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敬惜字纸?

 家有学子 2020-06-20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告诫我说,字纸,不能踩,更不能擦屁股,看到有字的纸,要捡起来。父亲躬身力行的教育,让我至今不敢糟蹋字纸。
还记得,有老人,专捡字纸,集中处理,整理焚烧,以此积德行善。焚烧字纸的地方,会选择山上干净的岩石,或者专门的焚字炉。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依史料所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相当普及。惜字塔有很多样式:惜字楼、字库塔、文峰塔、圣迹亭、敬字亭、文风塔、焚字库等等。
敬惜字纸,是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敬重,读书人则通过敬惜字纸维护纸张和笔墨的尊严,尊重文化也尊重自己。
英人周绍明的《书籍的社会史》一书写得夹缠不清,错误不少,却难得地对敬惜字纸习俗作了一定考证。该书第六章写道:
“到15世纪中期,学者们对字纸的尊重被视为一种值得称赏的行为,据记述明代学者有时会收集被人用过丢弃的废纸片,放入专门的砖炉里焚化……在不迟于17世纪的最后三分之一时转变为公共行为,学者和其他人都卷入对书写和印刷文字的尊崇。惜字会最初在苏州地区形成,随后在整个江南和中国其他地区流行。他们的目的是收集所发现的任何带有中国文字的纸片,用水漂洗,最后焚烧,把会放进一个陶制容器,再倒入溪流或大海。”

(宁波惜字会的拾字纸人。)
(19世纪中期,英国人John Murray绘。)

在清道光《噶玛兰厅志》卷五中,我们可以找到当时台湾噶玛兰厅(今宜兰)地区敬惜字纸习俗的记载。其隆重程度,更在周氏叙述之上:

“兰中字纸,虽村氓妇孺,皆知敬惜。缘街中文昌宫左筑有敬字亭,立为惜字会,雇丁搜觅,洗净焚化,薰以沉檀,缄以纸素。每年以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通属士庶齐集宫中,排设戏筵,结彩张灯;推一人为主祭,配以苍颉神牌。三献礼毕,即奉苍颉牌于彩亭,士子自为执事,随将一年所焚字纸,铺叠春𣛮,迎遍街衢。所至人家,无不设香案,焚金楮、爆竹以拜迎。是日凡启蒙诸子,皆具衣冠,与衿耆护送至北门外渡船头,然后装入小船,用彩旗鼓放之大海而回。


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有敬畏之心了。已经很难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了。“惊天地泣鬼神天雨粟”,那种感觉对现代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或许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是有灵性的,那就是有人拿一张白纸,写上你的名字,置于地上,肆意践踏,或许我们还可以感觉到,自己似乎被那人侮辱了。


文字是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充满灵性……
敬惜字纸——值得我们思考和传承的古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