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人皆以“多”为美,实乃可怜!

 唯心解忧 2020-06-22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后来路越来越多,光通罗马的,就有条条大路。

同样,世上本没有问题,有了欲望后,才出现问题。后来欲望越来越多,光一个吃,就能垂涎三尺,就能生出各种疾病问题,叫病从口入。

看着问题很多,本质不过都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虽知道问题有太多欲望带来,减少一些即可,但我们依然不会停下脚步,总觉得自己缺乏很多,于是拼着老命,马不停蹄地往外索取的越来越多。

以健康为例,人,活在自己的观念里,认为自身缺乏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若生病了,我们就会觉得身体缺少了东西。不是缺营养了,就是缺运动了;不是缺能量了,就是缺药了.....

于是,开始补充什么营养,什么保健品,什么猴头燕窝,什么山珍海味,什么吃遍天下美食,什么烤串冰镇,什么啤酒饮料矿泉水,烧烤撸串八宝粥......还要搞各种过度的运动锻炼,吃各种药,做各种机器检查等等。

我们从来想的都是如何进补更多,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其实从来都不缺,不但不缺,反而是太多了呢?

身体本来应该是通的,但因吃得太多,造成消化不良,形成积食,反而堵了;心里本来应该空,常言道不要放在心上,但因想得太多,太满,造成心理情绪杂念积累,引发身体疾病;

工作本来应该少点,但因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不停的工作,工作量太多,造成积劳成疾,过劳而死....

生病是因为能量不足,是因为自愈能力下降。这不足和下降,正对应了大家的缺乏心理。但为什么能量不足呢,不就是因为身体用得太多了吗?不减少对身体的损耗,能量怎么能多起来呢?

总体来说,我们总是怕自己太少,觉得身体是少了什么才生病。而从不去想,是因为太多了,才生的病。其实,提高身体消化食物的能力,远比你吃什么更重要。

之前有位家长,给小孩子一天吃八种保健品,孩子病危了。这样的例子多的很,什么补充大量高蛋白,什么大量维生素,什么一天吃八个鸡蛋.....

在社会关系之中,邻居若是一群穷鬼,我们压根不在意,说不定和他们的关系还挺好;让我们最难受的是,邻居的洗衣机比自家的好,邻居的电视机比自家的好,邻居的汽车比自家的好,甚至邻居家的茅厕比我们多一个马桶,我们也觉得难受。

于是我们在嫉妒恨中,就开始不停地与人比赛,要歇斯底里地证明:靠,你们家两个马桶算个鸟蛋?我们家有八个!

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演戏就要有观众的认可。可观众的标准经常在变:昨天喜诚实,今天爱圆滑;明天爱传统,后天喜时尚....

因此,演戏的你,为了博得观众认可,角色只能换来换去,于是成了穿线木偶,身心不能合一,每天夜里不是失眠就是焦虑。心乱了,清净何在?虚无何在?喜乐何在?

可当你以道观之,你会发现,我们如果获取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必然是消耗了我们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我们没什么社会地位,那一定是拥有很多的闲暇时光,请问谁亏本了呢?谁又赚了呢?

以此类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总是向外求,想要更多,意味着我们认为,我们是缺乏的,那你必然吸引缺乏。这就是诅咒。

我们在向外求的过程中,看起来获得了一些东西,但为什么获得了之后,我们仍不满足,不快乐。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仍然认为这不足够,仍然认为自己是缺乏的。根据吸引力法则,这还将继续吸引缺乏。于是,你的内心,永不满足。不仅如此,还忘记了初心。

以恢复身体康康为例。若A生病了,身体很差,要恢复健康,这是A的初心。那A要去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看病,走什么路线,要找哪个熟人,大概要带多少钱,会不会要求住院,这是A真实的问题吗?不是的。

另外,A要做哪些检查,医生可能问A哪些话,A要怎么才能把自己的症状说得更清楚,A这最可能是什么病,可能要吃哪些药,怎么个吃法?这些是A真实的问题吗?也不是。

很多人,发现自己生病了,脑子里考虑的大约就是这些问题,甚至由这些问题,还会进一步产生新的问题。翻来覆去的想,觉得自己想得很周到了,其实这不是真实的问题。

直到A后来,把A考虑出来的这各种问题,都解决得差不多了,顺利的看完了医生,做了各种检查,吃完了药,该花的钱花了,该用的时间都用了,所有能付出的,都毫无保留的付出,以一心一意的完成看病这件大事。

到最后呢,A发现,他的疾病问题没有解决,身体并没有恢复得很好。看看这个过程,A看起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但那个最原始的问题,最真实的问题:恢复健康,却没有解决。

同样,我们过日子也是如此。很多人争呀,抢呀的,不断向外索取很多,车呀,房呀,奢侈品啊,门当户对啊,金山啊,银山啊....

最后得到了,可为啥日子还是没过好,过得还跟狗屎一样?于是,改变对方(拒绝看清自己),结果不理想。于是换人,培养备胎,可换来换去,还是不理想,搞得也不知道谁是谁的备胎了。

想一想,人生一大悲哀,就是你比之前得到的多了很多,可却没过好,你说,你亏不亏?

这就是人索取的过程中,虽索取到了,可心却还一直在外面飘着,忘记了回归,忘记了初心,啥初心呢?就是要拿着你所得到的东西,去经营好你的日子,把日子过的幸福,把家庭关系搞得和睦。

到这一步,聪明的人会干嘛呢,可能会深刻反思,会回到自己真实的问题:要恢复健康,要过得幸福。不够聪明的人,也会反思,但想不了那么深,他不认为是他想错了,他回不到自己真实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是提升你的能量,感知,增加你智慧的时候了。

现在医患关系差,有医闹事件,从情感上,你能理解病人。花了所有的钱,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一切,但最后恢复不了健康。内心的那种失望和痛苦,是不难想象的。

但是理性来看,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自己负主要责任吗?是不是都是自己只顾得往外求的太多的错误思维习惯,导致自己忘记了身体健康的初心?

你看很多人生病后,就一门心思在医药上,花最多的钱,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医生身上,完全不反思自己对身体的错误使用。最后,一旦结果不理想,人财两空的愤恨,就会发泄到医院和医生身上。

开始是错,后来是错,从头到尾都是错,正是一子错,满盘皆输。为什么有这样的局面,正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识是错的。

白岩松先生说,走得太久了,忘记为什么而出发。这个话之所以流行,因为说到了点子上。所以,弄懂自己真实的问题,时刻记得自己真实的问题是什么,才不至于走了弯路和岔路。

很多人听说,现在很多病治不好,生病了不愿意找医生,就去吃保健品,做各种理疗。这又是另外一种错误。恢复健康,不等于找医生看病,也不等于吃保健品。当然,也不是不让你看医生或吃保健品,救急还是要找医生的。

其实,人体本身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人活着,必须要靠自己。健康,当然也要靠自己。

可为什么我们老是出错,是因为我们怎么做一个决定,我们考虑一件事,总是依据外来信息在判断,总觉得自己很是欠缺,需要更多的外界东西补充进来,才是好的。

你可以翻阅下,所有古老的养生经典,都有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就是无一不是叫你减少。

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少思虑以养肾气。

是不是都在说,让减减减,为什么要减?大道以多歧而亡羊。多则惑,多了处理的信息很多,就会出错,就会让人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后果严重。

看看现实中的我们拥有的各种东西是不是太多了。裤子多少,上衣多少,口红多少,袜子多少,吃喝浪费多少.......

有钱可以任性,但过度浪费则会消耗福报。这些东西相对我们身体来说,都是阴性的物质,消耗我们身体上太多能量了。能量透支过多,面临的不是疾病,就是死亡。

这种简单的幸福越火爆,说明这个社会越缺乏

很多人拥有那么多了,为何还要不断向外寻找新的刺激,甚至吸毒,淫乱,因为这些东西让他获得的快乐,越来越短暂,越来越少,心都麻木了,需要加大力度,不断的填充刺激。

于是,越刺激,越麻木,他们对简单平凡的感知,很不灵敏了,幸福指数自然加速下降。

李总理给定位的建议:多就是少,少就是多。简言之,就是多则惑,少则得。通俗点说,就是猴子掰玉米,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后啥也没啥。

少则得,意思是把你拥有的好好用在生活中,是很舒服的。要想多,先得少。先得喜欢少,少是极大的智慧。外来的少,内在的才会多。

外来的信息,越来越少时,身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结余,才有能力进化,才能先知先觉。

如打坐,能让身心变得灵敏,对小疾小病都能感受到,意识到,进而修复。

可对少则得,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呢,一个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缺乏,总觉得越多越好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变过来,有人也不愿意转过来;

另外,是因为凡是可能撼动大家生活习惯的,都会遭遇较大的阻力。一旦陈旧的生存信条,受到威胁,我们就会奋力反击。

安全感,是如此重要。这就是历史上变革,为啥阻力那么大,涉及到顽固派的生存信条,利益。

你看啊,那个烟,我不多抽一口,多亏;那个酒,我不多喝一口,多亏;那个美食,我不多吃一口,多亏;那个娼,我不多嫖一次,多亏;那个博,我不多赌两下,我多亏.......

谁不想多,世人都是以“多”为美,可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心理上永不满足,不满足就不会快乐;

而生理上疾病缠身,今天这个病,明天那个病,还都是疑难杂症。总想着得到的越多越好,谁知这般春残花落,命比纸薄,可怜不?

同样,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求多,还要求快。快,意味着在追逐未来。意味着,你认为当下是不好的,你要快速的达到,你认为好的那个未来。

可实际而又残酷的规律是:你不喜欢你的现在,你的未来大多不会好。欲速则不达。这是我们老祖宗,对于生命运行节律的深度总结。快,一般都会出错。顾此多就会失彼,凡事都从忙中错,手忙就会脚乱。

请问,施主,那么快,你要去哪里呢?去哪里不都是为了追求好吗?现在不好吗?就跟旅游,不就是从我们厌倦了的地方,到当地人厌倦了的地方去转悠转悠吗?此时此地不就很好吗?

若你不带着好的心情,而是为了逃避去那个地方,你会快乐吗?你不是还要回来吗?回来,哎呀,又要上班了,你说,你到哪里都不快乐,你跑过去,你说你累不累?学会现在就是最好的,理解了不?

在健康上面,多少人无法康复,大多都是败在一个“快”字上。医学是救急的,救急就必须快。若是不快,意味着无效。

现在做手术的很多,医生告诉你很成功。问题是,手术做对了,手术成功了,病就好了吗?当然不是的。三分治,七分调心与静养,养没有到位,病还是不会好。

很多急性病,要求快,成了终身以药维持的慢性病。想想看,多年的坏习惯,生活方式,不断积累,导致了今日的疾病,那恢复起来,是不是也需要时间?

可人性的弱点,总想着得到好的,还越多越好,可从来不想要不好的,不仅如此,不好的来到身上时,还想着赶快好,赶快好。

可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呢?得失总是相伴,如影随形。得到了,总要让你失去一些,这失去的是健康甚至生命。

其实,少、空是自然规律。你看那空心菜,莲藕,竹子,麦秸秆等等,它们内部并没什么东西,只有这样的管道,才能更好的吸收着地脉能量。

你看我们身体内部,其实,很多都是空的,如肠胃,它本身是空腔结构,血管也是,你不能塞得太满,不然就堵住了,堵住了就生病,甚至要命。

再看看,生活中,我们吃饭,常说要细嚼慢咽,要七八分饱,保持微微的饥饿感,若太饱,太满,消化不好,就是积食;我们饮水,要七分润,保持微微的干咳感,若太多,太满,就是积液;

我们出力,要用七分力,不能太实,太满,若太多,方向就会走偏;我们说话,要说七分话,不能太满,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等等。

工作也是一样,若身体长时间积累了很多病,都极度亏空了,却还要不停的加班熬夜,那就是找死。大多作家不长命,就是思虑过多过满。

所以,一定要保留空间,虚空一些,多,满,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我们再看看天空、太空,这空是无限的空,啥都没有,却啥都有,世界万物都是它的。小时候学习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里的谦虚就是少,就是空。

谦受益,满招损。我们的自负、自以为是、骄傲都是满,空杯空杯,不空这杯怎么装水?你骄傲,你自满,你自以为是,你怎么能学到新的学问?你怎么处理好关系?致虚及,若你虚到极致,虚到完全没有自己了,那一切都是我们的。

毛主席的无私(爱都给了天下百姓),便获得了最大的自私(获得了天下百姓的爱戴)。这就是想要得到就有烦恼,爱,付出才真正得到。

终极真相是,我们本自具足。人快乐了,就是体内阳气生发了,而阳气生发,就是有付出而来。

世俗的繁华、吸引,就在于心的尘埃太多,心的尘埃遮盖了你的双眼,让我们时常感受不到平凡事物的美好了,总以为索取的都是美。

心性的尘埃能让我们的方向偏航,并乐此痛苦,无意识无心也无力去跳出这个迷魂圈!若你仔细观察,那些自艾自怜的人,总是喜欢沉浸其中。

问题由你看问题的方式构成。你看问题的方式是缺乏,你就会想到补。你看问题的方式是吃,你就会总想着用吃来解决问题。

点击:须知服气接受,方能云开雾散!

如果你能够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那会是全新的开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思维惯性,确实很难打破,但不是不可以打破。只是需要时间,定力,只是很多人不愿意为之长远付出,最终决定了一些人的命运。

人生没有彩排,信不信,愿意不愿意作出调整,找回初心,你都是自由的。世间从无现成路,各自筹划各自悟。何人何时何条路,自己步量自己度,自己作的自己受。

物质需要些,但不能决定你幸福。都在于你的悟,如截图里这位妈妈,她说物质差一点,还过得去,可她幸福指数是极高的,为何呢?

笔记都充满了爱,越去爱,越有力量

就是她对简单事物的感知是非常灵感的。一个她能从日常简单事物中感知生活之美,感知生命之美,5点左右就起床,把这些简单日常安排的井井有条,并把其设计成了美,诸如看书作点小诗等等;另外一个,她还不断向她的家人付出善良,爱与感恩,传达这种美,一直在成长自己。但成长不是挑剔,而是包容,心胸大了,事儿就小了。

这是当今很多人,哪怕终日香车宝马,穿金戴银,还一味向外索取的人,都无法相比的。向外求,你必然是永远活在恐惧、凌乱中,内部越来越空虚;而向内求,你才能逐步趋向于宁静、安详。

市场上,凡是涉及商业利益,都会遮盖真相,这里只为传播真善美,我希望每个人都慢下来,好好领会此位妈妈的能量,智慧,请深思。


这就是你悟到啥程度,生活幸福度就在那个层次里,那就是你灵魂的本来面目,未来的大概率也会如此。别人提醒你,启发你,但帮不了你。其实,处理所有的事物,诸如赚钱,家务事儿,烦恼等等,都是如此,这就是万法归心,心力使然。

商业上,成功方法可以复制,但人家的心力,能量等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若你不足的话,你就是累死,也达不到人家的境界。结果只有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最后,请留意,向外学技巧都是一时的,物质给予你的快乐也是暂时的,而你的感知,智慧,能量的提升则是永久的。一旦这些提升了,你持久性的幸福便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