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亭诗话·“诗无达诂”浅议(3)

 虹72 2020-06-21

颐贤堂  西亭

三、“诗无达诂”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欣赏诗词,就要欣赏意境最美的诗词。诗人创作一首真正好的诗词作品,须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品格要优秀,才能产生美好、深切、真挚的情感;二是心灵要敏感,才能从自然界或人世间的事物中捕捉“诗源”,激发诗情;三是要有娴熟的驾驭语言能力,能够准确地通过诗的语言传达出自己美好、深切、真挚的情感。也就是说,诗人有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写出什么样格调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性情才能写出什么样风格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才情才能写出什么样才调的作品。因此,人们常说“诗如其人”。

但是,纵观古今诗词选本,也总还有一些人品有缺陷、德行有瑕疵的诗人,也能写出一些脍炙人口、古今传诵的优秀作品来。这是因为:一、人是可以变化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可能呈现不同的品行;二、人性是具有多面性的,同一时期的人可能呈现品行的多样性;三、诗词作品折射出来的美是多角度的,作品中的才情可能掩盖了卑微的格调。但是,无论哪位作者,不管写了多少内容风格各异的作品,我们还是能够透过作品,追寻到作者心灵的感情本质。心灵是作品的本源,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是心灵深处发散出来的光束。一些作者,在其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际遇不同,因而作品的内容风格迥异,但细究其本质,应该有它一脉相承之处。

诗词作品,一方面是诗人有意识地“言志”,借助美好的诗意传递情志;另一方面是诗人心灵本质的无意识地“流露”,在作品中打上各自心灵本质的烙印。因此,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品,在参透作者心灵本质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并解释作品的原义,还是十分困难的。主要理由是:

一是时空的跨越。人的思想情感无不受到时代风尚和地域风俗的影响,虽然一些杰出诗人的优秀作品能够穿越时空,感动着古今读者,但多数诗词作品还受到时代与地域的局限,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了隔阂,读者不能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获得审美享受,因此,需要注解甚至注疏。

二是人际的差异。人际差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知识差异。诗词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读者在诗词作品的鉴赏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可以是作者所表达的,也可以不是作者所表达的。鉴赏过程是读者对作者创造的审美意象的再创造,除了时空的因素外,还有作者与读者的经历不一样、知识不一样、所处境遇不一样,投注到同一审美意象上所获得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二是审美差异。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品质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也是不同的。因而,不同修养学识的作者会创作出不同层次等级的作品;同样,不同层次的读者也会从作品中读出不同层次的内涵。另外,作者与读者之间审美角度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不同的,一件作品既可以直抒已意,也可以缘情造端,既可以寄意幽微,也可以触物起兴,读者与作者的审美角度不一致,其审美效果也肯定不一致。

三是字义的差别。诗词的语言文字是塑造形象、构建意境的最基础的要素,是联系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诗人希望通过它能够包含自己想要表述的全部含义,包括字面的意义和隐含的意义;读者希望通过它能够解读出作者的原义。但是,诗词的语言文字往往具有多义性,有时用字面意义,有时用引申意义;而引申意义有时还不是一种,引申意义之间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读者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在选择字义时就很容易造成对作品原意的曲解。

事实上,读者在阅读、欣赏诗词作品时,主要还是享受作品中的意境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很少一味去求解作者的原意,更不会去追寻它的时代背景或者作者身世附加在其中的深意。有了“诗无达诂”的审美原则,一方面为读者对诗词作品的自由诠释提供了理论支持,开辟了读者自由发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诗词作品有可能通过读者的艺术再造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为诗词作品添加了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因而,对诗词发展的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

第一,使蕴含深隽的诗词作品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唐诗宋词的精华,我们可能从孩提时期就开始吟诵了,至今还觉得常读常新。孩提时期,或许只是懂得它的声韵美;学习了一些知识后,还懂得了它的语言文字美;有了知识,再加上一定的阅历后,又懂得了它的意境美;考察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学习了历代学者的诠释鉴赏后,更懂得了它的蕴含美;再深入剖析它的立意构思、创作手法、写作风格、修辞技巧等等,进一步懂得了它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美,甚至通过这些诗词作品懂得了诗人的人格心灵之美。

第二,使委婉深曲的诗词作品沿着不同的解读途径获得不同角度的审美体验。鉴赏诗词作品,有人根据赋体的创作思路,沿着作品的语言文字求解作者的原意;有人根据比体的创作思路,借助作品提供的语码信息,展开丰富的联想,透过表层含意去追寻隐含的深意;有人根据寄意的创作思路,通过作品提供的意象或典故等线索,追寻作者在作品中的寄情托意;有人根据兴体的创作思路,通过作品的意象所引发的联想、感悟等,来探求作者的原意;更多的人将各种解读赏析方式综合运用,使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原意。

第三,使空灵超妙的诗词作品通过诠释获得超出原意的生命价值。任何一件有价值的诗词作品,都是由作者和读者双方共同完成的。哪怕作者自认为的最好作品,如果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生命意义。作者在完成一件作品时,赋予了作品由读者发挥的潜能,这种潜能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语序的排列上、章句的结构中,必须由读者去发现并挖掘。正如古人说的“诗之妙谛,在不即不离,若远若近,似乎可解不可解之间。”读者在鉴赏这一作品时,对于作品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欣赏,是作品的真正的价值和生命。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欣赏,可能是由作者的原意引起的,也可能是读者从诗词的意境中经过自己的解读衍生出来的,正如清末词人谭献所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只要这种衍生出来的新意,能为广大其他读者所认可、所接受,就是这个诗词作品额外获得的新的价值和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