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蕉窗梦呓】康雍乾时代的盐务状况对林如海形象塑造的影响

 红楼心语 2020-06-21

康雍乾时代的盐务状况对林如海形象塑造的影响
作者:火烧彤云
巨额亏空

对于《红楼梦》中的林家到底有没有钱的问题,最大的疑惑集中在林如海担任的巡盐御史一职上。特别是作者曹雪芹身处的乾隆时代发生了轰动朝野的两淮盐引案,更使这个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清代前中期,盐商想要在市面上贩卖食盐,必须先购买盐引,再根据盐引上所规定数量的食盐到盐场领盐,然后才能向百姓出售食盐。盐引有多种规制,规定了各种数量的食盐数量。简言之,食盐的生产由国家控制,盐务部门不仅管理着盐场,而且负责把食盐总批发给盐商,发售盐引的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巡盐御史也叫盐政,是盐务部门的最高管理者。

两淮盐引案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就是一桩财务上账实严重不符的大案,也就是所售盐引应该取得的收入与实际收入相差太远。该案案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自乾隆十一年起至三十三年的22年里,两淮盐务部门所售盐引应得的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应为10922897.6两银子。经查,这一千多万两银子的去处如下表:

序号

项      目

数量(两)

总利润(二+三)

10922897.6

合理收支

722035.561

1

公支开销

461769.925

2

在库归银

260265.636

应该归公的其他利润

10200862.039

1

盐商名下应交的银两

9270548.779

(1)

盐商未归库的银两

6253584.166

(2)

扬州总商藉称辛工膏火银

703602

(3)

楚商滥支膏火银

2000

(4)

总商等代盐政购买器物浮开银

160687

(5)

各商藉称动用银

1482698.8

(6)

各商藉称浮开银

667976.813

2

盐务官员贪没的银两

930313.26

(1)

各盐商代盐政吉庆、普福、高恒购买器物

576792.821

(2)

各商交付高恒家人张文学、顾蓼怀等经收各项银

207887.856

(3)

各商代高恒办理檀梨器物

86540.144

(4)

普福向运库支用并无档册可稽之丁亥纲银

42851.439

(5)

盐运使卢见曾令商人代办古玩银

16241

从上表可见,两淮盐引案之所以轰动朝野,就是因为有千万之巨的国家盐业利润的亏空!这个案件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盐务官员,而是盐商!盐商们通过区区几十万银两,贿赂了以盐政为首的盐务官员们,拖欠了六百多万两的盐引费用,并以各种名目非法挪用了三百多万两的银子!

22年里,吉庆、普福、高恒三任盐政,加上一个盐运使卢见曾,所贪没的银两也才93万余两!当然,依据官场惯例,逢年过节、官员们家里办红白喜事,盐商们还会给盐官们送礼;平时办事,盐商们也得给他们送常例钱。这些费用没有列入上表中,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案件查到连卢见曾贪没的16241两银子都列了出来,那些礼钱、常例钱如果超过这个数,被查处的盐商们肯定也不会替盐官们担着,而是会清楚地交待去向,之所以没列出来,就是因为数额较小,不足为道。

扣除卢见曾贪污的一万多两,三任盐政22年里以权谋私的所得总共也就91万余两,平均每任30万余两。这还是特大贪污案,并非所有的盐政都贪了这么多。《红楼梦》中的林如海于第2回出场,书中写得很清楚,他当时刚被点了盐政,到扬州上任才一个多月。他于第14回里去世,从上任到去世,也就五六年时间,跟三任盐政的平均任职时间差不多,如果林如海也是个大贪官的话,顶多和他们贪得差不多,也就30万两左右!这与所谓林家有百万之巨,贾府还用林家的钱建了大观园的说法实在相差太远!有人把第72回里贾琏抱怨“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理解成贾家以前挪用了林家的财产,就是发过两三百万两银子的巨财,那是对林家最大的抹黑!

可能有人会觉得林家的财产不能仅依靠林如海担任盐政一职来判断,林如海是侯门之后,林家四代封袭,积累下来的财产肯定也不少。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从文本视角看林家的境况》一文中进行过论述,林家的爵位和书里大多数有爵之家一样,是逐代降等传袭的;林家传到林如海这一代时已经衰落,这些本文不赘述。

盐案析因

曹雪芹于1763年或者1764年去世,两淮盐引案案发于1768年。也就是说,曹雪芹至死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桩大案。但是,两淮盐引案的涉案年份长达22年,该案起始是在1746年,即乾隆十一年。从该案的时间跨度之长来分析,大体可以判断,自该年起,盐商们平均每年用四万多两银子贿赂盐政以牟取暴利成了两淮盐务官场的常态。这种状况,曹雪芹是否知道?对他的创作有无影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另一个问题:乾隆十一年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生盐业的巨额亏空?

因为两淮盐引案有它产生的特殊背景。两淮盐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六省的部分府县,是全国十一个盐区中最大的盐区,盐务收入在乾隆时期占全国盐务收入的40%。乾隆时期,两淮盐区人口繁盛,对食盐的需求急剧增加,盐引供不应求。于是,两淮署理盐政吉庆提出了预提盐引方案,即预售次年盐引给盐商,一则可以提前获得财政收入,二则满足盐商们抢购盐引的愿望。此方案于乾隆十一年得到了批准,只允许在两淮盐区实行。

这样一来,原本在以银换引、以引换盐、即付即清的银盐交易中充当短期凭证的盐引变成了长期期货凭证!但是逐利的盐商们是既要拿到来年能换到盐的盐引,又不肯将购买盐引的资金压占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商人要的就是资金周转效率高,赚钱才快!所以他们通过买通盐务官员,获得了盐引,又一再拖延补缴引银。盐场只根据盐引出盐,不负责收银,收银的是盐务部门。盐商只要跟盐务官员们搞好关系,哪怕来年通过盐引换得了食盐,甚至食盐都贩卖了出去,也并没有将银两及时补缴。盐商用贩盐得来的利润,又去做其他生意,盐引费用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年深日久,终于造就了账实不符的巨额亏空!

两淮盐引案的全称是两淮预提盐引案,它本质上是一桩金融案件,而不是一桩普通的贪污案。它是在两淮地区于乾隆十一年(1746)开始实行预售盐引的方案后才产生的案件,所以三任盐政22年里对91万余两银子的巨额贪污不是盐务官场的常态!如果没有预提盐引的方案,盐商们就只会按常规给盐务官员们送礼钱、常例钱,而不会为了获得盐引、拖欠盐费而给官员们送上巨额贿赂。

曹家于雍正五年十二月被抄没,包括年幼的曹雪芹在内的曹家全家于雍正六年(1728)迁入北京,之后曹雪芹就在北京生活。所以,1746年才开始实施的两淮预提盐引方案对两淮盐务形成的官场生态,对生活在北京的曹雪芹来说,根本就是一无所知,更别说对他的创作能产生什么影响了!

李卫治盐

曹雪芹的出生年份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另一种认为他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笔者倾向于前者。如果是后者的话,曹雪芹在曹家被抄的时候才四五岁,刚开始对生活产生记忆,那他对《红楼梦》中诸多经历性的生活细节,广泛的家族事务,是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的。

两淮盐引案对曹雪芹的影响为零。但是雍正朝对盐务的大整顿,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身逢其时的曹雪芹却不可能不知晓。这其中以雍正时期的著名能臣李卫对盐务的整治最具代表性。

康熙末年,盐政荒驰,问题最严重的是云南。当时的盐政制度是官督官销。有些督抚官员指使家人用私款购买食盐,把官盐变成私盐,再卖给百姓。这样一来,国家没有从官盐中获利;百姓只能吃价格相对便宜、数量有限的私盐,而对价格高昂的官盐望而却步,导致吃盐困难。国家和百姓双双受损,不法官员却从中渔利。

雍正初年,李卫出任云南盐驿道。针对云南盐政的问题,李卫招募商人来销售食盐,把官督官销改成官督商销。然后,李卫用盐务利润进行销售补贴,使官盐价格下降,顿时私盐就没了市场!百姓吃盐难的问题立时化解。同时,对以往盐务的亏空进行追补,让亏空官员对亏空进行补偿;官员不在了,由其子进行偿还。仅仅八个月,云南盐政就由亏空变成了盈余三万余两。

云南盐政理清后,李卫又来到浙江治盐。浙江的情况与云南不同,浙江私盐泛滥。李卫首先把盐户编入保甲,然后由官府出资尽收盐户的余盐,这样私盐的来源就没有了。接着,李卫减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和重复的浮费,减轻盐商的负担,鼓励灶户煎盐。盐产量提高了,官盐的价格也就下降了,私盐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同时李卫上书要求增加盐引数量,进一步扩大了官盐市场,并严厉缉捕贩卖私盐的行为。

李卫的治理让整个盐政天空为之一清,盐业走上了正反馈机制,增加了国家收入,百姓吃上了便宜的盐,更是高度满意,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李卫于乾隆三年去世,经过他的治理,盐务工作已基本成形,并不因他的去世而回到原位。乾隆直接继承了父亲雍正对康熙末年产生的种种社会弊端进行了整顿的政治遗产,开创了乾隆盛世。李卫对盐务工作的贡献和社会影响恰好处在曹雪芹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可想而知,清正能干、名满天下的李卫这样的盐政官员对曹雪芹塑造盐政官员林如海,不可能毫无影响。

官场生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时,命令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自次年起至康熙五十二年的十年间,二人轮流担任两淮盐政,除了整顿盐务,最主要的是要他们用盐务盈余来弥补南巡接驾和织造业的亏空。接驾、织造府生产精美的丝绸,全都是为了服务康熙和皇室。亏空较大,康熙自己也很清楚,他之所以要曹寅和李煦轮流担任两淮盐政,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二人的信任。事实也是如此,曹寅和李煦不负帝望,不仅用盐务盈余来弥补其他公务上的亏空,而且积极地打击私盐,整顿盐务。

当然,康熙如此信任曹寅和李煦,盐商们也懂得见风使舵,其中更不乏趋炎附势之辈,可能不等他们开口,就有人就主动地献财献物。那么他们是不是和吉庆等人一样贪下了巨额款项呢?曹家因为落下巨额亏空被抄没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但是究竟是不是以盐政的职位进行了大量的以权谋私?或者说,曹家的经济问题里,盐务问题份量有多少?这个就要凭事实来说话了。目前尚无两淮盐引案中那么确凿、明显的证据证明曹家的盐务经济问题非常严重。雍正是整个中国历史中有名的治贪皇帝,惩治贪腐的手段雷厉刚猛、毫不留情,如果曹家的盐务经济问题严重,盐商行了巨贿给他们,谁也不会替他们担着。曹家最后全家迁入北京,在北京还有十七间半的房屋居住,雍正对他们并没有赶尽杀绝,那就说明曹家包括盐务在内的经济问题总的来说,还没有严重到彻底抄没的程度。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盐政不是贪官的代名词。再次说明,两淮盐引案是预提盐引方案及相应的监管漏洞造成的,若非如此,发生特大盐务贪污案的可能性极小。

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去世,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者雍正二年(1724)才出生,曹雪芹连祖父的面都没见过,祖父的为官生涯及当时的官场生态到底如何?曹雪芹能知道什么?父辈们能告诉曹雪芹的,就是祖父和舅祖当过盐政,并且用盐政盈余来弥补其他公务上的亏空。曹雪芹能知道的,就是盐务是赚钱的,但不等于盐政们都贪污。何况他还经历李卫整治天下盐务的时代,对盐政官员的印象应该是趋好的。

官场之中,礼钱、常例钱的收受之风是普遍现象。即使林如海没有担任盐政,入仕多年,也能收到不少。但是,前文已析,一般的礼钱、常例钱数量较少,如果比对卢见曾那一万多两银子来算的话,一般官员每年获得的礼钱、常例钱也就七百多两。虽然数额也不小,但是《红楼梦》中的贾赦买一个小妾就花了八百两银子(第47回),每年收七百多两银子,就判断林如海是个贪官,而且林家还因此拥有百万巨富,未免太荒唐了!

再则,如果一个官员虽然不索取贿赂,但也不拒收收礼钱和常例钱的话,那他也得向上级官员和他的业务部门官吏送礼钱和常例钱。而且,官越大,送的就越多,因为要与他所处的官职地位相称,否则会被人鄙视。两淮盐引案中,在追索贪官们的财产来抵偿贪污亏空时,高恒、普福的名下竟然没有多少财产可以追索!他们都是高官,高恒还是皇亲国戚,他是慧贤皇贵妃高氏的兄弟。慧贤皇贵妃极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地位仅次于孝贤皇后。高恒地位高,影响大,孝贤皇后的弟弟、大学士傅恒专门为他求情。就是这样的人,家里也没几个钱可以来抵偿!何况林如海了!高恒、普福贪污得来的钱,一方面自己挥霍了不少,另一方面,应该就是送礼、送常例给送没了!林如海虽然只管着两淮的盐务,但他也不可能对地方官员家里的红白喜事装聋作哑,加上盐务部门也有上级主管部门户部,一样也得送礼、送常例。

盐政形象

送礼、送常例之外,林如海主动地贪污索贿吗?当然没有。林如海推荐贾雨村的时候说得很明白:

“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第3回)

林如海熟悉官场潜规则,知道找人办事,要送常例费用,但他骨子里却非常鄙视“膏粱子弟”、“轻薄仕宦”,认为与他们打交道,“有污清操”,故“不屑为矣”。所以,林如海应该是个了解官场生态,但并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官员。

历史告诉我们,包括两淮盐引案中的盐政在内的贪官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追求穷奢极俗的豪华生活。盐商们多次给他们购置紫檀木、黄花梨木等高级木器以及其他器物,并收受大量银两。林如海不是这样的人。林家和贾家在生活水准上差着一大截,光是几个来接林黛玉入京的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就已经让林黛玉感到不凡了!进入贾府的黛玉,更是被贾家的豪华气息震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第3回)!

林如海是独生子,担负着传宗接代的使命,结婚应该是比较早的。黛玉进京时,林如海已年将半百,也就是快四十岁的时候,黛玉才出生。在婚后长期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他纳了几房小妾,但这并不是他好色贪淫的表现。因为嫡妻贾敏死后,他就再无续弦之意(第3回),没有人可以替代妻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与贾敏的感情非常之好,纳妾只是为了子嗣。

综上所述,曹雪芹的祖辈曹寅和李煦曾担任过盐政,但没有史实证明曹寅和李煦以此谋私。何况曹寅在孙子曹雪芹出生前就去世了,所以曹寅和李煦的盐政官史对曹雪芹的创作影响微乎其微。两淮盐区实行预提盐引方案后,当地的盐务官员渐渐走上了巨额贪腐之路,盐商们大肆贿赂盐务官员成官场常态。但是此时,曹家已经被抄家,包括曹雪芹在内的曹家全家以庶民的身份居住在北京。两淮盐引案在曹雪芹死后四至五年后案发,两淮盐场自预提盐引方案实施以来改变的两淮官场生态以及整桩案件的始末,曹雪芹对此一无所知。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雍正皇帝整治康熙时代遗留弊病的时代,包括盐务在内的多项社会治理积极展开,为乾隆皇帝创造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雪芹所见更多的是李卫之类的盐务官员的清廉善治,这些才最有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有整治是因为有贪腐,不仅在盐务上如此,在其他政务的部门也是如此。曹雪芹承认贪官与清官并存的现实,才是他塑造官员形象的基础。所以,《红楼梦》中既有戴权、贾赦之类的贪官,又有秦业、林如海之类的良臣。结合文本描述和时代影响,曹雪芹笔下的林如海是一个洞悉官场潜规却又清操自守的官员,这是最贴近现实的形象。林家更不可能因为林如海出任了盐政而坐拥百万家资!因为这既不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更非曹君本意。

参考文献:

1、朱宗宙:《清代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学术论文,《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123—129页。

2、夏咸龙:《清代两淮盐区中心地位探析》,学术论文,《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第148—151页。

3、王亚娟:《“模范督抚”李卫为官的“实”和“能”》,学术论文,《领导科学》2018年10月下期第49—51页。

4、樊志斌:《曹寅和李煦》,会议论文,曹寅与镇江暨《红楼梦》程乙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曹寅、红楼梦与镇江》第一部分《“曹寅与镇江”专题论文选》第26—38页,2012。


作者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