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渌口接龙桥上 看龙船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6-21

往事

张和平

由东而来的渌江缓缓西流,流经石亭和漂沙井老街、周家埠、横江石,流过已经淹没在水电站水下的铁埠滩。渌江水从铁埠滩开始形成渌口渌江第一湾,流过庙弄子流水沟码头,一、二总交界接龙桥码头,流进伏波岭下的小石沩回水湾。渌江水再过沙河里、李公庙等老码头,经过京广复线的两座新老铁路桥,在关口的老地标洋油池汇入湘江,渌湘两江水融合后,流过湘江东岸的渌口大石沩,一路向北奔腾而去。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端午节,到接龙桥上看龙船,是最热闹的。渌江水里的几条龙船,赛前赛后,都会在这“无水一座桥”的接龙桥桥边第一湾划上几个圈。

端午节前,街上的商贾们会轮流做东,召集老街上几位管事的人商议龙船组队、比赛规矩等事宜。龙船划手都是清一色的壮实男人,一般会在四月初就开始练习,练习时仅上身穿个布背心。据说,龙船划桨全身运动,特别要扭动屁股,棉布短裤不耐穿,穿上一两天,就磨穿了。他们围一条长长的萝卜澡巾上下河岸,练习划龙船不靠岸边,只在河中央进行。划手们都不穿短裤练习划龙船是公开的秘密。那些天,有些爱热闹的商家和老街住户会到接龙桥上,看到练习的龙船来了,就在花岗岩栏杆边先燃放一盘鞭炮,河中央的龙船,听到鞭炮声,立即往接龙桥靠拢,随着鼓点“锵咚咚”,划手们就会齐声“哦嗬”,快速地朝伏波岭小石沩划去,并且迅速大回转,再划上水。看到龙船在划水了,燃放鞭炮的人则会喜笑颜开,求平安,求财神,并继续放鞭炮。龙船上站立的旗手,指挥锣鼓点子更激烈,划手们更加有劲地划桨,齐声吆喝。往往是岸上鞭炮一放再放,江里的龙船会再三从小石沩回水,划上水。我们这些小孩站在接龙桥上欢呼雀跃,大人们也会放肆喊,吆喝喧天,端午节的几天,个个都把嗓子喊哑。

我还未启蒙读书的20世纪50年代一个端午节,半边街茶亭与对河南岸的江面上拉起一条麻绳,上面系了一些红布条为起点,伏波岭小石沩这段区域为终点进行比赛。附近的乡村和老街的居民,早早地聚集在接龙桥的桥上、河边的山上看龙船。桥上的白螺山,当年是人委会,只一栋六、七层楼的办公大楼,旁边是学堂岭,两座山上都站满了人。接龙桥这里视野宽阔,桥上更是人山人海。龙船队伍最多时有十多支。接龙桥上,两座山上观战的人,赛前的划船热身,最是看得激动,本居委会、本队的龙船一到,站在山上的几支土铳,就会轮流着放铳。

下水参赛先有燃烛敬香、放爆竹仪式。每个龙船上的旌旗等装饰都有区别,划手们的头巾与上衣,以红、黄、蓝为主。他们都只穿一条超过膝盖的黑色土棉布大短裤,我们细伢子都知道,那叫不系带子一二三裤,一贴紧小肚子,二叠起多余的裤头,三扎好裤头,系上那条长萝卜澡巾,裤头还要从腰中绑好的澡巾翻出来一截才保险。比赛时,划桨动作整齐,起桨、夺冠的两个关键时刻,锣声加快,鼓点密集,摇旗的会更加有劲,划手们全部站立起来,略弯着腰一边划桨、一边配合鼓点吆喝。桥上麻石栏杆边,不断鸣放鞭炮助威,划龙船的与岸上观众连连呐喊“锵咚咚”“哦嗬”!龙船赛的江面异常激烈,白螺山、学堂岭、河岸上、接龙桥上热闹非凡。

龙船赛结束时,锣鼓声缓了,“哦嗬”声也有拖长,划动有如游龙戏水。按风俗习惯,划着龙船到湘渌两水的交汇点,关口的关圣殿河滩上岸,在摇旗与司鼓带领下,去祭拜关帝老爷。拜完老爷,敬了菩萨,都上船,再划上水,回到李公庙、沙河里、接龙桥等几个码头上岸。他们会将龙船上的大锣大鼓抬下来,再配上唢呐、镲、小锣等响器乐器,在众人的簇拥下去老街上三、四总的热闹地段游一圈,威风一下。然后,参赛的龙船划手们在一起,粽子、包子、有肉有酒大吃大喝一顿。一年一度的比赛结束后,还有一仪式,燃烛供香,叩拜一阵,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中,封好龙船才散。

这样的渌口老街民俗,在我的童年时期,年年都有。进入60年代,随着公路汽车的兴起,船运渐渐落寞,赛龙船也随沿江的渌口老街码头没落而渐渐消失。多年过去了,上辈的老人与我这一代渌口老街人,端午节一到,还是会特别怀念当年接龙桥下的龙船比赛。

五月艾草香

随笔

谭熙荣

端午近了,仿佛已闻到艾叶菖蒲浓烈的芳香。

时光倒回三四十年前,那时,我的母亲健在,身体也还康健。

五月一到,家家户户开始预备艾草、菖蒲。屋前房后,田埂坎上,水塘沟壑,这些见风便长的植物,平日无人问津,此时成为人们钟爱的尤物。初四下午,将艾草菖蒲拣洗,切碎,倒进大木盆里,放几根大蒜杆,撒上些许雄黄,然后提水注入,浸泡一夜,“端阳水”成了。这一切,我家照例由母亲完成。我的任务是负责洒艾叶菖蒲水。翌日,水成浅绿色,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满满的端午味道。大家用桶子提了漂着浮叶的水,屋里屋外,到处挥洒。屋里我是主张不洒,怕湿了东西,可是人小言轻,意见难被采纳。

据说蛇是怕雄黄的,所以端午节那天,小孩的额头上也要蘸上一点雄黄,并且水酒杯里也要放一点儿。长大后知道了雄黄有毒,遂想,即使人吃了雄黄酒,哈口气放个屁也能吓跑蛇,也不必用身体做代价吧。

艾草、菖蒲的另一个用处,是煮端阳子。子就是蛋,茶陵话。一般用的是鸭蛋,耐煮,难得开裂。那个厚实的铸铁鼎里,艾草、菖蒲铺底,再排上洗过的鸭蛋,打上满满的水。柴火添了又添,水开了又开,煮成深棕色。蛋也是染过色似的,颇像茶叶蛋。水有艾草的苦味,说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勉强喝下半杯。蛋并不怎么好吃,但得吃一两个,叫做“纳节气”。若是几岁的孩子,洗澡时还要拿煮过的蛋在身上滚几滚,同时念道:滚死痱子疖子,滚死痱子疖子。孩子觉得有趣,咯咯地笑。

还有一项工作,插艾草、菖蒲。窗户上,门上,神龛上,前坪后院的墙上,都插。牛栏的门窗也不例外,图个六畜兴旺。端午节过后,艾草菖蒲大都被收起,暴晒一两日,留作后用。

艾草、菖蒲是良药,《本草纲目》皆有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三经,有回阳、理血气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称“医草”。小儿惊厥哭闹,用艾叶煮水服之,甚是管用。我的儿子孙辈,都受过艾叶的“恩惠”。艾叶也是一种极好的食物,在广大南方,艾叶粑粑已成经典美食,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采来鲜嫩的艾叶,稍加处理,拌以糯米粉、花生米、芝麻、白糖,捏成汤圆,蒸而食之,美味无比。其色墨绿,秀色可餐。也有采取艾叶作蔬菜食用的,既是菜蔬,又具药用,一举两得。

菖蒲能健胃理气,利湿化痰,祛避邪疫,驱蚊灭虫。因叶片呈剑形,菖蒲被方士称为“水剑”“蒲剑”。端午与艾草插于门窗,正是取其“斩千邪”之意。古时,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四雅”,且为文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有“园无石不秀,室无蒲不雅”为证。书桌案几,一盆蒲,一杯茶,一本书,雅之至也!

饭后散步,路旁常可见到艾草与菖蒲。稍作停顿,摘两片艾叶,揉搓成团,或者折两折,塞入鼻孔,其味野趣,无香水之妖。路下的水洼里,一汪菖蒲片片挺立,绿而不娇,绿得素雅、卓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