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一枚乾隆皇帝玺印的初步考证

 溧眼观印 2020-06-22

       2016年12月16日在某印社秋季拍卖会上,一枚“丛云”印章,当初只认为是清代的普通闲章,并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身份”,所以1.8万就落槌了。后经买家考证,慧眼识“宝”,查明身世,这一查,把买家给乐坏了,它的主人原来竟然是乾隆皇帝!这是一枚出身皇家的玺印!

       转眼在2017年6月6日的保利拍卖会上,这枚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拍出了380万人民币的高价,让当时的买家短短半年之内净赚300多万。

       据《乾隆宝薮》和现国内各博物馆及有据可查核的珍藏实物统计,乾隆共有玺印1800多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乾隆的宝玺质地多种多样,除了用寿山、青田等印章料及玉篆刻的宝玺外,还有铜、水晶及玛瑙的宝玺。根据《宝薮》统计,乾隆帝“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就有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征耄念”和“八征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简而言之,乾隆就是位印玺发烧友,可以说,平生制印无数。无论是故宫资料还是历代宝玺藏家分享信息,估计乾隆皇帝到底拥有多少宝玺,也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决定一枚宝玺或名家印章市场价值的因素众多,比如大小级别、所用材质、印文内容、边款款识内容及收藏经历等等,其中收藏经历及用印出现频率是价格波动的重大变数。

       2019年6月14日,本人在境外某慈善机会店(Opportunity Shop)购得边款为“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印面为“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闲章一枚,重约不到400克,店家出售标签注明“Dragons Screen Shoushan Official Seal),意谓寿山龙钮官印。该枚印章与其它5枚玉石及寿山石闲章一并待售,就将其全部收购。

   

  

       有了“丛云”的传奇故事及其激发的研究兴趣,本人将该批印章带回国内,开始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边款款识“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原来是康熙皇帝及乾隆皇帝曾经所书的“行书七言诗联”。查得出处有:

       1、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农历四月初,康熙大帝在第三次南巡中专程巡幸了苏州东山,如今在东山启园康熙登岸的地方,建有一个御码头。园内辟有《康熙皇帝到东山史料陈列室》、历史文化碑廊等,启园内建筑“镜湖楼”抱柱联正为“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该行书七言联为康熙帝所书字体,后人仿体制联。

       2、钦定盛京通志-清-阿桂卷二十四第9b页“楹正北壁上恭悬,御书联曰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宫之左右前后回廊十六楹宫后偏西一廊接”。

       3、四季拍卖会2006年仲夏精品拍卖中国近现代书画(一)拍品号0775,乾隆帝七言联立轴“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以71,500元人民币成交,证实乾隆皇帝也曾经书写过与康熙帝相同内容的七言诗联。

       继续查阅资料,尚未发现乾隆皇帝之后的清代皇帝有书写过该七言诗联。鉴于该枚闲章印钮为龙钮,参考张五常编撰《清宫田黄方印录》中乾隆田黄石玺印“菑畲(音:zishe)经训”龙钮雕刻,其神态与尚均所刻龙钮神态高度一致;除“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边款款识外,其它三边未有印章篆刻作者的名号及纪年信息,符合帝皇玺印的制作要求,根据清宫规制,帝皇之玺一般不留作者名号及纪年内容等信息,除非象“玉璇”、“尚均”这样的大名头,皇上也以留有这样的名头为自豪,那是另当别论。

上下龙钮雕刻对比(上图为张五常编撰《清宫田黄印石录》书中图片,下为本人收藏)

       再来说说印文内容,“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语出明吴从先原著《小窗自纪》中的禅诗句,吴从先说“无欲者其言清,无累者其言达。口耳巽入,灵窍忽启。故曰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通常人们的生活当中,常常发现那些心中没有欲望,私心较少的人,说话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很清雅。言为心声,清静无染。同样,那些没有拖累,无忧无虑的人,说出话来就像他的风度一样,开朗而通达。他们的思想和境界令人信服。心口如一,所以人们敬重他们。真正要说法讲道,首先要自己懂法,有所感悟,才能说法教人。自己心胸开朗,无牵无挂,少一点世俗尘情缠身,当然就至清至雅了,方能说法度人。我们当代的人正当以此等大德为楷模,身体力行,好好学习。

       乾隆皇帝将如此的诲人警语作为自己的玺印内容,自当不足为奇。

       

       最来说说印石,历来作为玺印的印材,都是上等中的上乘,可谓精挑细选,这枚印章所选用的寿山石,为多彩花乳石,目前市场上已经绝见。

       从印面留存印泥看,此印泥为典型的朱砂印泥,今对比田黄玺印收藏大家李明老师展示的两枚乾隆田黄玺印印面留存印泥对比分析,为相同印泥,可以判断为皇家专用印泥,留存印泥出现来“冰裂纹”或叫“自然开片”,据李明老师介绍,这样的朱砂印泥出现的“冰裂纹”或“开片”,没有150年以上的时间沉淀不可能出现这一现象。

  

  

  

  


      

  


       关于这枚印章的篆刻水准,有关边款及印面篆刻刀法等,藏友之中有高手有专家,还是静待众说纷纭,本人洗耳恭听。

       乾隆用印频次,数量犹如浩淼烟海,本人实无能力、无水平及无精力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来从乾隆用印历史记录中找寻它的被使用痕迹。如果哪位藏友不经意间看到有史料披露,请不吝告知,让对这枚闲章的考证由“疑似”转变为“确诊”,共同让中华印玺宝库再添新传奇!现在可以欣慰的是,无论这枚印章是否为乾隆玺印,它都已经回到了祖国,不会再让它漂泊他国异乡!

      本文修改于2020年9月下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