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的心病(4)摸着石头过河的大汉朝

 广州玉 2020-06-22

皇帝的心病(4)摸着石头过河的大汉朝

大汉朝建立了,疆域和秦一样的疆域,面积广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邦这时候一样面临着人才一样的短缺的问题,一样遇到起义造反,但刘邦这个时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一,刘邦采取了郡县制,但还是坚持把刘姓封王,大把的土地封王,对于人才的任用,这些王国领导们自己操心。至于他的后遗症,我们这里不讨论。但他毕竟能解决一点管理人才的短缺问题。

二、刘邦从开始独立担任西路军总指挥开始,一路向西,一路接纳管理人才。张良陈平郦食其韩信等人的投靠,其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几个人才。我们绝大部分人读史,都没有给予这个事情足够的重视。

张良的身份尤其特殊,他首先是东方被暴秦灭掉的韩国贵族,是被消灭的贵族代表之一,而且是其中最杰出最杰出的代表;其次他是抗秦最知名的志士。他亲自策划并主导了袭击秦始皇事件,这在抗秦队伍中是独树一帜的;三是他在政治上是有明确的诉求的,恢复韩国故土,恢复韩氏荣光。

以上三种身份,随便之一个,都能在当时抗秦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张良却占有三种,这个在当时所有人中间,独树一帜!即便是项梁,也只是具备其中两个身份,楚国贵族身份,和恢复楚国故土。

张良投靠刘邦的政治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意味着当时最知名的抗秦领袖张良舍弃了当时恢复故国及个人家族荣光的思想,而支持刘邦“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政治理念;他的身后是无数的六国贵族跟随。

而陈平郦食其等人,则是世人中杰出的代表,这些人选择看好刘邦,以自身的才华投资了刘邦。当初这些世人可是被秦始皇得罪的够呛!“焚书坑儒”整的这些人牙根儿都是痛的,他们学了知识文化,思想上早就已超越普通人,,但秦王朝没有给人家一条出路,人家就要自己另外找出一条出路来。

刘邦的团队就这么神奇,一路向西,一路凝聚,一路升华,从当初的沛县“还乡团”,清一色的“老乡会”组织,转变为全国各地的贵族(也是世人的一种)、寒门士族、没落贵族(韩信),抗秦领袖等人的组合,这样的一个组织几乎是无所不包无坚不摧的,一路走过去,几乎没有几场真正的战斗,凭借着这些杰出代表们的个人能力,就直接进了咸阳城!

与刘邦这里不断吸收外来高级人才相比,项梁那里却很惨,清一色的楚国流亡贵族代表,和江东薛地地主们的投资人。等到项梁死后,项羽做老大的时候,“老乡会”的成色更是十足。为什么呢?首先这个“楚怀王”是你楚人的“怀王”,而不是人家另外几个国家的“怀王”,人家有自己的王;其次,项羽的志向只是诛暴秦,报国仇家恨,对于未来,其实除了“诛暴秦”“报国仇家恨”之后呢?他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理念的。

不要说项羽不能容人,脾气不好,这不是政治人物最大的诟病。没有明确的政治理念执政纲领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们没有发现张良与刘邦相遇后促膝谈心都谈了些什么,让张良直接放弃了自己的家国梦想。我们看到的资料是张良说他的“太公兵法”别人听不懂,而刘邦这个二流子一听就明明白白的----你信吗?刘邦是天生的军事奇才?绝对不是!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张良和刘邦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明确了未来的政治理念,执政纲领。但这个绝对不可以说出来,否则被项羽集团知道了,就被死无葬身之地。只好拿其他说事儿。

让我来臆想一下,事情是这样的,张良问刘邦你一路向西,到底是怎么计划的?

刘邦告诉他,秦没有辜负过我,对我很好,给我乡长做,发我薪水,让我养活家人外,还有精力和两个寡妇快活。但既然今天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我其实想的是秦既然不好,那么,我想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至于那个国家是什么样的,我还说不好,但一定与秦是不一样的,他需要很多人来一起去建设,张同学,约吗?

于是,张良就从了刘邦,并且告诉他,自己有一套十分牛逼拉沙的“太公兵法”,其实刘邦根本不在乎听懂还是听不懂所谓的“太公兵法”,你张良懂了就行。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纷纷投资刘邦?刘邦对待郦食其那么没有礼貌,还把世人的帽子拿下来尿尿,为什么都还愿意投资他?就因为刘邦虽然是个二流子,但人家是真的重视人才,人才在他这里有价值变现的更多可能。你的能力,我就是没有,所以你行你上啊。

这就是农民当领导的好处,人家不虚伪,不清高,直接就告诉你,对了,我就是农民,我不懂,你懂,所以你来啊。

而那个贵族起义的领导人项羽,则用贵族范儿处理一切。他是最贵的,最有能力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甚至因为他的贵族范儿,让自己左右不是人--他拿了人家刘邦的老婆和老爹,威胁要杀了,可那个无赖竟然说“可以啊,我俩是结拜的兄弟吧,我爹就是你爹,杀了别忘了给我整一杯羹哦”。

上面讲了这么多,其实是说,刘邦对于人才的引进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着,这也是他这个团队最大的特色,萧何能“月下追韩信”,这是团队对于人才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刘邦能拜一个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的小年轻做“大将军”!这是何等的气魄!而这个小年轻,曾经受过“胯下之辱”,曾经做过对手的“执戟郎中”。

刘邦和后面的历代汉皇帝们都多次下达要求官员们向朝廷推荐贤良方正之士。甚至后来成为地方官员的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

第三,汉朝建立后,皇帝有时会“征召”有才能的人出来做官。武帝时期,这种征召人才为 官的方法作为一种制度被确立下来,称为“征辟”。“察举制度”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执行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贤良、文学、孝廉、秀才等,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曾下诏征召 贤能。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诏公卿、诸侯王、郡守举贤良能直言能谏者,被举者百余人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 职,特科察举的制度就此正式成立。汉武帝时,董仲舒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货选”或“任子”,所以未必称职,建议由列侯、郡守 岁贡吏民之贤者。武帝采纳他的建议,于元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任子制和征辟制。所谓征辟制, 其实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一是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例如《汉书》所记,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二是长官自行辟除士人,称为“辟除”。西汉之时,既有征召, 又有辟除,二者合称“征辟”,除征辟制外,察举制也是汉代的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就是由丞相、刺史、列侯等推 举,经过考核合格者即任以官职,察举起于汉初,至武帝时已成定制,是两汉重要的出仕途径之一。朝廷根据不同需要设立 各类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推荐相应人才。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岁举或常科,如孝廉、秀才科等。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要求贡举的为诏举或特科,如贤良、明经、文学、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以推荐方法选录官吏逐渐成风。

汉武帝时期,还专门成立“太学”,为国家培养储备国家管理干部。

我们看到,大汉朝一直在为人才的选拔、推荐、任用付出努力。

第四条,刘邦建国时期遭遇到严重人才荒的时候,他遇到的抵抗力量其实也要比秦时的少。外来的匈奴压力我们不讨论,单说原来那些抗击暴秦的力量,都在楚汉几年的战争中被再次消耗掉了。先是秦国把主要的有生力量多消灭了;然后楚汉战争期间,大家都选边儿站,又把仅有的那点剩余力量消灭掉了,当然,选对了边儿站到刘邦这里的那部分力量,也就成了助力而不是对抗的力量了。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时,贵族们被消灭差不多了,大家都打残废了,也累的不行,这个时候,虽然汉朝的政治统治力也一样没有深入到基层,却不会再有陈胜吴广出现,更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喊一声口号,就“揭竿而起应者云集”。

历史就是这样,狠狠干一场,然后,休养生息,大家都积蓄力量,再干。

所以,高祖、文帝、景帝选择“黄老”的“无为而治”,也是迫不得已。大家都打光打尽了,可不得消停下嘛。

到了武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汉武帝一直与掌权的窦太后执政理念之争?窦太后是过来人,她认为你小子今天的所有都是黄老思想带来的福祉,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你改了,其实就是你已经压制不住你那小暴脾气,小要搞事了。

她老人家说对了,汉武帝就是想要搞事了。

其实窦太后才是错误的。这个时候的大汉朝,已经国富民强了,人气儿上来了,不仅仅是皇帝想搞事,大臣们也想搞事儿,即便是你不想,架不住别人想啊。包括那些诸侯王们,他们也“休养生息”生出了很多底气来。

“推恩令”的执行,才终于彻底解决了国家内部诸侯王的掣肘。

汉武帝时期的“老儒之争”,老庄的思想一定会失败。因为你“清静无为”的管理思维根本就没有积极解决问题,可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不出事情?那几年为什么没有出大事情?就是因为大家都被打残了嘛。

董仲舒的儒学理念是“改良儒学”,他首先是给人民一个“皇权天授”的帽子,给皇帝戴上这顶无上荣光的帽子的时候,也同时给带帽者一条小小的“紧箍咒”,说你不能为所欲为哦,否则,是有“天人感应”滴!

皇帝都喜欢他将那顶帽子赋予的“神权理论”,但谁也不喜欢戴 上那个“紧箍咒”。可是董仲舒的“改良儒学”的另外一项福利,皇帝不得不接受了,就是他给了你一个选择用人的标准,非常明确的标准,“三纲五常”,这个福利,只要皇帝的脑子没有进水,都不会拒绝。他儒家负责教导人们要这样去做人做事,你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忠诚的人才可以选拔任用了。

不得不说,董仲舒在中国人才选拔制度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