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是在几年前偶然间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很多小白一样,似乎在无际的黑暗寻找到一盏明灯,从此便觉文学并不枯燥,仿佛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很多人在评价余秋雨的时候,大多喜欢道听途说,关于大师的人品只能说大节无亏,小节无损,也就是常人都做过的事,只是作为名人被放大而已。 余秋雨和李红两人于1979年结婚,也曾是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 1984年生下一女,倒也恩爱。 芳华时的李红,活泼可爱,因为热爱戏剧,加上良好的教育,完美的身材和容貌,最终被借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 这也让李红对戏剧充满了憧憬,在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她,却因各种缘由无法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只是她考试的试卷被余秋雨看见。 之后李红也因为在电影《春苗》选角期间认识了余秋雨,老实富有才华的男人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少女的心中的不二人选,毕竟风流才子从古至今都是惹人喜爱的。 前妻李红 正如李红所说,当时有很多各方面都强于余秋雨的,但自己还是一头撞进了余秋雨的情网。 通过后来的相处,余的各种表现都非常不错,情真且意切,李红父母说“你就早点嫁给他吧,是个老实人,比那些海外的要靠谱。” 就这样,相识相恋5年的他们终于结成连理。 之所以说两人婚后感情甚佳,是因为两人确实都爱着对方。 刚刚步入婚姻的李红,对各个方面都不动,洗衣机也不会用,余秋雨便把这些小活儿揽了下来、 后来余在事业上受挫,又患病,李红便给他布置了一个小书房,非常清静,并让他在那里安心写作。 两人感情出现危机,还得是李红去深圳的那一段时间。 1989年,李红因工作原因,独自去了深圳。 1992年,回到家中却发现桌子上的一封信件,打开后竟是离婚书,但她最终还是签了字。 都是有文化的人,既然不爱,那就没必要再维持了。 之后的李红再一次去了深圳。 余秋雨与马兰出现在余秋雨视线的是另一个女人,比他整整小了16岁。 马兰出生在安徽,因为84年的春节晚会被世人知晓,1989年更是凭借《严凤英》成为中国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马兰 此时的余秋雨正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因为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创造工程》,让他结识了马兰。 马兰在研究戏剧的时候,收到老专家给的一本书,他表示“作为艺术工作者,这本书是一定要读的。” 看完之后的马兰竟将书中的见解忘得一干二净,脑海里只有作者的睿智和才华。 之后出演《遥指杏花村》,便邀请余秋雨去观看。 就这样,24岁的小姐姐认识了40岁的大叔。 相见恨晚,马兰首次见他便心生爱慕。 余秋雨与马兰
两人之间的爱情,似乎真的比李红更真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余秋雨表露心迹:“其实你做我老婆也挺好的。” 马兰回应:“我也觉得你适合做我老公。” 确实,在二人决定在一起之后,尤其是余秋雨娶小自己16岁娇妻,引来了人们的关注,一时间争议不断,即使是现如今依然有人在舆论。 但他们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 马兰很爱余秋雨,为了给丈夫送一个印章,竟然花很长时间去学习篆刻。 但凡余秋雨的文章一出来,马兰总是作为第一个粉丝去阅读。 世人总是理解成他看上的是她的外貌,她看上的是他的才华。 确实,美貌和才华应该是他们二人之间产生爱情的基础。 马兰年轻时的照片确实美,美的让人流连忘返的那种。 即使是现在,五十多岁的马兰依旧美丽动人、优雅端庄。 也难怪余秋雨如此爱她,每每在接受采访时都会将自己与妻子马兰亲密无间的感情表达出来。 如果说美貌是基础,那么二十多年的感情仅仅靠美貌是维持不了的。 正如马兰说的那样:“每隔半年就有人说我们离婚了,我们总是互相看一眼,之后大笑。” 而马兰对于余秋雨的爱,除了才华,更像是今生再续前缘,是发自内心的爱。 她不愿他受到伤害,在这个信息化铺天盖地的年代。 马兰说余秋雨有看报纸的习惯,两人上街买菜买东西,却从不让余秋雨在报摊看报纸,因为那些报纸上的内容都是批判他的,怕他看了之后难过。 网络上的言论将一个文人逼到何种程度? 余秋雨说:“幸好你们不让我上网看报纸,这样我才能多出来更多和古人接触的时间。” 对于这样的言论并不少,不仅仅只有余秋雨,杨振宁也是如此。 世人觉得,凡是离婚,换个比原来年轻漂亮的妻子,就是抛弃发妻,未免有些过激。 虽然大多数是这样,但也有例外。 不谈人品,只谈文品如果你也看过他的文章,自然不会去舆论他的生活私事,更不会去诋毁他。 况且爱情本就自由,正如前妻李红所说,没有感情,再在一起有什么意义? 读过大师的书,自然会知道,无论是人品和文品,都是不错的,大师本就注重名声,很多人在不了解实情就劈头盖脸乱骂,有何意义? 有句古话叫“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对于大师的人品,大多数批评他的人根本都没有接触过他。 所以咱也没接触过,便抛开人品,若只谈文品,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有着丰富的游历经验,足迹遍布华夏,尤其是他的文章总是将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 作家张贤亮曾在一次演讲课上说:
尤其是1992年,《文化苦旅》的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读,此后的数十年间,余秋雨的书一直畅销,这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文化苦旅》确实好,23次辞职远行,独自一人在全国各个风景名胜古迹中进行考察,这才写下了风靡全国的经典名作《文化苦旅》。 这本书也被誉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 他说:“二十几年来,只有考察、写作、讲课这三件事对我来说是大事。” 《文化苦旅》是很多读者迷上余秋雨的一本书,我也庆幸自己看过。 如今的文化界,可谓是鱼龙混杂,很多人将文化当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失去了最初的创作动力。 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余秋雨用着独特的文人视角,审视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 ![]() 书中一处处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余秋雨的笔下,彰显出它们的底蕴,给读者心灵上的“撞击”。 读者在阅读他的书籍,总会被他别具一格的见解和睿智激活。 这本开山之作,如今销量千万册,每年都在递增,可谓影响了三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书中的每一处都直指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灵魂,他将散落在中国各地山水间的文化精髓,用笔将其写出,每一笔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人的形象。 ![]() 贾平凹说:“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金庸评价:“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文化苦旅》的价值是世人公认的,就连全国中学课本中也入选了《文化苦旅》中多篇文章,深受教师推崇和学生热爱,即使是四大名著也未有这般程度。 读者说:“就连不喜欢看散文的我,拿起来便再也放不下!” ![]()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不妨一看,领略余秋雨的文采和独到的见解。 当然也可用来收藏和送人,这套版本是30周年纪念版,由余秋雨逐字修订,并亲笔题写书名。 |
|
来自: 昵称7110323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