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是双鱼非鱼啊 2020-06-22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散文集,他的文字誉满全球。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写别人,而这部散文集,他写了自己。

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群像新人文学奖。

1982年开启职业作家生涯,同时也开始长跑。村上春树跑步坚持30多年,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写作三四个小时,然后开始跑步。

村上春树每天跑步10公里,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

他是一个喜欢跑步的人,他喜欢跑步的状态,也享受跑步的过程。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有许多记述村上春树跑步过程和对跑步经验的总结。

他第一次马拉松比赛是在盛夏的雅典,那是马拉松的发源地。

当他跑到35公里的时候,他开始觉得前面是“未知的大地“,在此之前,他从未跑过35公里,他觉得身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写作、跑步是村上春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哲学。

他对人生的领悟,很多是从跑步中得来的。

在跑步的过程中,他超越了自己,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

一个作家,把写作当成上班,每天固定的时间坐下来写东西,停下笔的时候就去跑步。

也许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不仅依靠才华和灵气,还需要别的东西,而恰巧村上春树有这种东西。

村上春树曾说过:才华于质于量,都是主人难以驾驭的东西。

他跑步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身体,有体力,以便能有写一本书的能量。

一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一种恒久的自律是值得尊敬的。

在跑步中,村上春树发现,很多人都比他跑得快,对此,他慢慢习以为常。他说:人世间令我徒叹无奈的事情多如牛毛,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亦不计其数。

书中提到他跑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那是一种对精神、身体、意志的极端磨练。

当他跑到60、70、80公里的时候,整个身体就像一架散落的机器。

他说:目下我的世界,从此处起向前三米便告完结。更前面的事情无须去考虑。天空也罢,风儿也罢,草儿也罢,在吃草的牛群也罢,看客也罢,声援也罢,湖也罢,小说也罢,真实也罢,过去也罢,记忆也罢,对我已然毫无意义。将双腿从此处起,挪向前方三米外——唯有这,才是我这个人,不不,我这架机器存在的小小意义。

他跑步的过程不仅是肉体的痛苦,也是意识的改变,跑着跑着,跑步这件事情本身已经从脑海中消失。

跑步永远没有结束,没有终点。

他说: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
 
一个人能长期坚持下来一件事,就是极不容易的。心酸与痛苦,快乐与欣喜都是自己的。

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花力气才能坚持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想要放弃的想法。

过去的十年里,我读过一些书,这也是我过去十年里,断断续续坚持下来的唯一的事情。

说断断续续,是因为我没有做到每天读,每周读。

说坚持,是因为在每一所我曾经就读的学校里,我的图书借阅量都是名列前茅的。

不管忙与闲,平均每个月都会读上至少两本书。

读书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更恒久。

读书是寻求上升通道最近的路,也是花费时间最久的路。

说它近,是因为对穷人而言,这是为数不多的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门路。说它花费时间久,是因为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千里的路注定有孤独和跋涉陪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古人读书、做学问,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从少年开始,努力几十年,才能在老年时有所成就。

跑步,向前迈出一步又一步,每一步很真实,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和脚步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