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民政策走向惠民

 辰时馆藏 2020-06-22

新时期中国各领域发展不断步入新常态,群众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成绩背后尤显挑战,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为政府执政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状况频现……群众需求的痛点难点背后是惠民政策的缺位,长此以往,将不断蚕食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动摇党和国家的执政根基。要扭转局面,深入推进惠民政策落地,为百姓生活提供精神物质保障势在必行。

惠民政策需要问需于民,听民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自古为民情怀便根植于执政者的治国方略之中,延续至今,更深深镌刻于新时期发展战略纲要。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的海量惠民政策,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环保等诸多民生领域。为了解除年轻一代后顾之忧的“二孩政策”,将群众思虑融入人口政策;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将百姓担忧纳入财政政策;为了实现城乡制度有效衔接的“户籍改革”,将社会公平推向下一阶段。不胜枚举的惠民新政,正因真切反映群众心声,而受到广泛接受与欢迎。足见,群众需求是惠民政策执行落实的最高标尺。

惠民政策需要精准施策,解民忧。一些地方,政策始终“在路上”、服务始终“在嘴上”、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惠民政策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民过程中被层层“瘦身”。过去,扶贫工作中“大水漫灌”、“扶农不扶贫”等粗放式扶贫迟滞了脱贫步伐。而当下,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则直指问题根源,将重点落在精准,明确“为谁扶、谁去扶、怎么扶”的关键问题,精准识别、针对帮扶,真正将精准施策贯穿于惠民政策始终。 “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惠民政策的推行正要不断结合地域特点、时代特征,积极调整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释放利民信号。

惠民政策需要完善监督,保落实。惠民政策需要完善监督,保落实。惠民政策实现真正惠及群众,不仅在于出台新政的源头疏通,更在于完善监督的落实保障。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惠民政策不难发现,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土地有序流转,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让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让农村实现环境优化,也让农民真实共享政策红利。然而,正如硬币的两面,成绩背后犹存隐患,部分企业假借土地流转之名,行“跑马圈地”之实,哄抬土地租金、农田商用、过度开发,既违背了国家政策、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扭曲了群众发展观念,助长了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有鉴于此,惠民政策的落实中的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是其发挥实效的生命源泉。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政府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施策为抓手,以监督机制为保障,推出更多惠民政策,方能让越来越多百姓分享政策“红利”。

文/安徽事业单位招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