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乎,做不了自己,却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

 潮观科技 2020-06-21

©视界研究所 · 作者|大浅

创作者之后会去哪里,可能是今年网文爱好者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227事件之后,AO3网站被封,同人创作者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4月27日,时隔两月之后的同一天,阅文前高管团队集体荣退,阅文合同事件同时爆发,严苛的版权协议和阅文免费阅读的战略让广大创作者失去原本拥有的安全感,网络小说创作之路一时变得扑朔迷离。

此后,无论是广大网络创者联合发起的55断更节,还是众多网文大神集体发声,所表达的其实都是广大网络文学创作者想要逃离阅文却又发现自己最终无处可去的尴尬。

那么,网络文学创作者真的离不开阅文吗?如果离开阅文他们又能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如果你真的去对比各家平台,看谁最具有适合网络文学创作的土壤,那么你可能会发现,知乎,这个和网络文学毫不相干的平台或许正在成为网文创作的新阵地。

我在知乎看小说

如果你经常逛知乎,那么在很早之前你可能就会发现一些端倪。比如,在许多问题下方,有一些答主就会把亲身经历写成故事来作为问题的回答,而对于一些比较开放的题目,有的创作者甚至会脑洞大开,直接开始章回体小说创作,这也导致了许多回答的评论区直接变成了大型追更现场,而对问题本身的讨论反而无人关心。

知乎答主叶小白更新小说下方的评论区

对于知乎来说,“分享你刚编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老梗。最初,网友们只是将它当做对那些通过编撰故事来博取关注的人的一种调侃,却没想到,多年之后,这句调侃反而会在知乎成为一种如此真实的存在。

很难说清楚网友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进行小说创作的,但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的知乎不仅有拥有众多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还有更多的小说阅读的爱好者。

以我在知乎看到的第一部小说《鸳鸯锅》为例,它由知乎创作者川戈在2018年9月完结,到目前为止累计获赞14w,产生评论1万4千多条,但即使是这样的成绩,在知乎众多的小说创作中也只能算作中等,因为在那些更集中的小说问题下方,优秀的作品将会更容易获得高赞。

例如在前两年宫斗剧正当火热的时候, #为什么后宫嫔妃们一定要争宠#这个问题就一度成为知乎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下,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知乎创作者的脑洞和热情纷涌而至,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问题已有13.4万的关注者,累计浏览量超过1.2亿,下方的回答总数也已经达到6064个,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小说内容创作。

在知乎, #为什么后宫嫔妃们一定要争宠#这样的问题并不在少数,像#如果穿越成为虐文女配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甜文女主,你会怎么做#等等,甚至你可以在知乎搜索#以开头写一个故事# 这类的关键词,你会发现,在严肃的问答背后,知乎还隐藏着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小说世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创作者会选择在知乎进行小说创作呢?

其实在网络小说发展的最初阶段,创作者们最早聚集的创作平台并不是在起点。他们当时最先选择的平台是天涯论坛,恰恰和如今的知乎有些相似,这其中包括《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这些后来的超级IP最初都是在天涯开始更新的,只是后来因为版权保护和变现等问题,才导致创作者们转战其他平台。

所以,创作者之所以愿意选择知乎,这可能还是和这个平台的创作氛围有关。

一方面,知乎拥有众多的公域流量,能够帮助内容创作者获得更多的曝光,同时,在长期的问答机制下,知乎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另一方面,知乎为创作者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变现通道,让内容创作者只要有优质的内容,就不必担心变现的问题。

而这一切,似乎又都可以和知乎的商业化进行联系。以小说创作为例,在知乎官方给出的数据中,知乎作者七月荔的20W字作品《洗铅华:恶毒女配生存录》,于2020年4月上线盐选专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共获得将近40万的收入。

但正当这一系列的商业化措施给知乎内容带来繁荣的同时,它们也同样给知乎带来了诸多质疑。在许多人看来,如今知乎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知乎的商业化而起。这其中,既包括越来越差的整体用户素质和越来越严重的娱乐化趋势,也包括越来越低的用户年龄和越来越淡的知识社区氛围。

多年以来,知乎的每一次改变都被用户看在眼中。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用户看来,知乎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纯粹的知乎,就像成年人最后都不得不像生活低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一样,知乎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跑越快,它也在离那个最好的知乎越来越远。

知乎的商业化之路

知乎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知乎了!

听到这句话,可能最早是在2016年。这一年,是知乎开始大踏步商业化的起点。

但事实上,知乎最早的商业化尝试还应该往前再推一年,因为在2015年3月,知乎日报就上线了“这里是广告”栏目,第一期广告,知乎给了英特尔。

那个时候,距离知乎成立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要知道,瑞幸从创办到上市只花了18个月;滴滴和Uber从大战到合并也仅仅只花了两年。而对于知乎,成立5年以来,虽然用户一直增长,但却从来没有过商业化方面的尝试,这种现象在如今的资本市场来说,是简直难以想像。

所以2015年,知乎终于走到了一个不得不给市场一个交代的时候,因为这一年,正是知乎C轮融资的关键一年。

此后,在同年11月,知乎顺利完成了C轮融资。2016年4月,在“这里是广告”栏目的基础上,知乎进一步在用户的问答信息流中插入广告,但这一尝试,却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反感,大家纷纷涌入应用商店,通过给知乎打一星来表达自己态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感慨:知乎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知乎了。

虽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知乎却并没有放缓商业化进程的打算。据传,周源那个时候就曾在内部放话:“如果广告都做不了的话,就不用了想其他的了。”

2016年开始,知乎密集地上线了许多商业化的尝试,从4月被分答搬运的值乎,到5月主打知识付费的知乎LIVE,再到7月为品牌推广准备的知乎机构号,在这一年里,知乎开始在变现这条路上蒙眼狂奔。

然而,密集的商业化尝试在满足了市场对知乎期望的同时,也不断挑战着了知乎本身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在知乎创立之初就已经定下的。

以Quora为原型创办的知乎第一批用户主要来源于创始团队的人脉关系,以至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知乎一直都是实行的邀请制,这种封闭式的增长模式一直到2013年3月知乎正式开放注册才算结束。

在周源的回忆中,最初他们通过手写邮件的方式邀请用户,每一个员工都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参与。在这一段时间,知乎邀请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如雷军、李开复、徐小平等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另一类则是在早期混迹社区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博主。

要么是在现实中证明过自己的大佬,要么是混迹网络小有名声的大V,在严格的把控下,知乎的用户素质也因此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所以即使在开放注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高素质人群”仍然是知乎主要标签。

在2017年,有网友通过爬虫技术对知乎用户进行过数据分析。数据显示,这个时候的知乎用户大多毕业于知名学府,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事的工作也大多集中在产品经理、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等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属于高收入、高技术型的职业。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说知乎用户“人均985,年入100万”可能并不会如今天这般引人发笑。

2017年7月知乎用户画像,来源:呓语的黑板报

只是,随着这两年知乎开始拥抱商业化而带来的大量年轻用户的涌入,让年轻化,娱乐化开始逐渐取代高知、高收入成为知乎的主流标签。

对比百度指数上的用户画像可以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知乎用户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曾经30岁-39岁的人群占比开始下降,20-29岁的人群在如今成为关注知乎的主流。

与年轻人大量涌入不同,那些最早在知乎成名的大V反而却在慢慢的逃离知乎,这也导致知乎专业的内容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开始出现断层。

2018年5月(左)与2020年5月(右)

知乎在百度指数上的用户搜索画像

所以,在许多老知乎人眼中,现在的知乎,娱乐化的内容驱逐专业性的内容已经成为主流,知乎作为一个专业知识问答社区,氛围已经变得十分浅淡。诸如“顺丰快递从大理到上海要几天”、“大学生64G手机够用吗”、“好男人都去哪儿了”这样的生活化的问题充斥其中,也直接导致专业化的回答越来越少,抖机灵、编故事反而成为博取关注的主要方式。

正是这样的情况,“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才逐渐流行,成为调侃知乎人的标准老梗。

知乎邀请回答

另一方面,由于知乎商业化的加速,大量新兴人群的涌入,知乎用户的整体素质也在迅速下降,评论区引战的人越来越多,抬杠、吵架、挂人成为常态,因此,在许多用户看来,知乎正在成为微博,知乎问答正在成为百度知道。

面对这样的环境,若说什么样的人感受最为深刻,那么早期的知乎用或许最能感受其中的撕裂。他们身处这个娱乐化的氛围之中,但却仍然怀念那个纯粹、专业、理性、大部分问答都能让人开阔视野的知乎。

只是,放得下的人们已经放下,而放不下的人们却仍在挣扎。他们对如今知乎的生态环境感到厌恶,却又因为长期的用户感情而执着、留恋,他们唱衰知乎、大谈知乎“药丸”的言论,事实上不过是一群知乎优质内容时代的遗老在商业时代下对自身精神上的一种慰藉。

然而,反对归反对,知乎却并没有因为有人留恋而停下脚步。2019年以来,知乎的商业化进程达到顶峰,2019年3月,知乎正式推出盐选会员这一全新的会员服务体系;同年8月,知乎正式完成F轮融资,快手领头;9月,知乎上线好物推荐,试水种草;10月,知乎直播正式上线。

2016年以前,知乎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对商业化默然远离;2016年以后,知乎想要恰饭,却又放不下所谓高知人群的矜持,所以它总是追逐风口,却又总是迟到;如今,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对立与纠结之后,知乎似乎终于放下了自身的包袱,开始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知乎,终于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

4月底,晚点有过这样一篇报道《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在这篇报道中,豆瓣在阿北的带领下,被打造成一个比较文艺、清高、又充满理想主义的平台。在所有人都为了赚钱而努力奔跑的时候,豆瓣不紧不慢的走在队伍的最后,安静的有些诡异。

豆瓣似乎是一个足够理想化的平台,在物欲横流的新商业时代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它就像班级里那个从不引人注目的学生,优秀但并不合群。

知乎,曾经与豆瓣拥有同样的气质,清高、又充满了理想主义,有许多人期望这种气质能够得以保留,但事实上,知乎却永远无法活成豆瓣的样子。

毕竟,人在江湖本就身不由己,再加上走过了6轮融资之后的知乎,早已经成为了资本的一部分,在市场的大环境下,知乎除了奔跑,它别无选择。

此后,用户会逐渐发现,知乎越来越多的优质问答开始变成会员专属,盐选会员、网课、种草和带货、读书与知识付费。当知乎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矜持,开始没有负担的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尽情奔跑的时候,一条围绕优质内容的生态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一个闭环。

所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仍然会为知乎的改变而感到惋惜,我们或许还会继续吐槽,批评,但我们其实都知道,曾经的知乎离开之后不会回来,而未来,是属于一个全新的知乎,我们都期望他能变得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