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的问斩,在秋后的“午时三刻”

 翰林冷知识 2020-06-21

问斩

秋后

秋后指的是秋冬两季,“秋后问斩”的做法最早形成于西周,在汉代时形成定制,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遵守。
因为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季节,不应该执行问斩这种不吉利的事情。而秋冬季节则是万物萧条、生命凋谢的季节,此时执行死刑才顺应自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斩都在秋后,那些谋反叛国的大罪,很多都是“斩立决”的。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以长安的时间为准的,此时,太阳正当空,在古人看来,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


古代人们讲究迷信,认为问斩是“阴事”,被杀之人的鬼魂,会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甚至围观的百姓。所以,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候问斩,可以起到抑制鬼魂的作用。
午时三刻,差不多是中午十二点,犯人会提前好吃好喝再上路,这样不会做“饿死鬼”。


而且,在吃完饭菜之后,人的精力较弱,处于“伏枕”的边缘,会让犯人减少痛苦。也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冷翰

出品

谢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