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昵称34866003 2020-06-22

引言

想必大家对于对联都不陌生,毕竟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低。从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开始涉及到对联的教学,而更为印象深刻的,则是从过年时家门口贴的那一对喜庆的对联开始。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01

对联是我国的一大文化产物,据相关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对联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散文诗词的特点,而后开始讲究押韵对仗。古人也常通过对对联的形式,来测试一个人的文学造诣。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联经过其发展,已不仅是文人墨士闲暇作乐的主流。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都说高手在民间,古代亦如此,除了附庸风雅的场所外,对联也会出现在风月场所。青楼便是对联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所。其原因可能是文人爱出没于风月场所,所以将这股风带入到青楼场所中。但其实,早期的青楼并不是如世人所想的那般烟花场所,早期的青楼,本意很是文雅,原指高雅的住所(这可在一些古诗词中考究,比如诗句“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只是后来慢慢演变成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场所。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02

《楹联新话》其中所写“风月常新,时复登楼聊纵目;烟花无际,须知有岸可回头”,形象的将风流才子两大恶习表达得生动清晰。这句意为:上联说读书人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下联便说希望这些女子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头是岸。又要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又要觉得女子不堪,从良才是正途。这可见文人骚客都爱流连于风花雪月之地,其所作诗词对联,自然对青楼对联有所影响。

所以这些风花雪月场所除了有文人墨客的诗歌外,也不乏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描绘其青楼生活的诗歌对联。在众多的作品中,其中有一联堪称经典,至今还在流传。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这则对联上半部分便是“一双玉璧千人枕”,其下联更是令人浮想联翩,羞于启齿。这下联便是“半点朱唇万客尝”不得不说,古代人的大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开放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仗的工整,讲究,而且这一对联将青楼活色生香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者也会在惊叹于其露骨的同时,又感叹于其对仗的精彩。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03

据说此对联出自一名深闺怨妇之作,诗歌名为《高凉村妇盼郎归情歌》作者尚未考究,诗歌整体采用白话体形式,简单易懂。情节主要讲的是丈夫长期不归,村妇自己辛苦操劳家务,终是盼望夫归,于是外出寻夫。不料夫君流连妓院,便作此诗以表自身凄苦现状。诗歌虽然没有特别高的思想境界,文学造诣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名句“一双玉璧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已是佳作。若是换成其他字句,不一定能达到此般效果。

古代青楼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其对联的表达形式,也不像正经诗歌对联中的那般讲究文学风雅,大多数的青楼对联呈现出来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诗句。再比如,其中一副对联写的是“天天新人鸳鸯被,夜夜洞房花烛红”,这副对联也是将青楼寻欢作乐的男女描绘得淋漓尽致,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们对于性的追求。庸俗却又真实,其中展示的才华可见一斑。

古代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令人羞于启齿

结语

虽然说古代青楼对联显得露骨大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产物。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我们也不能说否定这些青楼对联中包含的智慧与创新。

参考资料:《楹联新话》

《高凉村妇盼郎归情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