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22)夏至,入夏从头歌九九

 雪岸飞鸿 2020-06-21

夏至,入夏从头歌九九

雪岸

入夏从头歌九九,

伏天酷暑在前头。

梅霉澡湿禾苗壮,

气压高空相对流、

       夏至的特点

【中国历法】云:“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就是万物生长茂盛,开始成熟。

《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说:夏至之日阳气至极阴气始生。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

【天文,时间。历法】118页云: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我国处在北回归结上的地方,如蒙自、汕头、苍梧、桂平等地,正午的阳光从井口直射到井底下。整个北半球,均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间最短,日影也最短的一天,而且越是向北,越是昼长夜短。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同时也是黑夜最短的一天。在北极圈,这一天的24小时,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上空转圈,只有白昼,不见夜幕降临。过了夏至,太阳光的直射点开始南移,白天一天天变短,夜晚一长。夏至前后,日照长,气温高,庄稼长得快,雨水显得格外珍贵,有夏至雨,值千金之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斗指午,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中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

夏至是太阳轨迹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北纬23°26')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长的季节,在北极圈会出现极昼,太阳终日不落。在7月1~3日,地球会运动到公转轨道的最远点。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盛无疑,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的三候

古人把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意思是说到了夏至节气,鹿角就会脱落。又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大意是说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当然,这是比较主观的说法。在古代,鹿被认为是仙兽,在那个对自然知识缺乏科学依据的年代,人们只能凭主观来臆测人间各种现象。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因此,在夏至,可以被看作是世间阴阳两气的分水岭。至此,阳性的植物开始衰败,而阴性的植物则慢慢滋长。

二候蝉始鸣。在乡村的夏季,不管哪个时代的人,见到最多的便是蝉了。蝉是大自然中最具灵性的生物,是专为歌唱夏天而来。特别是夏季清晨,阳光照在晶莹的露珠上,蝉借着大清早美好的时光,鼓动着透明的翼翅,不知疲惫地唱起来,清脆、婉转、悠扬的歌声,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童年。据古书记载,蝉之所以在夏季鸣叫,是因为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可见,季节的更替,最先感知到的,便是这平常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生灵,难怪蝉又被叫作“知了”。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草药,生长于夏至日前后,繁殖于阴凉的沼泽、水渠和稻田里。我国一进入夏至节气,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将此种颇有代表意义的植物称作“半夏”。它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咳、消疖肿作用,而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苦夏之时,那油绿柔嫩的叶子,看一眼便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

除了古人的夏至三候,夏至还有“走回头路”的说法。天文学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缩短。

试想人的一生,哪怕风雨兼程,即使千帆过尽,也只能一往无前。

从气候学上讲,夏至有两大特点,即一是对流天气,二是高温天气。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夏日雷雨天气:“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对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黄河及其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7月,之后是8月,接下来才是6月。此时,对人们讲,做好防暑降温,尤其重要。

夏至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祭神祭祖

据《周礼·春宫》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生.”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以祈求消灾年丰。清代之前,每到夏至放假一天,宋朝时期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夏至日祭祀,周代已有之,认为通过祭祀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魁。”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病疫、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这一节气从古至今是普遍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时期,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愈为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称人

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有的地方俗信于此节称体重,验肥瘦可求吉利,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意思。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人伏面”。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乐趣。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北京人在夏至这一天讲究吃面,按照风俗习惯,每到夏至,人们都会大吃生菜和凉面。在气候炎热之时,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可以降火开胃,也不会因此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大大小小的面馆顾客盈门,打卤面、炸酱面等各种面条非常受欢迎。

  在山东,夏至这天各地的人们也都会吃凉面。在烟台、莱阳、黄县一带,夏至日荐新麦,煮新麦粒吃。小孩子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麦粒,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乐趣无穷。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地区,夏至面的品种也非常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米线、麻油凉拌面等。在江苏,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鲜,地三鲜是觅菜、蚕豆和蒜苗,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鲜是螺蜘、细鱼和河豚。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诊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很久以前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较讲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一般是现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和小菜。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用意。另外,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夏至

  岭南一带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相传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当地人认为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有抵抗西风恶雨人侵的能力,感冒少,身体好。由于这一良好愿望,才有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为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要适量,不宜吃太多。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第二年,六月炎热,疫病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南方民间“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家家户户杀狗,致使狗无路可逃。按照民间的说法,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秋冬季节食用比较合适,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而在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因热气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当然,夏至天气炎热,狗肉不能多吃,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至此,“夏至狗肉”就成了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如今,夏至家家户户杀狗的场面已不存在了,而吃狗肉的习俗却依然流传了下来。夏至日吃狗肉,俗信可以解祛邪补身。抵御瘟疫。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瘟疫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狗肉性热,俗信夏至吃狗肉,不但不会上火,反而会对身体有益。有谚语日“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说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的入侵。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吃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生黄瓜和煮鸡蛋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语谓“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吃姜

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补食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外代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觅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鱼时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

鉴于夏至后气温升高的特点,补食特别注重清补。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此外,夏至还有麦仁汤的习俗

山东临沂地区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禁忌

  在民间。有些地方不仅会对夏至日当天的气候有所忌讳,甚至有对夏至日的日期也有所忌。如在河南一带,忌讳这一天是农历五月末。因为人们相信,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表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在江苏吴县,夏至日要慎起居,禁骂人,戒剃头。湖南有的地方,谚语说:“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因而忌夏至日打雷下雨。在湖南兴宁,忌夏至日打雷,如果夏至日打雷,三伏天会干旱。江苏、浙江等地,夏至日禁忌坐门槛,俗信坐门槛就会患疰夏。在江苏吴县,夏至日不能骂人,不能理发。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坏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清嘉录》云:夏至日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据说这些禁事都是害怕会引起老天爷下雨。夏至最忌有雷雨。过去农家还把夏至到小暑之间的十五天,分成头时(上时)、二时(中时)和末时三段,称为“三时”。头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俗忌末时下雨,以为会影响收成;又忌中时雨和末时雷,认为会带来水灾。

  所以,最好是夏至里别下雨,别打雷。河南一带,还有夏至赶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候禁忌。谚云: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

  夏至正在梅雨天中,农民希望这以后能够下足雨,以保证秋季的丰收。宋苏辙《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表达了这种愿望:

  一早经春夏已来,好雨连宵晓未收。

  气夹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

  力耕仅是会家取,遗乘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释龙腾上欲迎秋。

  夏至到秋收,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民们总是小心谨慎地度日,很怕得罪了上天,有损当年的收成。所以他们从这天起,不许说诅咒别人的坏话,也不剃头。清顾禄(清嘉录》云:“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薙头,多所忌讳。”

  据说,这些事都会引起老天爷的不快,所以必须注意。

老人夏至忌久卧

  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很容易使人感到疲乏无力,所以,在夏季有很多老年人便利用卧床休息来缓解疲劳。

  传统医学注重人体的“精、气、神”。“气”是维持生命延续的能源。因此,养气将有助于提高生命的质量,益寿延年,老人们在夏季适当地躺卧休息或睡眠,可使肢体筋骨管腔窍之气以及内在脏腑之气充盈。

  但是,如果经常躺着休息或睡眠,不进行肢体活动锻炼,则会出现身体懒散,萎靡不振的症状,时间一长必定会影响健康。当然,老年人精力不济,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和次数是应该的,适可而止的睡眠对老人颇有益处,然而一味多睡或卧床不起,则会导致身体软弱。因此,要顺应“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晚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的规律,这对防病保健是很重要的。

夏至的诗

夏至后,温度快速升高,以致盛夏烈日炎炎,是四季变化当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所以这时期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多与节令、气象有关。

《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阵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在这种善变的天气中,刘禹锡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一语双关、流传千古的诗作。 

韦应物《夏至进著北池》诗云:

  昼辱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与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艳,可以时华筋。

夏至这天,昼暑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比较忙。老百姓在地里劳作,酷热也不知是怎么抵挡的。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坐船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众的民本思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云: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至,和风,时花。清荷,竹露,淡月。孟浩然的这首诗里浮现出三幅不同的画面,并引发诗人的感慨和惆账。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兴许是一场晚来的夏雨催生了凉意,屋檐下,雨后新结的那张蜘蛛网还沾染着晶莹的雨珠。薄暮夕阳,浅浅的月牙也逐渐从东池边露出了含羞的脸。“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过了夏至节气,天气愈来愈炎热。诗人好不容易熬过了晌午最炎热的时间段,晚风送凉时,披散着白日里规整的发式,打开窗户,摇着大蒲扇,哼着小曲儿,悠闲而又散漫地闲卧在凉席上赏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第三幅画面,景色幽致。明月照小池,亭亭玉立的荷花摇曳生姿。而夏日荷风宛如是诗人喃喃的梦呓,荷花清淡的暗香被微风这个媒人到处讲和一桩桩喜事。譬如,竹露滴在小池里的声响像是在歌唱,唱进了人们炎热浮躁的内心,多了一份清凉,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淡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想对景抚琴,消磨时光,却无人可赏。良辰美景无人陪,满腹心事无人诉,自然引发对故友的怀念和惆怅。

宋代苏舜钦《夏意》诗云: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日清幽深浓的庭院里,榴花在竹影的掩映下格外妍媚,格外红火。七月盛夏,诗人闲居于幽深的别院,枕着诗书卧在凉席上纳凉消暑,树荫流泻满地。庭院凉风,是来自于时光深处。石榴花红,是因为被女子的胭脂染过。草木氲染的夏日深院景致里,一派清新幽凉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俗虑全消。红尘戏台,不问来路。光阴剧本,不言冷暖。诗人前三句是写夏日幽景,字句如簪花,写出了庭院里风景殊丽,花木郁郁青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闲旷、自在、随遇而安的心境,绘出幽静、清朗、爽然的夏景。最出彩巧妙的一句是末尾“梦觉流莺时一声”,以景结情,深刻隽永。那婉转的一声莺鸣啼不仅仅打破了诗人悠然的梦,更唤醒了含苞欲放的深院榴花。难怪白日里,榴花开得很艳很美。

夏至对联

  有关“夏至”的对联有:

  四野绿阴迎夏至;一庭红雨送春归。

  夏候数符阳至九;天长时待伏交三。

  钱浮莲沼形扰小;日映花砖影最长。

夏田密列青锋剑;至日闲抛金匾书。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

有一对联诠释夏至和重阳的气候特点,为古代科学的经验总结,句为:

  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

  因夏至是个特定的日子,所以只用地支纪日。即夏至这一天的地支为“酉”(如1993年癸酉,2009年丁酉),三伏天则更为酷热。重阳的“戊”指天干(如1998年戊申),遇此则“一冬晴”。

  清嘉庆九年五月十五日(1804.6.22,是日夏至),亦称长至日,又逢农历十五月圆时。书画家邓石如撰联云: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殷夫原名徐柏庭,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作为〈别了,哥哥》、〈血字〉、〈前进吧,中国》等。他生于清宣统元年五月初五(1909.6.22,是日夏至)。有题赠联云:

  殷其夏雷厉,摧枯拉朽雄风壮;

  夫也至柏坚,杭礼分庭紊气真。

  书法家、国画艺术家董寿平于1997年6月21日(正值夏至)病逝,享年94岁。范曾撰挽联云:

从北苑以还,山川烟雨凭谁写,我哭艺坛陨巨掌;

信董公而后,松竹风云暂得闲,应知人世少奇才。

说到夏至,还要顺便说说与夏至有关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

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後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这个故事大意是,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后疑虑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不治而愈。后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

清人黄遵宪《感事》诗八首之七。批评康有为、谭嗣同不该信任袁世凯,以致维新失败。诗云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柏人谁白孱王罪?改子终伤慈母恩。金玦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安尽翻。

清代赵翼《七十自述》诗:"水中见蟹犹生怒,杯底适蛇得不惊"

夏至谚语

古时,以农业为重,而收成的好坏完全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因而完全看天吃饭的人们十分看重“夏至”这个节气,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他们总结出许许多多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

不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不雨天要旱。夏至有雨应秋早。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煎熬。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