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之火灼灼 雨来自悠悠 《白雨庐集》读后

 云帆诗友会 2020-06-22

作者简介

        苏岚烟,本名苏大勇。1949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故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苏氏联谊会理事,《苏姓文化》编辑。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刊》、《中国诗词》、《黄陂诗联》、《威海卫》、《星河诗刊》、《广东文艺报》、《上海诗词》、《邗江诗词》和《祝你健康 娱乐养老》等杂志期刊。诗词作品曾在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奖。作品被选入《中国诗词选编》、2012和2013年度《中华诗词家名典》,2014入选世界诗词协会编辑的《当代中华诗词库》(甲午版),有诗词集《螺斋吟草》。散文《槐花开了》获2016年蒲松龄文学奖散文二等奖。《徜徉趵突泉》获2016年草原蔡文姬文学奖散文二等奖。

苏岚烟·《白雨庐集》读后

围炉夜读

秋之火灼灼 雨来自悠悠

        《白雨庐集》读后

         继《秋虹》、《秋水里的火焰》之后,今天又收到晓雨(宋彩霞)寄来她的第三本诗词集《白雨庐集》,如渴久之饮甘贻,一气读完。抚卷长思,感慨良久,欣欣然提笔记下读后感。

        最先跃入眼帘的是《寄夫君二首》。“从来未有寄君诗,任我疏狂任我痴。难得阿郎明大意,一生可贵两相知。”“羁旅长安多少念,心香瓣瓣寄相思。高情最是怜吾爱,汝是今生第一枝。”,此诗明白如话,而不失其雅。诗之有情味方浓,两情相悦之最高境界“又岂在朝朝暮暮”。晓雨喜好诗词,为诗词事业远离家乡,没有夫君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难想象的。“高情”就是“怜吾爱”,“任我疏狂任我痴”。 层层叠叠,步步升华,最后唱出“汝是今生第一枝”。 此诗明白如话、不假雕饰,不假颜色,少用典故,完全出之常言口语,一经朗诵,即难忘怀,实在是当代少有之白描佳品。两首诗全部口语化,使人不由想起“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白描叙事的大家风范。

        晓雨诗句往往不同凡响,多有奇句。《相聚》也是不错的一首七绝,“云淡燕山月上迟,夜光杯酌晚凉时。闲将一管描眉笔,写就听泉漱玉词。”转结巧妙,用在晓雨这样的女诗人身上恰到好处。惟有女性,才能想到用“描眉笔”,来“写”。其情,其景,其淡,其雅,其闲,其思。寥寥数语,立即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来。若没有深厚的功底,决不能达到这样巧思娴熟的笔调和境界。《裕华雅集听晓川师吟唱会感赋》更是妙句横生:“歌非有意能生韵,已会心音不用弦。”能够将“歌”、“意”、“韵”、“心”、“音”、“弦”几个字连成这样的妙句,绝非浅尝者所能为。所谓“练达”之笔,晓雨此句是当之无愧的。若不反复吟咏,推敲体觉,岂能得其真味。《次韵周星雷先生<咏水>》“执着横波多浑浊,不清也得向东流。”自是寄情于物,意在诗外,令人击节。正如“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参加第25届中华诗词肇源研讨会感赋》“大韵醉人何必酒,幽香就在最高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晓雨填词与诗一样有其精彩处。《太常引.辛卯初春三题之飞威海》“鲲鹏展翼向天涯,彼岸是吾家。碧浪洗银沙,忘不了、晨鸥暮鸦。回眸四望,嵯峨满眼,一瞬满天霞。山色幻轻纱,来不及、浓情淡茶。”此词应成于飞机之上。威海是晓雨的家乡。在北京工作的她,每到回家之际,乡情,亲情凝于胸次。“彼岸是吾家”,威海位处大海边,山俊水秀。“碧浪洗银沙”,“ 忘不了、晨鸥暮鸦”,结句更是将浓郁的乡情、亲情融进“浓情淡茶”。其措词造句自然流畅,绝无艰涩。寄情于景,融融一体。起伏跌宕,拉得开放得下。画意其表,诗情其中。古人认为词以含蓄为高,若事事直叙,便失之浅薄。《临江仙.威海至京华车中作》“我借长风临北海,今番高梦昆仑。人间天上觅诗魂。眼前千叠浪,岭外几星辰。莫问红尘多少路,可怜凡身凡骨。春花谢了又秋晨。来时如梦令,去是画堂春。”深得含蓄之要领。所谓“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清庙〉之瑟,一倡三叹,而有遗音者也。”音韵方面读来如高山流水,美轮美奂。《喝火令.梦路》“一夜秋风老,心潮逐浪高。瘦了窗外可怜宵。清露陌中盈满,待有几分潮?好梦因君系,闲愁此刻销。别来犹忆彩虹桥。路也迢迢,路也有蓬蒿。路也湿寒堆积,无计念奴娇。”三句“路也”排比而来,一叠一唱,余音袅袅。《玉楼春.游文登樱桃园》中的比兴也是十分高妙:“芳林翡翠频频约,手挽东风来践诺。最怜来去鸟衔红,身影如同枝瘦削。酸甜总待红尘嚼,何必拈花怜坠萼?游园拾得自然心,我自携歌归淡泊。”完全人格化的写法,使诗人灵动地驾驭字句,胜人一筹。《摊破浣溪沙.秋情》可以看到易安的影子:“霜压梧桐落叶寒,心弦不敢向人弹。风歇钟停虽又暮,续残篇。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意月何圆?莫叹草间皆白露,是缠绵。”表面看来集前人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接上“月如无意月何圆?”便浑然一体,更出新意了,足见其文字老道之功。《南歌子.读红楼梦》“几点催花雨,三更梦不成。临窗默对一天星。那朵云儿脉脉向东行。一卷红楼梦,悠悠石上情。灯花缭绕念曾经。可惜曾经都是落花声。”中从“一卷红楼梦,悠悠石上情。”到“可惜曾经都是落花声。”,即便曹雪芹在世,亦应有同慨。

        聂绀弩是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周恩来戏语),湖北京山人。聂绀弩的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被称作“独具一格的散宜生体”。晓雨的《蝶恋花.读聂绀弩<秋老>》“又是秋风吹旧帽。不卷珠帘,只卷灯前稿。阅尽人间衰盛草,黄花依旧清香绕。老始风流谁会笑?语涩途艰,细看知音少。且向丛林寻一道,时时自有春风扫。”晓雨词中唱出“阅尽人间衰盛草,黄花依旧清香绕。”也是对聂先生坎坷一生的同情和宽慰。

        《巫山一段云.望雪》“眼底风烟瘦,胸中雪意多。非经雨后始婆娑?暮色淡成歌。梦为东篱舞,伤痕有几何。温柔必得付冰河?冰下也翻波。”一进一退,一咏一叹,推拉自如。 “暮色淡成歌”已是奇句,令人赞叹。后接踵而来“温柔必得付冰河?冰下也翻波。”,可谓奇句迭出。

        我从《秋虹》到《秋水里的火焰》,再到《白雨庐集》,晓雨诗词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味隽永,值得精嚼细品。明都穆先生《南濠诗话》用吴思道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肯得,等闲拈出便超然。”晓雨诗词高出一格,令辞藻堆砌者汗颜,令无病呻吟者愧步。知识积累成就晓雨,这是其勤奋的一面;十二岁能诗,是其天分的一面。她踏实好学,人品端正,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更是其值得关注的一面。 

        春华秋实,晓雨收获了她自己的秋果,如火焰一般,灼灼如霞。她的诗词,也像清晨的小雨,悠悠自来。

宋彩霞笔名晓雨,山东威海人,1957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连续三届“诗词中国”大赛评委委员。获2015“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曾任《中国诗词月刊》执行主编,现任《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她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自1970年开始写诗词,先旧体后新诗。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词、新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诗词》、《诗刊》、《文史知识》、《诗歌月刊》等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其文学艺术成就被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著有诗词集《秋水里的火焰》、《秋虹》、《红蓼集》(合著)、《白雨庐集》、诗话诗论集《白雨庐诗文集》、新诗《黑咖啡》、词精选本《白雨庐词》等。另有作品、文论选入《中华诗词当代精品库》、《生命的暗示》、《当代汉诗观止》、《中华诗词的现在与未来》等。

您看此文用·转发需1秒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