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笔记】如何判断孩子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

 和善书屋 2020-06-22

全体家长课程

如何判断孩子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




巩大会老师:

  心理健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抑郁、焦虑、强迫症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关。那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心理发展真的正常么?孩子的内心是否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健康呢?

01.

心理健康

每年的开学季,都有很多孩子因为不愿去学校被家长带去看心理咨询师,似乎只有孩子不去上学了,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去不去上学成了评价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警惕。

心理健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抑郁、焦虑、强迫症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在谈到心理健康的时候,家长们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言语里都是孩子挺好的,孩子没问题。那么这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心理发展真的正常么?孩子的内心是否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动态的,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的水平,包括健康、不健康和变态人格。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心理正常的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的刺激性事件,情绪低落的持续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个月,一般自己就可以将情绪化解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烦恼也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与之相对的是心理异常,比如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和其他各类神经障碍。心理异常就需要到医院求助精神科大夫或心理医生。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又叫病与非病三原则。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2.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 个性稳定性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原则指的是一个人所认知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否一致。心理异常的人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有人在暗中议论自己,更离谱的还会感到自己收到了来自外星的信号。与心理正常的人相比,心理异常的人缺乏自制力,意识不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是指个人的心理反应与所发生的事件相对应。普通人在考试之前会感到紧张,但心理异常的人非但不紧张,反而很开心。这种反常表现就可能是由于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被打乱。

个性稳定性原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能够贯穿始终。如果一个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消沉,并且没有足以改变性格的重要事件发生,这种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可能就意味着心理异常。

还可以通过神经症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神经症相较于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症状要轻,神经症患者有起码的自制力,没有幻觉和妄想。

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低于3分不属于神经症;4-5分属于疑似神经症;6分以上是确诊神经症。

02.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不抵触去学校、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正常与人交往,并且自我意识发展良好,既不自我贬低、压抑,也不过度自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人际关系和谐,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当小学生出现行为改变,比如逃课、厌学、小动作增多、长时间的走神、沉默、回避某些场所或某些人、极端的言论、成绩大幅度下降等;或者出现情绪改变,比如暴躁易怒、无原因的哭泣、恐惧、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心事重重,这时就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

03.

中学生心理健康

正常的智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表现。智力是一种综合性因素,同一个班级或者学校里的学生并不会表现出太大差异。天才或者智力不完善的同学只是极少数。

心理健康的孩子情绪稳定,对事情有适度的反应,并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乐观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盲目地自惭自愧,怨天尤人,也都属于情绪不良。

心理健康的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通常,这样的孩子也具有良好的气质、完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较高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能够适应社会、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变化。

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孩子的身体发育促使其对异性开始产生朦胧的好感。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正确把握这种与异性交往的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意识和各种信息。

心理健康与否没有绝对的界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的孩子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对一般性刺激,比如丢了钱,影响一般不超过一周。如果时间过长,依靠自己和家庭均无法排解,则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道德层面,导致孩子不断自责,则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还有些孩子会将一件普通的事情泛化和变形,扩大事件的影响,被一些小事影响生活和学习。如果孩子有这种表现,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去咨询专业医生。

04.

针对孩子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

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维护孩子健康的心理。

第一,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去体会孩子的情绪,也就是与孩子共情。

第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夫妻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被爱的感受。

第三,采取规律的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时间管理,给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规划好每天固定的时间做相应的事情,以此避免拖延,并养成自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第四,适度的体育运动。根据孩子的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跑步、跳绳等。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通过精神层面塑造孩子的个人品质。

第五,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制作快乐清单,写出自己期待发生的事。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要心怀感恩。

第六,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使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对交友问题,要让孩子明白,好的朋友需要从品德、个性等方面综合考量,而不是费心讨好。同时也要做最好的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名片,比如运动达人、慷慨大方、干净整洁。对于家长,既需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圈,但又不能对孩子交友选择过多干涉,更不能轻易评论孩子的朋友。

第七,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需要求助专业人士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也可以去医院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思考:

1、你能随时识别出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吗?

2、为了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你准备做些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