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总穴歌:小穴位,大学问!掌握身体4个穴位,你也是名医

 世纪菁华 2020-06-22

有这么一句话:穴位是最天然的药物。《四总穴歌》可以说凝结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历经时间的考验,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它们的魅力吧。

四总穴歌,它的口诀如下: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这首歌诀出自明代的《针灸大成》,里面介绍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个穴位。这4个穴位主治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全身诸多病症,不论虚、实、寒、热皆可选用。

稍微熟悉穴位的朋友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个穴位所负责的位置,都离穴位本身比较远,足三里在膝关节周围,负责肚腹;委中穴在膝关节窝,负责腰背;列缺在手腕附近,负责头和颈椎;合谷穴在虎口附近,负责面部和口腔。

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四个穴位所负责的并不是单一的某种病症,而是负责一大片。比方说合谷穴,牙疼你能找他,嗓子发炎你能找他,有了口腔溃疡你还能找他!也就是说,面口出了问题,都能请他出来帮忙!

正因为这四个穴位的覆盖面很广泛,四总穴歌才被人们一直推崇,这四个穴位也是人体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的激发不需要什么外界手段,完全依靠自己来挖掘,请记住,好身体都是自己养出来的。

1.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

轻松取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位于小腿外前侧,犊鼻下3寸。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凡是肚子、腹部的问题,都可以找足三里来解决。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谚语,因为其养生功效实在强大,人们习惯把它称为“人体第一要穴”。

在人体诸多穴位当中,如果推选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穴位,非足三里莫属了。

对于常见的胃疼、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肠胃病症,足三里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操作方法:

1、拇指按揉

足三里对拇指按揉的要求比较高,不是简单的揉一揉、按一按就可以了。

足三里,其实叫“足三理”也很合适;“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

理上:胃部,处在肚腹上方,按摩的时候要由下往上使劲;

理中:腹部,处在肚腹中间,按摩的时候往内按揉就可以;

理下:小腹,位于肚腹下方,按摩的时候往由上往下使劲。

遵循这样的规律,足三里的“肚腹”功能就能彻底发挥出来,现实中很多人发现足三里对肚腹没什么作用,基本上都是按摩方法没有掌握到位。

为什么中医常说“肚腹三里留”呢?

这句话其实是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的作用,即主治胃肠道疾病,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以改善,如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

据统计,通过按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的疾病超过30余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还有安眠、止痛等作用。

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说明足三里穴还有很好的保健强壮功效,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2.腰背委中求:委中穴

轻松取穴: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腘窝正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观察,没有腰背痛的人,在趴下之后,委中穴是有稍稍凹陷的;

大多数腰背有问题的朋友,在趴下之后,委中穴上会有一个凸起或者条索状物,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调理委中穴,疏通膀胱经,从而消除腰背上的问题;

但是,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一些有腰背疼,但是委中穴却没有凸起的朋友,这就“求”不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活学活用从膀胱经入手了,只要在腰背部沿着膀胱经进行刮痧就可以,刮出紫斑来,膀胱经的气血就疏通了。

操作方法:

委中穴非常适合“以指带针”,用拇指进行按压,效果就会很明显,一次按压不低于10分钟。

3.头项寻列缺:列缺穴

轻松取穴: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口交叉时,一手食指尖下筋骨凹陷处便是。

“列缺”在古代指闪电,“列”是分开,“缺”指破裂,一道闪电犹如把天空一分为二,所以称之为列缺。

巧合的是,列缺穴的解剖位置正好位于两条肌腱(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另外,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又是从这里开始走入大肠经,一分为二,贯穿于两条经络之间,正好应了列缺之名。

1.对于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头疼、头晕很有帮助;

2.对于咽喉病症很有帮助,比如嗓音沙哑、咽喉肿痛等;

3.对于支气管炎、哮喘、止咳化痰很有帮助。

操作方法:列缺穴可以采取“以指带针”的方法,但是在按揉过程中,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大力、

4.颜面合谷收,虎口牙不痛!

不管古人还是现代人,形容一个的脸,总喜欢加上颜色形态,比如某某人脸黑脸白,红光焕发,印堂发黑,面色浮肿,面若桃花等等。

古人可不是外貌协会,之所以用颜色形容,是因为一个人脸上的颜色,形态,不光在于表现外貌,更重要的它能够体现一个女人的健康。

颜面收合谷,是说一个人的脸色健康,可以通过艾灸合谷穴进行调整恢复,由差的脸色转变为。包括头痛、面痛、面肿、目赤肿痛等,都可以通过按压合谷穴来进行治疗。

合谷穴还有一种说法,叫“面口合谷收”,说明口腔上的问题,口腔溃疡,牙疼,牙龈发炎也可以找它。比如拔牙,我们知道合谷又叫虎口,有句成语叫“虎口拔牙”,实际上的意思是说,古代人拔牙时,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够有效减轻拔牙时的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要按摩此穴!

操作方法:

1.合谷穴比较适合艾灸法,采用艾条距离合谷穴2-3厘米的位置熏灸,至皮肤发红即可。

2.平时可以采取“以指带针”用拇指按揉,一次不低于5分钟。

四总穴,分布在我们的四肢,每个穴位左右各一个。它们虽分布在四肢,却对我们的腑脏、背部、头颈起着不同的作用;而针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所以实用性是非常强的。这四个穴位,平时还可以作为保健穴,没事的时候就多按按,多灸灸,把它当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会对我们身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那么除了四总穴之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穴位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后来景公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这个穴位真的那么神奇吗?一起来看看。

打开膏肓穴,百病都难藏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膏肓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膏肓穴

取穴方法: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在后背肩胛骨旁。取穴时,病人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

艾灸膏肓穴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

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艾灸方法:最佳方法当然是直接悬灸或者隔姜灸;如果艾友们自己艾灸不方便,那么可以在这里扣上竹制艾灸盒,左右各艾灸30分钟,一周3次,做做保健灸。

运动膏肓穴,除去一身疾

由于膏肓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且古医书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

双肩旋转法

防治心、肺疾病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也可用下面的旋转法“开合膏肓”,方法就是,把双手放在肩膀上,进行旋转,先向前旋转,然后向后旋转。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像扇子一样开合

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把后背像扇子那样打开和收紧,可让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

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反拳捶脊”

疏通血脉

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

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