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崇祯初年“宁远兵变”,为何被视作明王朝政权崩溃的开始?

 白衣钱子 2020-06-22

宁远兵变,是场被忽略的动乱,预示着明朝从内部开始瓦解

明熹宗病逝后,朱由检登基称帝是为明崇祯帝,因其在位期间勤政务,远离女色厉行节俭,被视作最能挽救明朝危局的帝王。

崇祯帝除魏忠贤及其党羽,重新启用东林党掌握朝政,意欲力挽狂澜重振朝纲,但辽东前线宁远前屯大火,拉开了宁远兵变的前奏。

宁远兵变,又称十三营兵变,按照《明经世文编》,明朝营的编制“三千人为营”,相当于宁远外地驻兵全部都卷入其中。

叛乱中辽东军政长官皆被拘禁,而身居蓟辽督师高位的袁崇焕,却孤骑入兵营安抚躁动的叛乱官兵,使宁远兵变迅速得到平息。

但为何短时间便被平息的宁远兵变,却被后世称作明末政权崩溃的开始?笔者带您剖析,宁远兵变所引发明朝体制的危机。

明代蓟辽督师袁崇焕

关宁铁骑的卓著功勋,却昭示着明王朝兵役制度的崩溃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王朝经验,制定的兵农合一的制度,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与卫所制度颇有渊源,亦可被视作卫所制度优化。

卫所制度,有效分散驻边将领的军事权威,既能保持边疆战事有足够的兵员,又能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所以明朝武功虽盛,却从未有将领反叛。

明朝辽东的乱局,从朵颜三卫的反复作乱便已开始,直到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明朝的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趁机起兵反抗。

努尔哈赤完成对女真部的统一,于“萨尔浒之战”击败明军主力,旋即攻略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后金”实力暴涨,蒙古诸部也趁机攻略关外“五城七十二堡”,令明王朝统属的辽东区域迅速减少。

卫所沦陷,无法再为辽东防线提供足够的兵源,而内陆军队驻防辽东,驻防的成本高昂,又并不习惯后金的战术,致使明朝与后金交战败多胜少。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起,惩治冒领军饷并裁汰老弱兵员,摒弃卫所挑选兵员的惯例,从辽东难民中择精锐编组军队,开“以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先例。

《明史孙承宗传》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孙承宗坐镇辽东,令袁崇焕等沿辽西走廊推进,命袁可立发动登莱战役,与朝鲜李氏王朝形成对后金的战略包围,迫使努尔哈赤撤离选定的国都辽阳,退守更加靠近根据地赫图阿拉的沈阳。

天启五年辽东形势图

祖氏家族在明宣宗年间便已是军官级别,奉命迁居宁远后逐渐累积军功,万历年间祖仁便已升至总兵官,其后家族愈发强盛,成为宁远甚至辽东的望族。

数代镇守辽东的祖氏家族,接纳民风剽悍的辽东人,包括蒙古各部及女真各部,辅以精良装备打造出优质骑兵,即日后威震天下的关宁铁骑,成为保障辽东稳定的利器。

关宁铁骑只接受祖氏家族的调遣,并且需要高额的薪俸作为回报,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最贴切的描述应当是,“祖氏家族统属的亲卫雇佣军”。

袁崇焕依托宁远,抵挡住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取得“宁远大捷”,成为朝野传颂的英雄,并接手辽东防务的重担,但无论资历还是军功,都不足以震慑辽东将领

面对声势日隆的后金,袁崇焕选择拉拢同在孙承宗麾下效命的祖大寿,对其麾下的关宁铁骑,不仅未予裁撤夺权,反倒是鼓励其扩编,并给予后勤的保障。

祖大寿与关宁铁骑,在对抗后金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带给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些许慰藉,因此明王朝只能默许,关宁铁骑对明朝兵役制度的破坏。

《明史卢象升》永宁总兵官祖大乐邀击之,贼乃北向开封。陈永福败之朱仙镇,贼遂走登封,与他贼合,分趋裕州、南阳。象升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

关宁铁骑

辽东军饷积弊,并非魏忠贤之过,东林党才是罪魁祸首

与待遇优渥的关宁铁骑甚至辽东兵相比,远调而来的外地驻军,面对辽东恶劣的环境与待遇上的差距,心态上难免有些失衡,只剩下微薄的薪饷能够维系军队士气。

魏忠贤虽打压东林党,但是却懂得民间疾苦,对内能够抚灾保民,对外能够抗敌护国,使得辽东从未见缺少粮饷的记载,战局也保持对后金的优势,弥合万历时期的社会创伤。

崇祯帝于1628年提拔毕自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担任辽东巡抚,因为宁远前屯的劫掠,令毕自肃深知兵变蔓延的可怕,遂多次向朝廷催要积欠饷银。

担任钱粮管理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向崇祯上奏:“岁入银326万两,实际收入不满200万两,边饷银327万两,入不敷出,赤字太大。”将辽东欠薪推到魏忠贤身上。

但事实上明熹宗朱由校八月病逝,而魏宗贤十月便已交出权利,十一月被安置凤阳途中自缢身亡,崇祯元年七月爆发的宁远兵变,至少与魏忠贤脱离九个月的时间。

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宣称要讨回拖欠的四个月薪饷,反倒是侧面证明,魏忠贤主政时期,至少留下五个月薪饷供朝廷调拨,因此宁远兵变,魏忠贤并非是罪魁祸首。

魏忠贤像

崇祯帝骤然登基,面对权势滔天的魏忠贤极为畏惧,因此在得到东林党人的辅助下,迅速架空魏忠贤党羽,使东林党掌握朝政大权。

世人皆知明末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型的工坊使用雇佣制,商品经济井喷式发展,天启年间有限度征收税赋,有助于维持国家的运转,也能够促进资本的竞争创新。

东林党遭受打压时期,通常靠书本版权收益,及商铺货品流通获利,因此当崇祯帝清查“阉党”之际,奏请崇祯帝取消工商税,理由是鼓励文化兴盛,拉拢天下士子,实则将减免的税赋充实自己的腰包。

为填补辽东的军饷亏空,朝臣无视西北连年的灾祸,将西北军民逼迫走上反抗的道路,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最终由李自成率领,挥军攻入北京灭亡明朝。

朝臣皆以勤俭示忠诚,崇祯帝欲筹措百万两犒赏将士,满朝勋贵却仅筹得万两,面对步步进逼的起义军与清军却束手无策,令崇祯帝对朝臣充满绝望,以至于城破之际自缢于煤山。

诸臣误朕的愤怒高呼,可谓总结得异常精准,农民军进城后刘宗敏拷打功勋权贵,共得白银七千万两,若是能够拿出十分之一,大明王朝也尚有翻盘的希望。

《明史》记载,崇祯死前蓝色袍服上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官员

崇祯帝时期的明王朝积重难返,并非崇祯帝一人之过

宁远兵变,表明传统卫所兵役制度,与新兴亲卫兵的摩擦激化,卫所驻军已丧失军纪,而亲卫兵却能够优先享有补给而置身事外。

崇祯帝盲目惩治阉党,导致各级官员惶恐难安,国家政务处于瘫痪,东林党人不顾民间疾苦,在国家动乱之际敛财加剧社会矛盾。

此时的明王朝兵将无上阵杀敌之勇,朝臣无尽忠爱民之举,百姓亦无拥戴崇敬之心,王朝注定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

宁远兵变,是明王朝兵役制度与赋税制度崩溃结果,向明王朝拉响了警钟,却没能真正警醒崇祯帝与满朝文武。

文献参考:《明史》《明经世文编》《朝鲜王朝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