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俞逊发先生诞辰七十一周年】《忍将神韵断琅琊》

 周原樵翁 2020-06-22

香港文化风情栏目采访俞逊发大师


编者按:

林谷芳,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数十年间,他行走两岸三百余次,被誉为“台湾文化界数十年来唯一持守中国牌而不倒之文化标杆”。

而此次乐团邀请他作为“玉笛依然飞声在——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的导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还是俞逊发先生生前的挚友。“高山流水,知音难得”,因为音乐上的彼此欣赏,对生命态度的共同理解,使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下面让我们先从这字里行间中感受一位文化评论人对俞逊发艺术的解读,一位禅者对生死的感悟,和一位朋友对故人的深情追忆。本文为2012年,林谷芳为《忍将神韵断琅琊》俞逊发竹笛纪念音乐会作的序。

俞逊发与林谷芳,摄于1998年北京。



俞兄离去,典型消逝,因有忆友一诗一文,语多感慨,但由此益见整理其生命轨迹之重要,此纪念音乐会之举办,恰为开端之一,故以为序。

 

忆俞兄

 

人观竹管皆小技,因君道器而有别;

长风遥续梅花落,曲境每抒天人谐。

本许横吹穿黄岳,忍将神韵断琅琊,

秋湖孤光自兹去,一笛千古有谁接?

修行,对世人而言,或可附会出许多意义,但在禅,则只「了生死」而已。而虽说只这三字,却坐断乾坤,因为这「从何而来,因何而去」的不自明、不自主,正是生命颠倒梦想的源头,以此,宗门最精采的一章乃尽现于斯。

入禅多年,我自己曾两度以为必死,幸能冷然以对,也因此总以为自己虽还未契死生一如,却必对所有死生淡然,可这几年,死生,这来去间的不忍,竟仍不时袭上心头。

不忍,得从自己熟稔的中国音乐说起,这是中国文化里大家最不熟悉的一块,也是西潮东渐下最被凌越的一块,民国以来的博学硕儒、社会贤达,在西风下,对中国的文史哲、绘画乃至戏曲钟情者,犹不乏人,却独于音乐这一块全盘西化,而这些年,台湾小小的文化圈如果还知道林某的存在,多少也因前期我在这块的戮力所致。

其实,我与多数朋友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涉猎虽广,却独对音乐无知,改变一生的转折,是高中在北势溪、现已沉于翡翠水库的鸬鹚潭(鹭鸶潭)上行舟闻笛所致,一曲《江干夜笛》,使历史侠情、唐宋诗心顿然现前,才知原来音乐的牵引可以如此直接,于是就一头栽了进去。

笛,看来不起眼,总似信口无腔,却是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管乐器。「长笛一声人倚楼」,简单的造型却有最直接的文化意象,唐代以笛闻名者既众,唐人作闻笛诗乃多有韵致,但如今这些都只能在文献中得。没有了声音,音乐只是空泛的想象,有了声音,你才发觉,就这一缕笛音,竟可以连接古今,出入世情,让历史中的生命与你同其声息、共其呼吸。

音必须亲炙,但这还不够,让音出现的是人,再好的录音也抵不过现场,年少峡谷闻笛的感动,正因亲炙,即便数十年后回眸,知道当时的曲、人皆距方家远甚,但就此亲炙,却翻转了生命。

 亲炙人,还需亲炙典型,到此人乐合一,你才知一切的想象原是实然,多少的历史竟可汇归一身。这些年,自己为了书写《谛观有情》这本中国音乐的人文著作,更为了从音声里阅读历史大地,就不知认识了多少的音乐家,而在不同的这些亲炙中,俞逊发,这位笛家,从各种角度都堪称是一种典型、一代大家。

说俞逊发是一代大家,不只因他音色醇厚、行气坚实的功底,不仅因他掌握笛曲的全面,更因他笛声充满大器,简单一两音,就有无比的说服力,这点使他最擅于「以小见大」。

Autumn Yearning At the Dressing Table 俞逊发 - Mas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Dizi

以小见大,《妆台秋思》就是个代表。这首来自琵琶,多用箫吹,并移植为粤剧《帝女花》的古曲,原是稍得隽永的小品,吹者众矣!但在俞逊发的大笛中,则醇厚已极,曲中有种中年的包容及追忆故人的深厚情思。而就这小曲,就让许多人惊觉原来艺术的乃久乃大,竟与形式的大小可以如此无涉,好长的一段日子里,老朋友雄狮美术创办人李贤文的夫人秋香嫂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上这首乐曲。

《寒江残雪》演奏:俞逊发 来自玉笛飞声艺术中心 06:36

以小见大,《寒江残雪》又是个例子。朴实无华的旋律,学院有人视之为初阶练习曲,俞逊发却以不着一丝火气的大笛,于有形有相的技巧未着一字,就让你看到了生命完成的含藏。「人生至此,尽皆含容」遂使有次在台北清香斋的《茶与乐对话》中,我以之呼应普洱茶,竟让普洱方家紫藤庐的周渝道出了「多年喝普洱,今日方知真滋味」的感叹。

这以小见大,让俞逊发的笛,不只功底深厚,还人文蕴藉,不只人文蕴藉,更穿透了千年,直接唐人之诗境。

笛,尽管在历史中长期管领风骚,后世却早已遗失唐诗的流韵。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崔橹的「横玉叫云天似水,满空霜逐一声飞」,这些诗境、曲境早已不存,所剩的就只是鼓笛拍板的市井戏曲之声,直接自然,却乏生命的流采意境,而仅有的一点文风,虽仍存于昆曲,毕竟还是倚歌而吹,动不动只在儿女情长中转。

这样的落差,使笛诗归笛诗,笛乐归笛乐,毫无连接,可这连接却在先只小学毕业的俞逊发手中成就起来。

Reaping Crops 俞逊发 - Mas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Dizi

小学毕业,用人民币两毛钱的笛子开始笛艺的一生,一天十几小时的苦练,但只此并不足以让他成为杰出的笛家,关键更在他令人动容的用心。用心出现在他抒写从涓涓细流到急湍巨瀑的《汇流》。急湍巨瀑是游尼加拉瀑布有感,涓涓细流则从庐山的「仙人洞」写起,为了知道水滴的音乐性,笛家在仙人洞听水就听了四个小时,终于发觉水滴之声是由两个音迭成的,将之用于笛曲,而我们也果真在笛中见到、听到了水滴。

Confluence 俞逊发;Various Artists - A Collection of Music Played on Dizi  

 童年俞逊发

用心也出现在他发明的口笛。口笛是最小的管乐器,长只五公分,原是制笛时用以试钻孔的废竹材,中间仅有一孔,但俞逊发却以气口与按孔的变化在它身上吹出各种音阶。口笛模拟鸟鸣堪称一绝,有次,俞逊发上琅琊山,闻鸟鸣一时兴起,乃以口笛和之,不料山鸟以为是同伴,也就响应,如此人鸟一来一往,沿路而上,直到一小时后笛家入寺方止。

姑苏行 俞逊发 - 中国民乐精粹二 彩云追月

用心更出现在他对乐曲的掌握。一曲《姑苏行》,许多人吹来总难免苏州庭院的优美,在他就有较厚的人文情思。一首耳熟能详的乐曲,在他笛中往往就有了另一番气象。

苦练、用心,其实还不够,「艺术是不能教的」,的确,有人就有他天生的穿透性,这穿透性、这缘自生命与大地历史连接的特质,才是让俞逊发超越前辈,能以小见大、通透古今的主因,而在此,他不只擅吹笛,更为笛谱曲。

俞逊发作品中堪称双璧的是《秋湖月夜》与《琅琊神韵》。《秋湖月夜》以一管大笛娓娓吹出水净沙明、江天一色的情思,中间虽有仙家起舞、环佩铿锵的遥想,但更多的却是以湖印心、处江海而自照的情性,他作此曲,正因读宋· 张孝祥调寄「念奴娇」,过洞庭的词而来:

秋湖月夜 俞逊发 - 俞逊发:笛子演奏家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的确,大笛的音色界于笛箫之间,俞逊发以其控气的功夫让笛音不带波澜,恰应了「更无一点风色」的中秋,但在「素月分辉,银河共影」中,他真正要表达的却是那「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操,笛家写的是生命应对文革的自许。这首完全不炫技、直抒本然、表里具澄澈的乐曲获得了一九八四年大陆作曲比赛的首奖,其中所应对的何只是俞逊发个人的观照,更是整个社会对历史的反思。

反思,在俞逊发还不止于历史,更深的,是生命与中国自然哲学的相应,他喜欢「自然之中有生意」这句话,因为有了这自然,人世的起落就只是一个境界的参照,于是比《秋湖月夜》更深、更沉淀的《琅琊神韵》就诞生了。

Charm of Mount Langya 俞逊发 - Mas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Dizi

《琅琊神韵》写在琅琊山,笛家从山涧清流写到氤氲云气,在古寺山景中寄托了最核心的生命情怀。这首乐曲以意境取胜,开头几个不起波澜的长音直扣寂然,却在这寂然中让人感受到山泉、云气的去来,而独留有情的一段则以口哨与口哨气贯入笛管所得虚音相合而成的「哨笛音」吹成,空灵已极却又深情无限,可说是自来未有,整曲也成为当代笛乐最具人文的作品。

两首乐曲其实不须多加介绍,俞逊发的功底、曲境都让人直接连接起唐人的笛韵,也直接可以感受到这种生命意境的追求才是他笛乐的核心。而也就是这用心、这穿透、这以小见大、这遥续唐韵、这生命意境的追求,让俞逊发不同于一般笛家。不过,这不同却是到了台湾才真正被凸显了出来。

很多朋友在他的笛声中看到最直接的人文,他们眼中,俞逊发与绝大多数笛家的不同,是质的不同,是有无与深厚历史连接的不同,是有无生命意境的不同,是一个涵摄文化的生命与一般演奏家的不同。这不同,来自笛家与其笛乐的本质,这不同,也是我与他订交的缘起。他自己常说,台湾的许多朋友因我而知道他,大陆的乐界也因我才真正认识他,也所以,我们两人不仅成为好友,在好多演奏、雅集文会中更成为最好的搭档,他的笛乐,我的人文连接,不只让美学不再是文献,更让诗心回到现实。

一枝梅 俞逊发 - 俞逊发:笛子演奏家

就因有这知音的情谊,俞逊发总希望有天与我再共做三件事:一是同游琅琊山,一是在黄山之巅吹笛与我听,一是上海从艺五十周年的音乐会由我来主持。

然而,五十周年的音乐会要到二○一○年,琅琊山、黄山对我这常到大陆的人来说更随时可去,于是约归约,事情还是搁了下来。约期超过十年,这中间俞逊发常来台演奏,甚至一停半年在此授课,到了二○○四年,也许是经年奔波累了,也许是妻小子嫩该回归了,在结束半年授课的前夕,他邀我到竹山游玩,又有了一次慎重的邀约,而这时,有感于彼此的岁月增长,有感于人世的迅速变迁,我也慎重答应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履约。

履约看来简单,天道却永远无亲,哪知就在他回上海不到一两个月间,就因肝癌大出血而弥留,所幸,弥留的生命在另一位好友谷大夫的照护下给抢了回来,经过了近五个月他自己不知病因的调养,终于又能抱着孩子在自家小区的公园散步,而我也再度来看他。看他的前一天,他知道了自己的病因,蛮豁达的,我也嘱附了他要好好调养,三个约定也再次强调了,可没想到这一别,下次的见面竟就是死生之别了。
康复后的几个月,熬不过笛界的邀约,他又四处演奏,一个刚恢复脆弱平衡的身子再次失衡了,而这一进医院也就再没恢复过,走前十天,我去家中看他,尽管他表现得仍有信心,但一代笛家的风采却已不复。

笛家就这样走了,走后的第一个春天,就是原订我带着研究生移地教学至琅琊山的春天,他这一走,竟让我这从未到过琅琊山的人有了近乡情怯的感觉,而那天刚踏进山径,微雾中竟也飘来那熟悉的笛声《琅琊神韵》,循声而往,在一道观中见到了他的私淑学生,笛艺虽相差甚远,笛音却让大家宛如见到了笛家,在笛声中,我烧上了为好友所作的悼亡诗,诗中有这样悲慨的四句:

本许横吹穿黄岳,忍将神韵断琅琊。

秋湖孤光自兹去,一笛千古有谁接。

烧时,尽管不忍,尽管曾与俞逊发同台的妻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但我知道,不久之后,这些都将成为一种回忆,因为,死生的去来,都是你我必须接受的如实。

然而,实然却并非就是这该有的如实,几年来,这好友的死生却一直在我心中成为一种萦绕。

萦绕的是:擅水者溺,人所最不能割舍的常就是自己的成就,但我也许可以更强力地阻止他的复出?

萦绕的是:黄山与琅琊山之约虽挂在心头却未及时履约,以为时间还长,一个禅者的观照竟囿于此,终成憾事!

萦绕的更是:尽管他多少在我这边得到一点修行的讯息,但在相交中,我并没有更多地将宗教的种种告诉他,病重的他尽管豁达,却难免于一丝茫然,而这茫然总让我有行者的歉疚。

歉疚,有世情的,有道心的,但过去的也就过去了,不为不能挽回的事徒自懊恼,原该是禅者最基本的生命态度,可萦绕却仍在,而在,则因我仍继续与别人传述中国的人文,我仍将这中间一个个的生命轨迹传述给想知道的朋友。

轨迹,可以是事实,可以是故事,却都必须经过传述,但在我传述这些人事,在我阐述中国的音乐人文时,谈到俞逊发,我竟词穷了。

词穷,不是辩才不到,词穷是真的词本有穷处,语言又如何能描述音乐呢?即使有录音,又如何取代真人的亲炙呢?

这是言语道断,乃至心行处灭之处,消失的永远消失了,除非有活体的传承。

活体传承?二○○七年笛家陆春龄从艺八十年的音乐会,南北笛界的大集合,多数笛人背着笛袋,到处张罗,一片扰嚷,你眼前看到的只有笛子的江湖,活体的传承又在哪?一位深有所感的笛家告诉我:再也出现不了俞逊发这样的人了!

的确,典型消逝,就代表一个文化的死亡,一个生命亲炙机会的消失,俞逊发这一走,笛,那遥寄千年的连接又将只成为传述,而在一次次的演出讲述、雅集文会中,萦绕我心的正是这个!

正是这个!典型消逝,你才发觉传述从此是如此地无力,你才知道很难再让未见过的人就此起信,毕竟,生命的事永远只能经由生命自身来呈现。年轻时习禅的我,虽遍访道场,深入灯录,不也曾深深地慨叹过:禅者何在吗?正因如此,在自己的禅书―《两刃相交》的结尾我才会提到:实际悟者的存在正是宗门对众生示现的最大慈悲!许多人以为禅是智的宗教,缺乏慈悲的示现,却不知悟者的存在,是具体化了人人可以成佛的说法,有此,成佛乃不再是理论中「三大阿僧祇劫」之事,也不再是「过此十万亿佛土之极乐世界」才有的事,众生的依归佛法到此也才能有真正如实的依归。

正是这典型消逝的不忍,让俞逊发的走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而不忍的还不只是这秋湖孤光的消逝,十多年来,对中国音乐而言,不就是一个典型消逝的年代吗?

以八十高龄,坐如盘石,无有肢体表情,一声《十面埋伏》,却满堂风雨的琵琶家林石城;姓刘,却人称「胡司令」,「怎么拉怎么对」的胡琴家刘明源;以及将《月儿高》等古曲重编,不失原味却苍茫沈的指挥家彭修文,这些人都有类似的生命传奇,但如今也都只能是种语言的存在。


是天地的不仁,是你我的愚痴,还是众生的福浅?在忍将神韵断琅琊的感叹中,在知音去世的不忍后,这典型的消逝才是我最根柢的慨叹。而在天之灵的俞逊发,除妻儿外,恐怕对此也有他最深的遗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