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