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子评诗】张金英·难寻最是此中味 ——浅谈林 峰《临江仙·凤凰城》之“三味”

 云帆诗友会 2020-06-22

临江仙·凤凰城

林峰

        岸曲江楼浮翠,参差水阁疏明。岚光遥落凤凰城。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

        鸟宿数枝花小,帆低一叶风轻。笙歌夜笛满烟汀。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

        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曾曰:“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此论对于评判不同体裁的作品亦不失为好的尺码,形象贴切的语言、耀眼夺目的光彩、清香怡人的风格、和谐悦耳的音律构成好作品的要素,使作品更增韵味。此种况味,难以言表,正如钟嵘在《诗品·序》所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更是将诗味作为评判诗之境界的标准。其他体裁的作品亦是如此,若无味,形同嚼蜡,更别说阅读欲望了。

        作品之味,既有形,又无形,其表现形式是有形可感的,表现结果则是无形虚渺的。如何运用有形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无形之韵味呢?最近读了林峰老师的《临江仙·凤凰城》一词,为其中流溢出的风味、韵味、情味所打动,很有些体悟,现谈谈粗浅看法:

        一、地域特色,独具风味。

        《临江仙·凤凰城》是一首描写凤凰古城风土人情的写景之作。时下有不少写景作品,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关键在于地域特色不鲜明,此地与彼地大同小异,东山与西山相差无二,这都是因为没有扣住当地主要物象的特点,造就了千山一色、万川一脉的局面。这首词能立足于当地特色,抓住最能表现凤凰城的物象去展现此地的风采。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凤凰城是一座古风极其浓郁的城市,曾被新西兰著名诗人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如何表现小城独具特色的美呢?作者以曲岸、江楼、水阁、岚光、渔火、暮云、宿鸟、花枝、风帆、笙歌、夜笛、烟汀等特有的景物凸显了她的美丽,纷繁的意象呈现出光与色的交融、动与静的相谐,将这座古城的风味展现无遗,细品出味:

        上片由近及远,起笔于江楼、水阁,歇笔于渔火、暮云,精工细描,形象生动。“岸曲江楼浮翠,参差水阁疏明。”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图景:弯弯曲曲的堤岸上,木质结构的土家吊脚楼林立于沱江边,与碧水相伴,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翠绿点点,在水中浮游,错落相间的水阁疏朗开来。一幅浓浓的古意古韵的画卷已然展开,引人遐想。此处以“浮”字用得自然,“疏明”形容恰切,且为下文做了暗示:岚光遥落凤凰城。那山间的袅袅烟云经过阳光照射,反射出点点光彩,遥遥地落在凤凰城身上,给这座美丽的小城披上一件光彩华丽的衣裳。“遥落”似轻描淡写,却传神地表现了傍晚的霞光映照在城市的美景,尤以“落”字炼得出味,化无形为有形,将光彩这一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我们似乎可以抓住这一美丽的瞬间。“遥”字极富空间感,侧面表现出天边的辽阔,也许西边的云彩眷恋着凤凰城这方美景,遥遥地、轻轻地给她披上一件霓裳。作者的笔法环环相扣,看着这如梦如幻的美景,不禁“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此结虚实相生,余味悠长。此梦,既是小城之梦,亦是作者之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渔火的远去而渐行渐远。梦去了,一丝怅然之情顿生,随着暮云袅袅飘游而来,挥之不去。

        下片由景及人,起笔于宿鸟、轻帆,收笔于孤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鸟宿数枝花小,帆低一叶风轻。”画面生动:入夜,鸟儿归巢,落于花枝就眠;一叶轻帆被风儿吹走,飘得很远很远。宿鸟、轻帆等物象并非此地特有,但作者善于将常见的事物融入此时此地的场景,成为地域色彩的组成部分,少了它们的陪衬,则少了许多情趣。最能体现此地特色的莫过于“笙歌夜笛满烟汀。”这一人文景观了,歌声与笛声流溢在整个夜空,弥漫在烟汀上,将凤凰古城的诗意推向了高潮,展现了此地独具风味的特色。今夜,谁与笙箫歌?人散之后,又是谁伴月儿行?作者以“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巧妙作结,诗意盎然,令人回味。

        所以,写景之作要善于抓住地方特色,极力表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方能彰显出景点的区域性,使景点散发出独具风味的魅力。古往今来,凡是能抓住景点特色的作品,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黄河,我们总会想起这些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写长江,我们又会吟咏出这些经典佳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长江与黄河看似相近,但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气势。同是写楼,诗人笔下的四大名楼姿态不一,各具特色。写岳阳楼,唐·曹邺有句“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唐·杜甫则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滕王阁,唐. 王勃有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宋. 朱熹则有“滕王阁下水初生,闻道登临复快晴”;写黄鹤楼,唐. 崔颢的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广为流传,唐. 王维则有“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写鹳雀楼,唐·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脍炙人口,唐·李益则有“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等等,另有描写蓬莱阁、越王楼的诗句甚多,这些诗句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的人文内涵,因而传诵至今。

        二、灵动有序,饶有韵味。

        作品之韵味寄托于贴切的语言表达,王安石也曾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诗家语”不同于文章的语言,它是艺术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美、音乐美、朴素美、含蓄美、凝练美、意境美等等。作品语言具有美感,方能生出韵味,让人咀嚼回味。袁枚提倡“作诗不贵用力,而贵有神韵。”这首词下语平淡而不失灵动,用意却是精深入味,且来品味一二:

        1、巧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

        动词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用得巧妙,可让作品熠熠生辉。这首词的动词初看无什么特别之处,细品则出味矣。“浮翠”之“浮”使得翠色有了层次感;“遥落”之“落”让岚光有了“归宿”;“满”使得笙歌与夜笛有了空间感;“随”和“远”,“逐”和“生”则使“梦”与“思”这些无形意念得以寄托在有形可感的事物上。总之,化无形为有形,可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语言也更具柔韧性与形象性。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比皆是,如李煜有时把“愁”想象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用“剪”这一动词将“愁”这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可感;有时又想象成随地而生的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用“生”这一动词将“愁”形象化;还想象成滚滚东去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用“流”这一动词将“愁”的长度表现了出来。动词的巧用,使作品更具想象力,从而给人以回味的空间。

        2、妙在层次,井然有序。

        这首词的语言很有层次感,错落有致,极见风韵。全词以时间为主线,将凤凰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再现出来。“岸曲江楼浮翠”色彩简明,“参差水阁疏明”日渐明朗,原来是“岚光遥落凤凰城”,霞光一刹,如梦如幻,不禁“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 ”一“远”一“生”,且对仗稳健,意蕴悠长。过片句“鸟宿数枝花小,帆低一叶风轻。”对仗工稳灵动,时间由黄昏进入夜晚,鸟儿归巢,风帆微荡。“笙歌夜笛满烟汀”由景及人,化静为动。曲终人散后,又是一片寂静: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语言随着作品的结构布局而相应变化,井然有序,很好地表现了这座古城的风味。同时,“岚光”、“暮云”“宿鸟”“夜笛”这些词语也暗示了时间的流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凤凰城在不同时间段的美丽。

        三、有我之境,富于情味。

        袁枚有句经典的诗论:为人不可有我,作诗不可无我。也就是说,在作品中融入“我”之感受与形象,亦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首词的情味十足,还在于作者的感受真真切切地融入其中。上片结“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自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缝之境界。梦随着渔火远去,思绪随着暮云陡生,作者的思绪已然和这座古城融为一体了,与古城共同呼吸,感受着凤凰城的味道。下片结“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可谓经典之句,最是出味!满烟汀的笙歌夜笛之后,空留下一轮孤月照着凤凰城,“谁送月西行”这轻轻一问,境界全出,韵味悠长。或许只有作者在伴着明月吧,因为感受着凤凰城的一切风情之后,“我”已是思绪难平,如何成眠呢?且伴着无眠的月儿,静静地相对无语。也许只有这一刻,才真正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罢!作者以心观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常州赵仁叔有一联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赵仁叔的一生,只流传下这两句诗,也已足够,因为此联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亦是极富情味之句,品之余韵无穷。

        王国维认为:只有洋溢着自然之美的、重在传神的、有“味外之味”的作品才能步入“有境界”的艺术殿堂中。这首写景之作独具风味、饶有韵味、富于情味,将凤凰古城的真味传达了出来,余味悠长,让人品之入味,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在创作中处处留心,抓住不同景点之特色,用心体味,大胆想象,走进情境之中,就能创造出充满灵性而令人回味的作品来。

        林峰,1967年生,浙江龙游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社副主编,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衢州市政协委员。曾获“诗词中国”组委会“最具公众影响力诗人”荣誉称号和国内诗词大奖赛一二等奖。著有《一三居诗词》《花日松风》《古韵新风》(与人合作)等诗集。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汉族,70后,祖籍广东,定居海口。大学本科中文专业,校报副主编。爱好写作,钟情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著有各种评论三百余篇。曾任《当代诗词三百首》《当代诗人作品精选》副主编,著有个人诗词集《留馨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九州诗词》等多种刊物。获中华诗词论坛和《长白山诗词》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诗词曲赋联作品赏析大赛”一等奖,福建省《霞浦楹联》“长溪擂台”第一期冠军等全国各种奖项。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

围炉夜读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歌词、对联,不超过20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2 )  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

        3)书法绘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