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宁毅 | 小范围疫情偶发或将成未来常态,后续压力主要来自境外输入

 板桥胡同37号 2020-06-20

据北京市卫健委消息,6 月 19 日,北京市新增确诊病例 22 例,均为新发地疫情相关。截止目前,这场发源于新发地市场的疫情已在北京累计了 205 例确诊病例,并影响了河北、天津、辽宁、四川、浙江 5 个省市。

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反复?又该怎样寻找防控工作和社会秩序的平衡点?以下是丁香园与中关村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宁毅的对话。

丁香园:据中疾控消息,通过基因测序,认为此次病毒与在欧洲广泛传播的毒株序列更加相近。这能否证明疫情由欧洲国家传入?

宁毅:基因测序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目前流行的病毒和哪些地区的流行病毒相近,进而判断病毒的来源,但是不能判断传入的路径。依据现有信息,北京地区流行的病毒是由欧洲直接传入还是由东北地区传入尚不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将专业问题留给专业科研人员。公众和媒体不必要进行过多的猜测,社会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疫情防控上

丁香园:北京正在对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现有的核酸检测承载力能否满足需求?采集点人员聚集是否可能引起病毒传播?

宁毅:截止目前北京已经累计检测了近 40 万人,这对于当地现有的检测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人员聚集引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大家有意识地防护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采集点现场也应配备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疏导。同时,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等必要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丁香园:您如何评价北京目前采取的核酸检测方式?未来是否有必要扩大检测范围?

宁毅:很高兴看到目前北京没有按照城区来划分风险的等级,而是精准到街道,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干扰。「精准」是在降低疫情风险和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精准」地定义高风险,我们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控疫情。

目前来看,我认为北京不必要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但「疫情监测」的范围要尽可能广泛覆盖。包括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对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的分析,这是所有科学决策的基础。「检测」范围是否需要扩大,这取决于「监测」的结果,有敏感的「监测」,才能精准地缩小「检测」范围。

丁香园:目前北京方面严格管控高风险人员出京,您认为其他省市地区应该如何应对北京输入风险?

宁毅:目前北京采取的措施是「出京前检测」,这种做法不仅有效降低了病毒向外传播的可能,也把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控制在疫情地区范围内。

面对北京这次疫情,任何省份的防控都不能掉以轻心。专业和低成本的做法就是在「监测」上下功夫,尽早发现蛛丝马迹,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同时,好的防控也需要市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全民协调行动,才能降低防控成本,提升防控效率。比如这次网上讨论的「西城大爷」就做的就非常好,有症状及时就诊,沿途注意佩戴口罩,对经过的路线清晰梳理,为防控人员提供准确线索,非常了不起。

丁香园:这次疫情反复是否会引发国内疫情二次爆发?

宁毅:我个人对北京的防控还是有信心的。据报道,这次疫情发现的病人绝大多数症状轻微,说明发现疫情时还处于传播早期,为我们控制疫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认为,我们不要定义「第二次爆发」,一些小范围的疫情反复应该会成为未来的常态。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是和世界绝缘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在社会正常运转的同时,做好防护工作,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及早发现并控制住。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建立一支强健的公共卫生队伍,建立敏感及时的疾病监测系统、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和全社会支持系统等。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随着我们对病毒传播特性的认识,我们的社会应对系统将会更加成熟稳健。

丁香园:您怎样看待此次北京疫情走向?未来几天内,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数据和信息?

宁毅:我认为北京这次疫情不会引起大范围传播。当然,这有赖于医务人员、社区人员和社会保障系统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

未来一周时间内,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发病数字是否平稳甚至下降,这能够说明我们目前防控措施是否到位,防控机制能否应对小的局部疫情爆发。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一线防控人员的保障是否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社会保障系统是我们防控能力的一部分,不能让前方的战士倒在一线。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如何寻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疫情让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有的部门起到社会保障作用,有的部门帮助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们防控经验的成熟,我们会更加接近这样的平衡点,各就各位,各司其责,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发展。

丁香园:张文宏教授认为,「今天北京所做的精准防控,及时处置,不影响全局的防控策略,应该是今后全国各地防控的常态。」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宁毅:这点我是同意的。未来的常态包括两种常态。

一方面是防控疫情的常态。在正常工作生活状态下保持警戒,做好预防,出现疫情时及早发现,及时应对。

另一方面是保障工作的常态。没有疫情时,预防疫情,正常工作。有疫情时,更加精准地给出科学指导。当然,这需要整个强大的疾控能力和完善的监测系统,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广大民众的配合,将复杂的防防控问题简单化,我们的社会在应对疫情时就会更加成熟。

丁香园:在仍无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面对新冠病毒,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

宁毅:目前来看,近期很难出现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传统、但又简单有效的疾控手段上。目前的一些新技术,包括健康码、大数据分析和检测技术等,都为我们的传统防控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的疫情防控,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关键是提高防范意识。国家方面,对出现的传染源严格管控,包括及时救治患者,和及时管控高危人员等。家庭和单位方面,应该尽己所能切断可能传播途径,落实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距离等措施。我们的个人有意识防控,就会为整个防控体系减压,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甚至保证解决和社会发展的繁荣进步。

丁香园:面对疫情常态化,我们应该在国内建立怎样的防控机制?

宁毅:国家、个人、家庭和各个机构能够各就各位、各司其责,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在控制疫情常态化和保障工作生活常态化中间选择好平衡点,就是最好的防控机制。同时,面对巨大的防控压力,对一线的保障和支持都是必须的,尽量不要让我们的医护人员、疾病防控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

因为外部输入的压力是长期的,「零病例」的理想状态付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随着我们控制疫情经验的成熟,未来「接近零」是一个可能的讨论目标,发现可能疫情,及时扑灭,减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丁香园: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来自国外的疫情威胁?

宁毅:我们目前的策略还是「内防反复外防输入」。目前看,在「内防反复」方面,虽有小的波澜,但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重要的还是「外防输入」。

这次北京在连续 60 天左右没有新增病例的情况下突发疫情,我个人判断,可能还是由外部输入引起,进而形成内部反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我们的压力主要还在于「外防输入」。做好「外防输入」,就能为「内防反复」工作减压

丁香园:您认为疫情常态化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民众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应对疫情常态化?

宁毅:疫情难以避免,但是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在更加关注健康问题的同时,让社会各个系统的分工合作更加紧密,互为基础和保障。我相信,找到这样的平衡点,有利于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对于民众,保障个人的健康安全,也是对控制疫情所做的贡献。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一米距离等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服从和配合疾病防控工作,尽可能减小社会为控制疫情付出的代价,让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对于疫情,我们进行讨论是容易的,但第一线如何平衡社会发展和稳健防控仍是一个很艰难的决策,如履薄冰。我讲的是个人观点,可能偏颇,也仅供讨论。

题图来源:丁香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