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xqjhr 2020-06-22

夏至三庚入头伏

先找到夏至日,再找庚日,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的第一天。

比如今年2020年,我们要先找到夏至日,是6月21日乙未。6月26日庚子日是第一个庚日,7月6日庚戌日是第二个庚日,7月16日就是第三个庚日庚申日。7月16日庚申就是入伏第一天,叫初伏,头伏。

原则上每伏10天,三伏就是一个月。但也有例外,就是中伏有时候是20天。

三伏天有长短,是初伏和末伏决定的。初伏第一天必须夏至第三庚开始,而末伏第一天必须立秋后第一庚开始。有时候立秋后第一庚是夏至后第五庚,那么就是三伏天30天。有时候立秋后第一庚是夏至后第六庚,那么就是三伏天40天,因为多了一个庚。

比如说今年,7月16日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第一伏7月16日到7月25日。7月26日到8月4日为中伏,8月5日因为没有到立秋后,出现了庚日不算末伏,只能算在中伏之内,所以中伏就有20天。立秋后第一庚是8月15日,那么8月15日到8月24日就是末伏。

今年三伏天就40天了。

三伏天,就意味着要防暑降温,伏就是减少外出的意思。不过三伏天还是治病的好时节,像三伏灸,三伏贴。冬病夏治三伏天是最好的时机,传统医学很注重这些。

入伏怎么算:夏至三庚4字口诀

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三伏天的长短也不尽相同。确定入伏时间需要根据历书计算,较简单的方法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意思是说,从夏至这一天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进入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所以,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怎么算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