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时宇随想 2020-06-22

  

1 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控制

1.1是药三分毒

1.1.1药品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1.2药品的安全性特征

药品是以人为使用对象,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有规定的适用症、用法和用量要求;从使用方法上说:除外观,患者无法辨认其内在质量,许多药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不由患者选择决定。同时,药品的使用方法、数量、时间等多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使用效果,误用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药品的特征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药品种类复杂性:全世界的药品大约有20000余种,中药制剂约5000多种,西药制剂约4000多种,由此可见药品的种类复杂、品种繁多。

药品的医用专属性:药品不是一种独立的商品,它与医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患者只有通过医生的检查诊断,并在医生与执业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防止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药品质量的严格性:药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存亡,因此,其质量不得有半点马虎。我们必须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均一、稳定。

1.2现代医学药品的安全性控制

1.2.1现代医学药品的安全性

1药品作用的两重性

任何药品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所谓的“是药三分毒”。

2药品质量的单一性

药品的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等质量指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低于或高于规定的质量标准都可能降低甚至失去药品的疗效或者加剧药品的毒、副作用。

3药品鉴定的专业性

药品质量的优劣、真伪,一般消费者难以识别。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机构,依据法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合乎要求的仪器设备,才能做出鉴定。

1.2.2现代医学用药安全性管理

现代医学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诸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现代医学药品一般直接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其药效发挥作用快速、直接,与此同时副作用也同样具有无法控制的时限性,因此现代医学用药安全性极为重要。

现代医学用药安全性是建立在病情诊断精、药品药理稳定可控基础之上,主要包括严格医学诊断体系,药品研制、生产与销售管理体系,药品用药控制体系等。

可以说现代医学用药安全性依靠现代医学体系的完整和科学性,不是几句话可以阐述清楚的,我们这里只是为了凸显与中药用药安全不同之处做部分简要介绍。

1.3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控制

1.3.1中药与中药材安全的相关概念

1中药材的毒性

中医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

2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专指中医师开具药方的基本功能,也是中药治病的功能体系。中药的药性具有唯一性,中医师为患者开具的每一个处方的药性都具有针对性和唯一性。

3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1.3.2中药的专营体系

中医所用药材既有带有毒性的动植物制品,也有普通动植物制品,甚至包括部分食品或者补品。为防止社会混淆药品与食品、药品与补品之间的界限,中医通过建立专有的诊所或者药店对中药材进行专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中药材药理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中药的专营体系也在最大程度上对药品与补品进行区分,使社会各界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药品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

1.3.3中药的安全性控制

1中药材药理必须清晰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只有中药材的药性正确,中医用药和配伍才能得以保障。

我们在《中医起源与发展史》中已经进行过分析,中医药物疗法的建立就是源于对中药材毒性的利用,也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因此中医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中药“毒性”的控制,从炎帝时期就建立了专门研究中药材药理的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后不同时期或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药性校正,或重新编撰诸如《雷公炮灸论》以及《本草纲目》等,对中药材的药性进行标准化定义。

2中医通过配伍控制中药的毒性

中医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其中: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3中药通过间接吸收获得纠错空间

与现代医学药品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中药的用药方法是服用或敷用,中药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一个吸收过程,因此不良反应的致命性相对较低,其纠错空间也比现代医学要大许多。

4中医通过药方控制中药用法与用量进行纠错

现代医学对中医的指责颇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中医诊断的准确性问题。其实这是他们对中医诊断原理的误解,中医并没有把安全性完全依附在精准诊断之上。遇到疑难病症、或遭遇病症不明显的时候,中医甚至可以通过用药后的病症反应来进一步进行确诊。

中医可以通过调换药方,也可以通过调整药方上功能性药材用量控制中药的药性与副作用,这是中医用药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虽然中医师都喜欢被当做“神医”,但真正好的中医师基本不苛求“药到病除”。只有善于利用三副药进行病证验证的中医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神医。 

  

2 中药材概述及药性分析

2.1中药材概述

2.1.1基本概念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炎帝的《神农本草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其有详细介绍,包括中药材的类别、名称、特征及药性。

受制于国外药品管理体系的规定,现代中药行业逐步开始中药理化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中医本身没有任何益处,因为中药材的药性是完全的生物效应。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中药材理化研究成果的介绍。最近研究成果显示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2.1.2中药材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

2.1.3中药材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2.1.4中药材的炮制

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2.2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

所谓的中药材生物学药性就是草本植物毒性的直接描述,是神农尝百草的形象记录,也是中医在“科学化”之前对中药材药性的直接描述。

由于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从《黄帝内经》以后就进入一个科学化与标准化阶段,中医开始使用虚拟概念定义中药材的药性,有关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只是在其毒性表述中做必要的阐述。为防止概念混淆,我们也只是简单的提及此概念,不做过多的阐述。

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概念的提出,对理解中医科学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3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2.3.1虚拟药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专指在中医诊断学指引下,依据中医虚拟病证专用术语体系同步进行中药材药性定义,由此产生的中药材药性描述我们称之为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体系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颛顼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历经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校正,《雷公炮灸论》和《本草纲目》的修编,最新修订为《中华本草》。如果没有特别强调、或者特别需要,大家谈及的中药材药性都属于虚拟药性。

2.3.2中药材虚拟药性的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为中药材的采摘加工和中医师用药提供指引,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体系,不知道那些质疑中医科学化专家作何感想?

2.3.3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中药材虚拟的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4中药材的配伍药性

2.4.1配伍的基本概念

中医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这在中医学上叫做配伍。

2.4.2配伍对药性的影响

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医学称其为七情配伍,或者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神农本草经》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其中:

1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2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像这类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证,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这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5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2.5中药材的组方药性分析

2.5.1中药材的组方药性概念

根据中药材在处方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分类称为君臣佐使,汉朝版本《神农本草经》是按此原则进行编辑分类。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2.5.2君臣佐使概念的提出与弃用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是分析求证中医科学原理的重要依据。

君臣佐使概念起源于9000年前的黄帝颛顼时期,与《黄帝内经》同期推出。但由于中医在5000年前的方山之战中遭遇磨难,许多关键的中医概念失传。直到汉朝时期校正《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时对君臣佐使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为防止出现概念性的冲突,我们避开君臣佐使的词汇,改用功能性药材、调节性药材、补偿性药材和辅助性药材进行药性分析和组方原理分析,此番变化与中医临床无关。

2.5.3中药材的组方药性分析

1功能性药材

功能性药材的药性即为方剂的药性,在方剂中发挥主导作用。

2调节性药材

调节性药材与功能性药材的药性相反,负责降低和控制功能性药材的毒性和效力。

3补偿性药材

补偿性药材根据五行阴阳相生相克原理,补偿方剂发挥作用后对其他脏气功能的影响。

4辅助性药材

辅助性药材的作用较多,包括对方剂起中和作用的药材(诸如甘草类),起疑惑作用的药材(加密作用),起助推某些药材效力作用的药材(药引)等。

  

3方剂的产生与配伍过程

3.1中药方剂的产生

3.1.1中药方剂与药方概念

1百度百科对方剂的解读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剂指调剂。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上述概念混淆了方剂与药方的区别,对中医科学原理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2中药方剂是功能确定的药物

方剂是根据中医药方配制、具有特定治疗功能的药物。

3药方是中医开具的用药方案

药方是中医师诊断后的用药方案,是中药方剂的印证,是患者就医的凭证。

3.1.2药方的作用

药方是中医师诊断之后开具的治疗方案个药关联医师诊断成果、中药师配药凭证患者用药依据三个层面。其中:

中医师的成果包括病证、用药方案、用药方法等;

药剂师配药包括按药方配伍中药材的种类、制法、剂量,检验毒性等;

患者用药依据包括煎煮方案和服用方法等。

3.1.3药方出现的意义

今天人们对药方已经多见不怪了,但研究中医历史和研究中医科学体系之人不该轻视药方的作用,凡是对现代科学体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旦中医的药方可以走出中医师的诊所,那也就说明中医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当中医师可以让患者拿走“药方”接续下一步的治疗过程时,说明中医已经完成了专业术语标准推广、医药分离、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工作,否则患者的治疗过程就走不出医生的诊所。

3.1.4中药方剂的产生

我们在《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对中医药物疗法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中医药物疗法是建立在对“中药材毒性”利用基础之上中医药物疗法的价值就是对中药材“毒性”的有效、可控的利用。控制和改变中药材“毒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毒性相反的中药材进行“中和”,这就产生了最早的中药方剂。方剂是中药材“毒性”科学利用的有效工具,与中医药物疗法同步产生。

中药方剂的历史久远,如果追溯最早的中药方剂,可以从炎帝时期算起;如果寻找中医现代方剂的直系祖先,可以从黄帝颛顼时期算起。

3.2中药方剂的分类

3.2.1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分类演变过程,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中药方剂分类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方剂结构、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我们研究中医科学原理,方剂功效进行分类。

3.2.2中药方剂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类

方剂按治疗方法可以归为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个类别。

3.2.3中药方剂按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方剂按功效进行分类,可以归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 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22类别。

3.3中药方剂的主治功能

3.3.1中药方剂的主治功能

虽然在中医临床上中医师不是每个方剂都要进行组方,而是普遍使用经典药方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中医师开出的每一个处方,就只能针对具体的病例。不同的剂量、甚至不同的药引都可能影响其药性的改变。

方剂主治功能是一个方剂的核心问题,是方剂治疗效果的预期一般而言方剂主治功效由我们定义的“功能性药材”的品种和剂量去实现,其他配伍的药材都是为控制其药性、或减缓其副作用所采取的保障措施。

3.3.2中药方剂主治功能的确定原则

中医师在为每一个患者开具药方时,主要根据诊断确诊的病证特征确定方剂的主治功能,这个方剂只针对具体的患者负责。中药方剂主治功能确定要综合考虑如下事项:

1适用病证

方剂所针对的病证—方剂之名

2治疗方法

优先采用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之哪一种。

3方剂作用

以诊断验证为主?还是以消除病证为主

4对证顺序

患者具有多种病证时,主治的先后顺序。

5主治功效

方剂优先效能,是方剂组方的核心。

6补救措施

降低由于方剂发挥作用后其他器官所受的影响。

3.5中药方剂配伍流程

3.5.1功能性药材的确定

方剂的主治功能只能由一味功能性药材决定,因此功能性药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功能性药材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根据患者病情的急与缓,轻与重;患者体质好坏程度;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确定。

3.5.2调节性药材的确定

调节性药材的作用就是降低功能性药材的药,通过功能性药材与调节性药材剂量对比的变化,将方剂的药保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功能性药材与调节性药材配对都比较固定,中医学术语称为“药对”。

调节性药材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功能性药材,选择余地较小。

3.5.3中药方剂主治功效副作用的补偿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如果方剂主治功效针对的是某一脏器系统,药性发挥作用后如果使这一脏器功能降低时,可能影响相生系统脏气功能;药性发挥作用后如果使这一脏器功能加强时,可能抑制相克系统脏气功能。为降这种方剂附带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中医在组方过程需要对此进行补偿。

中药方剂主治功效的补偿一般适用于五脏循环系统的病证,补偿的对象根据相生相克的对象实施。对于使用下法的方剂多用补偿性措施,对于使用补法的方剂多用抑制性措施。

补偿性药材一般使用药对,药性远远小于方剂主治功效的药性。

3.5.4中药方剂药性的调和

中药方剂药材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药性之间的调和关系,争取方剂之内的药材药性相需须、相使;防止出现药性相恶、相反,降低中药方剂的毒性和副作用。

为增强中药方剂的药力及降低毒副作用,中药方剂配伍过程经常会加入一、二味药性相畏的辅助性药材,起到增强主治功效、消除毒副作用的效果。

调和性药材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用药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5.5中药方剂迷局设置

中医技艺属于中医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古人讲究独门绝技,今天称为知识产权。虽然中医药方可以成为经典流传于世,但每个独立行医的中医师在行医过程都有各自的专长与特色。除了中医诊断经验与窍门之外,设置方剂迷局就相当于今天的专利保护

中药方剂迷局的设置错综复杂,否则也无所谓“迷局”。但其宗旨无非就是“加一点、少一点”,也就是在方剂中多加一、二味作用存疑的中药材,我们可以简称“疑药”;或者在方剂中少加一味中药材,改由患者煎制或服用时加入,我们简称“药引”。

无论方剂迷局怎样设置,只能在提升方剂的主治功效方面做文章,绝不可影响方剂的毒性与副作用。这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基本操守。迷局设置作用原理为:

疑药与药引相畏产生药效;疑药与其他中药材相畏产生药效;药引与其他中药材相畏产生药效;疑药与药引都没有什么作用。

3.5方剂组成逻辑图


  

  

4 药力、药效及相关因素

4.1药力与药效

4.1.1中药方剂的药力

中药的药力是指中药方剂具备主治功能强度,是具体的中药方剂配伍后,对所针对的病证设定的治疗能力。药力的核心是中药方剂具备的理论治疗效果。

4.1.2中药方剂的药效

中药方剂的药效是指患者服用,人体生理上产生一定强度的药理效应,通俗意义上就是中药方剂服用后治疗效果。药效的核心是患者服用后的实际治疗效果。

4.1.3药效的定性评价

中药方剂的药效目前还没有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中医临床上对药效评价以患者病症的消长为衡量指标,可以用反效、无效、有效与特效对其进行定性界定

因此为中药的治疗效果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4.1.4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影响药效的因素有很多。但从大的方面可以归纳为:方剂给定的药力,药材质量与配药准确度,医嘱执行程度、个体的吸收能力与患者精神状态

4.2中药方剂药力的设定与控制

4.2.1药力是决定药效的核心因素

在影响中药方剂诸多因素中,药力是其核心因素。药力的强弱药效发挥的初始动力,其他因素都是影响药力发挥的阻碍因素。

4.2.2诊断的准确性与药力的设定

由于中医诊断基于黑箱原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时候需要用药效进行验证,因此中医师对患者初次诊断后开具药方时必要时会对药力进行控制。对于复诊患者、中医师对诊断结果非常自信时、或者遇上急症患者时,药力就会按满足病证需求设定,以求最大药效。

因此中药方剂的药力给定中医师根据具体情况掌握。

4.2.3中药方剂药力设定的其他因素

中药方剂药力设定还应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身体可承受能力,拟用中药材的毒性可控情况,以中药方剂服用后的副作用等因素

中药方剂药力设定的具体情况,一般由中医师临床实践中掌握。

4.3药材质量与配药准确度

中药方剂药与中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参与配伍的任何一味中药材失效或药不足时,药显著降低甚至变异。这也是中药方剂药力设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要保证即使某一药材出现问题,方剂的药力可以降低、但毒性和副作用必须可控。

中药方剂配药精度的差异,或者配药错误,对方剂药力的发挥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药材品种发生错误,也可能使方剂功能发生变化。

4.4医嘱执行程度的影响

中药方剂的煎制和服用方法对药效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一部分质地坚硬的药材需要煎制很长时间才能释放出药力,因此正确的煎制方法也是确保药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中药方剂的发挥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患者很难坚持按医嘱服药治疗而中途放弃,类似情况影响药效发挥的占比还很多。

4.5个体的吸收能力的影响

4.5.1药物服用方式及影响

早期药物的服用方式主要有内服和外敷两种,现代医学兴起后增加注射和输液方式。其中内服和外敷方式需要通过人体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药力发挥效力的过程较慢;而注射与输液方式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药发挥效力的过程很快

4.5.2个体吸收能力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煎制内服后,药液进入人的消化系统,还需要经过人体吸收过程才能进入循环系统发挥药,个体吸收能力的差异将影响药力有效成分人体循环系统的多少,因此个体吸收能力对中药方剂的药效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非消化系统病证的影响尤为重要。

4.5.3个体吸收能力的影响是中药方剂药效最大的变数

关于个体吸收能力对药效的影响,是中药方剂药效的最大变数。同时人们也不好判断是中药方剂药效不好,还是诊断准确性发生问题,这一点中医临床尤其要高度注意。

4.6患者的精神状态

患者的有效配合可以确保医嘱的正确执行,影响中药方剂药效的发挥。另外方剂药效的发挥与患者精神状态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患者精神压力太大,往往旧病未除又添新病。

因此患者精神状态对中药方剂的药效也有一定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