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B端产品的交互设计中如何让用户保持流的状态

 夏半夜喵 2020-06-22

什么是“流”

“流”这个概念最早在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著作《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被提到:“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在某个活动中时,会对周边干扰视而不见。这种状态被称为流”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流”是一种深层、近乎冥想式的投入状态。
人在“流”的状态下投入工作、设计、开发等创造性活动时效率是非常高的。而在B端产品中,如何提升用户工作效率则是交互设计的核心重点,因此我们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应让用户保持在流的状态下避免任何打扰用户流的行为,帮助使其快速完成工作。

举个在曾经工作中的所碰到的小例子

第一个流程是用户在迭代前的一个使用流程,用户必须要完成某一个异常设备的流程后,关掉弹窗才能继续下一个流程。假设有10个异常设备需要排查的场景下。用户需要前后打开关闭弹窗数次,这会很难让用户保持一个流的工作状态。
在经过改进后的第二个流程中,这里只需要添加一个可以查看下一个异常设备的入口。可以让用户减少多次不必要的打开关闭弹窗操作,让用户保持在流的状态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们应当如何保持用户在流的状态进行工作?
1. 遵循用户的心理模型

(图片来自《about face 4》)
Alan Cooper在其著《About Face4》中曾描述过“现实模型”、“表现模型”和“心理模型”的关系。最后所呈现模型越接近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会感觉程序越容易使用和理解。

设计原则:用户界面应该给予用户心智模型,而不是现实模型。

举个例子:在最近做的项目中经办人在检索收款人信息时,经办人在使用模版检索功能时都有自己的心理模型,这源自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保持的习惯。因此在做汇款检索列表排序以“收款人名称”做表头,就比较合理。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有经办人去使用备注去查找定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则需要在标题处支持用户切换排列表头,让经办人可以更好的理解。

2. 慎用对话框

不要在不重要的问题打扰用户,尽量使用非模态反馈。若不是危险按钮指的是一些会对用户业务造成重大影响的按钮。例如:删除某项业务后会造成整个业务失效等等最好给予模态方式的弹窗让用户二次确认。

3. 注意优化响应过程

经过研究发现用户对响应时间对感知被分为
· 0.1秒以内 - 用户会觉得响应即时
· 1秒左右 - 用户会觉得有响应但会察觉到延迟,不会打断用户流的状态
· 10秒以内 - 用户很清楚地感知到系统变慢,会走神但能拉回来
· 10秒以后 – 用户注意力已经不在这里了

当程序处理大量数据时,可能会变慢或失去响应等。若在技术层面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则在后台执行,允许用户继续做其他的工作并告诉用户处理进度以及剩余时间和取消操作。

总结

保持用户流的状态采用的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具体赘述。作为一个交互新人,在今后的设计中多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尽量避免或减少打断用户“流”。

交互设计师
杨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