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人员必备的三种核心素质能力:管理理念、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天博企业学院 2020-06-20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大脑,是企业核心资源中的核心。企业管理团队的素质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的长项与不足,才可扬长避短。认知自己,方能让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长项,更好引领企业的发展;正视自己的短板,不刚愎自用,避免将企业引入歧途。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能力长项方面引导更多的员工成长,并在能力短板方面吸取和学习他人的经验特长,助推自己的成长。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有一技之长并充分展现,又要避免在不足方面误导企业并虚心学习。这是一个合格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质能力?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至少以下三项核心素质能力。

1、系统化的管理理念

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全局性的企业管理理念,它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包含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二是指局部的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企业单个或多个管理层面和管理领域,并能对其它管理层面和管理领域起到正面的辅助作用。

比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全局性的企业管理理念,而中基层管理人员只需具备职责所要求的企业管理理念即可。

企业管理从不缺乏管理工具和方法,但并不是任何一种工具和方法都适合企业。药有千万种,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病人。不同的病情,需要适配不同的药;相同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所适用的药也会有所差异。不懂病理和药理,随便给病人抓药会害死人的。

很多企业都存在乱抓管理药的现象。当企业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往往从外部引入某些管理工具和方法,却不思考它的机理和企业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管理工具和方法很多,但它们都有特定的使用场景,切记不可照抄照搬。

判定和衡量一个管理工具和方法是否适用,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方法。所谓理论指导实践,用在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管理工具和方法是否适用,需要借助方法理论来进行判定,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知其为什么可用,也要知其为什么不可用。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妙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企业管理需要借鉴、学习和运用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也要辩证分析,客观对待。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

企业是一个系统,包含许多子系统。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全局性的系统性的管理理论,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某个或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理论。当管理人员掌握的管理理论越全面越系统,就会最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和管理的失误。否则,就可能导致决策和管理的片面性,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的失效和失控。

2、职业化的团队素养

笔者在《中小企业管理咨询的价值体现和影响因素》一文中对职业化进行了诠释。

员工的职业化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四个方面。

职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做事能力,这是职业化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不懂得怎样做事、不会做事是缺乏职业化能力的最基本表现。

职业素质是支持岗位职责能力所需要的基础能力,是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当员工缺乏职业能力的时候,如果员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是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养成职业能力的。否则,这个员工就不具备满足这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员工保证其职业能力的基础。

职业道德,适合企业和岗位职责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简单地讲,就是员工对企业规则或商业规则的认同度和执行度。它体现了一个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习惯,一种员工自发自动的工作状态或工作面貌,具备这种状态的员工不需要过多的外力干预也会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化是必备素质能力之一。上述四个职业化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中小企业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管理的原因之一。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职业化的素质能力,整个企业的职业化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因为,企业职业化进程是自上而下的,从经营者、高层管理、中基层管理再到基层员工,而不是自下而上,这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但团队其它成员职业化程度很低,他完全可以胜任独立性较强的工作,但对于需要协同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可能受到影响。

随着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已不可能完成系统性的复杂工作,需要团队协同才能完成。所以,职业化需要在团队层面推行,实现团队职业化。否则,企业的协同运作就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企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出现了问题,或部门内部协同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实现团队职业化,首先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备职业化的团队素养。否则,一则都是空谈。

3、市场化的服务意识

所谓市场化,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别人生产,别人说了算。它既包含企业外部市场,也包含企业内部市场,即上下工序之间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生存法则,任何企业都逃脱不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服务二字,别无其它。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抱着一种惯性思维:靠权力去管理。这种管理思维早已不合时宜,它不符合市场化的服务理念。

市场化的服务理念不仅适用于外部客户,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它同样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转变管理思维,养成对员工的服务意识。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重新定义管理的内涵,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从市场服务的角度去思考,笔者认为: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管理的前提是服务,企业必须在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管理,不以服务为前提的管理是在耍权威,是一种专治行为;

缺乏服务的管理易滋生官僚和腐败,易产生企业灰色文化和地带;

服务必须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不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都是假管理。

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本身。绕开服务谈管理,那不是真管理。目前有多少管理人员正在进行着假管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权力和权威不能凌驾于服务之上,管理的前提是服务,管理本身也是服务。

为什么企业问题那么多?因为很多所谓的企业管理根本就不是管理。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为员工创造并提供完成其工作的条件。企业授权给管理人员,是为了让他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责,而不是满足他的权力欲望,为所欲为。

所以,管理思维不转变,管理只能治标不治本。想要管理好企业,首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以服务代替管理,而不是高高在上瞎指挥。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先要具备系统化的管理理念、职业化的团队素养和市场化的服务意识。缺少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