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真君子、大丈夫”是对一个男人的最高赞誉,在市井民间,有着许多关于真君子、大丈夫的说法,比如“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笑而不语真君子,自作主张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等。

古人很擅长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来判断此人品格如何,“如何看人”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冠以“君子、大丈夫”的名号。如此,咱们来看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名句:“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一、酒中不语真君子

“不语”是一种境界,更关乎节操。“观棋不语”,两人对弈,旁观者叽叽喳喳,仗着旁观者清的先天优势,对当局者指手画脚。

殊不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换句话说就是人家高兴,爱怎么下都是人家的事。

在酒桌上,“不语”则是另一种状态。一些人喝多了酒,总喜欢胡言乱语,或者借着酒壮怂人胆的势头,对人对事随意作出评判,更有甚者,哪壶不开提哪壶,揭人短处,以此为乐,反正事后可以推脱到酒的身上。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不幸的是,酒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于是祸从口出,仍不自知。又或者恶语伤人,如二月寒冬,让友情散尽。在历史上,因为“酒后吐真言”,而丢掉性命的名人不知凡几。

东晋皇帝司马曜嗜酒如命,一次在后宫与妃子饮酒作乐,司马曜很快酩酊大醉,旁边的张贵人也喝了很多,司马曜对张贵人说:你看你都快三十了,按照这个年龄早该废了,再不喝真就废了你。

正所谓君无戏言,不过对于司马曜来说,不过是醉后胡言乱语罢了,然而张贵人却将此话当真了。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与其被日后废掉打入冷宫,不如现在鱼死网破,于是张贵人用被子,将司马曜给活活闷死了。

作为历朝历代中,第一个被妃子用被子闷死的皇帝,司马曜不可谓不憋屈。

除去这位奇葩皇帝之外,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张飞的境遇可谓路人皆知,这位仁兄酒喝多之后,不仅骂人还打人,结果如何?竟是被属下割去了头颅。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更何况在酒桌之上,人心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在酒精的作用下会被放大。

这个时候则更要守住言行,毕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管所说之言语是伤害了他人,还是会伤害自己,都是不好的局面。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二、财上分明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乱世之中大丈夫可为一方豪杰,如东汉太史慈所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如今在太平盛世,“大丈夫”则更多的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公私分明、严于利己、做事有理有据,不为蝇头小利而放下身段。

“财上分明”最让人头疼,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朋友借钱,却不知该怎么要求对方还钱的经历,催的紧了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毕竟都是朋友,可能在酒桌上还称兄道弟。若再加上借钱者自身不太自觉,“财上分明”便愈发遥远。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这便是此句俗语的精华所在,在钱财上要公正分明,不管是借了朋友的钱还是别人的钱,一定要时刻记得还别人钱财。

众所周知,拖得越久,钱便会越不值钱,所以这个过程一定要尽快还,又或者可以支付一定的利息。

“借钱、还钱”只是表象,关键在于报恩,受他人恩惠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些人便是“斗米恩,升米仇”,有的人则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疑为前者招人唾弃,后者为人尽敬佩。

比如韩信为报当年一饭之恩,后以千金相赠;俞伯牙为报知遇之恩,摔琴谢知音;豫让为尽忠臣之义,士为知己者死。

古人讲“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

结语

“酒中不语、财上分明”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同时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和自觉,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古人将能做到这两者的人,称为“真君子”和“大丈夫”,本意是为了教导后人慎于言行,懂得报恩。

较为有意思的是,“不语、分明”同时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不管是酒后胡言乱语所招致的祸从口出,还是欠钱不还而得他日之恶果,对于自己和他人而言终究不是好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