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帆视点】侯兴黉 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

 云帆诗友会 2020-06-22


云帆视点

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比如“当代中华文化所处的尴尬局面”“中华诗词的发展前景和研究转型”等。问题很大,也是将来需要去做的一些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其中,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浅显的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诗词是不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尽管中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同一时期,但对比中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公认的西方文化的源头,因此《荷马史诗》是西方诗歌的源头。不过,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文明已经先后灭绝,仅有中华文明还一息尚存。如果论起诗歌的历史,像散文、小说等这些文学都是诗歌的后辈,中西方文学史都有资料证明,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与人类史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诗的教化功能,他认为诗能够帮助人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今天的教育却俨然忽视了这种“教化功能”。不要说中小学教师,就连大学教授里真正懂诗的也寥寥无几。正如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中华诗词大会上的集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竟然an和ang同韵。我很难相信,一个连押韵都不懂的教授,其专业能力能有多强?实在令人感到“质疑”。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张海鸥教授也承认,“诗词大会评委嘉宾的能力欠缺,是节目的一个硬伤”。更何况,嘉宾还是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

从古至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读书识字之人,都能够吟咏诗词,附庸风雅。民国时期的一些政要人物,如:汪精卫、郑孝胥、唐继尧、李根源等。大学教授,如:陈寅恪、鲁迅、吴宓、闻一多等都能吟风弄月,其水平之高,足以让当代大多数所谓的“诗人”们望尘莫及。让人欷歔感叹的是记忆,而今,中华诗词正处在“上至政要人物,下至中小学教师”几乎不学诗,不懂诗的尴尬局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假如不重视诗歌“教化功能”,一直将升学率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谈什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问“诗词是不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或许是我没有调查全国其他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就云南本土而言,“传统文化发展”一直是个大问题,对于“诗歌教化”似乎无甚建树。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这里说的“绝学”,指“经学之附庸”的“小学”,包括文字、音声、训诂、校勘等等。“不学诗,无以言”,要把“什么是传统文化”说明白、讲清楚,要把“往圣绝学”继承和发扬下去,“诗教”是前提,更是工具。

二、传统文化的弘扬应以何为先?

谈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发现和培养人才”。教育的确是“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可不见得“教育能够发现传统文化的人才”。如今有很多自称从国外学有所成归来的“海归”,手中持有国外各名校的博硕士证书。而鲁迅留学日本,未毕业便归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历史学家钱穆连中学都没有毕业,连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校的聘书,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的学历只是小学,却创作发表了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在多所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画坛巨擘齐白石没有上过一天学,终成一代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一张文凭都没有,却被吴宓称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梁启超说:“我的所有著作,都不及他的几百字有价值。”傅斯年更是赞许:“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可叹而今的读书人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一日三餐”,与先贤们的精神和气节相比是否会觉得惭愧?在我看来,“文凭不过是一张废纸”。当代大学不但没有学术,还缺乏人文情怀。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至于蔡鹤卿先生所谓“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演说(见《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已然被国人淡忘。笔者认为,没有“教育宗旨”,没有“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高考一篇篇满分作文,唯独没有诗词,为什么?是学生不会写?还是教师不会教?抑或高考作文“题材不限,诗歌除外”?追本溯源,教师自身的“诗教”水平是大问题。不会写,不会鉴赏,就一定会存在“诗教”的种种问题。对此,笔者曾写《浅谈云南省2019届第二次省统测的一些问题——以诗歌鉴赏为例》《续谈云南省2019届第二次省统测的一些问题——以文化常识为例》两篇文章具体分析,此不赘述。

总书记五年前视察曲阜,并发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他提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讲清楚”,让它“活起来”,唯有如此,也才能与儒学界人士学习、研究的初衷相吻合。要这样做的前提是重视年轻学者的培养,勇于改革创新培养年轻人的体制和机制。

全国研究生考试(以下简称“考研”)连续10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考研竞争日益激烈,然而“英语不过关,考研就免谈!”我国向来对英语教育十分重视,其受关注度远大于国语。近几年“过分重视英语”的言论越来越多,连高考也提出改革方案。因此,考研英语是不是也需要做出改变呢?拭目以待吧。有网友做过调查:考研必考科目中最难的是哪一科?结果有61.7%的参与者选择了英语。“政治其实都是中文,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研,其实就是拼英语!”研究生录取要“总分过线+单科过线”,名牌大学政治、英语单科分数线一般均在55分左右,要过线实在很难。B类大学(云南)文学、历史类的英语单科线近几年也略有提升,稳居40分不下。有媒体报道称,每年总分考得很高但考不上研究生的同学中,因为英语不达线而落榜的同学达80%以上。甚至某些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中,已有近80%以上被本科非中文专业的同学占据。众所周知,我国对英语教育十分重视,几乎人人都学英语,从幼儿园到大学,英语的地位“一路狂飙”,各种英语培训班十分火爆。语文教师“压力山大”,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有专家提出,如今全民学英语,对很多不愿意学外语的人和以后专业无需外语的人来讲,就是“谋财害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国语的蹩脚与英语的强势之间的鲜明对比,更是让不少网友发出了“让英语滚出统考界”的呐喊。

有人说:“考英语是为了读研究生的时候可以看得懂英语文献,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写论文帮助很大”;有人说“考英语是为了将中华文化传出去”;有人说:“学英语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综合国力,与国际接轨”。我认为这是“不尽然”的胡说八道。对于一个爱好传统文化或研究古典诗词的人来说,学习英语“可以看得懂英语文献”纯属多余,研究“古典诗词”需要看英语文献的时间多过看古人的著作吗?如果要将国外的文学批评论著翻译成中文,外语系的同学就足以完成?西南联大时期的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等举世闻名的国学大师均为外语学院的教授,毕竟“术业有专攻”,从专业的角度上说,国外文学批评论著的翻译根本就不需要中文系的研究生去做。“为了将中华文化传出去”,众所周知,大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如今为何要“传出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拿来主义》)。“为了将中华文化传出去”的理由竟成了“发扬国光”。这让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情何以堪”?至于说“展现自己的综合国力,与国际接轨”并不一定要英语。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国与国际就已经开始接轨了。大唐与各国的交流更频繁,涉外接待事务的鸿胪客馆、礼宾院、太仆寺、将作监、地方客馆等机构对外国往来客商开通了便利。从唐代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开始,诗词就成为日本各个时代文人们的基本教养之一。近现代,日本仍然把诗词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直到今天,日本的高中都有汉语课,高中生都要学习诗词,而且大学入学考试里会出现诗词考题。日本人吟诵诗词,也都用汉语吟诵。要了解诗词,恐怕只有先学习汉语,除了日本,再也找不到如此熟知中华诗词的国家了。

还有的网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高雅、有韵味的,如果强行翻译成外语就会失去本真”。《水浒传》传到英国,变成了《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里的歹徒 / 法外人);美国汉学家摩斯将《三国演义》译作《Three Kingdoms》(三个王国);《西游记》则成了《Monkey》(猴子);《红楼梦》牵强附会的叫做《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豪宅里的梦),完成丧失了韵味。诗词因为含蓄蕴藉、句式多变以及字词本身的多义和词性活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表现在具体细节上。同一首诗“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要理解诗词首先要读懂诗词,唯一的方式就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日本的汉学家一直以来都是以仰慕的心情学习,钻研和宣传唐诗。其中古文辞学派认为只要把诗写得和古人的诗相比,足以乱真,便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对盛唐诸家反复诵习、模拟,达到“辞气神态皆肖”的地步。日本的俳句也是由唐诗衍生而形成的一种新形式。

马克斯·韦伯说:“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大学缺乏学术精神,真正想做研究的人考不上研究生,部分大学教授“混日子”,却教出“混日子”的学生。中小学一直将升学率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生压力倍增,语文地位低下,学生不屑一顾。领导者们不懂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人指出,中华文化较完整的保留在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国家。它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诸如建筑风貌、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远远高于中国大陆。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作者简介

       侯兴黉,字穆少,号君岚,别署锄雨阁主。云南东川人,高中语文教师。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特邀诗人、云南翠微吟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先后被聘为《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副主编,主要研究唐宋诗词鉴赏及传统(礼仪、服饰)文化。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媒体,有诗集《鹭轩主人存稿》《锄雨阁吟稿删余》(未刊)。与诗友合作出版《翠微吟草》。有论文及学术文章散见《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等书。学诗于金水先生。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文责自负。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

我能记住的当代诗词篇章和金句 | 第一辑

我能记住的当代诗词篇章和金句(二)

我能记住的当代诗词篇章和金句 | 第三辑

我能记住的当代诗词篇章和金句 | 第四辑

我能记住的当代诗词篇章和金句 | 第五辑

打开如下链接,可赏读侯兴黉更多精彩作品:

一旦风云扶正气,从教兰蕙引归魂丨侯兴黉近作十六首

浅谈云南省2019届第二次省统测的一些问题 ——以诗歌鉴赏为例

锄雨阁词评一则

相逢杯酒称兄弟,别有新交胜故人丨锄雨阁主人诗词近稿為憶深燈燈下事,唯將紅豆覆金杯丨侯兴黉岁杪吟稿

侯兴黉古风选辑

几度临风花落槛,十年失意月销魂丨侯兴黉爱情诗词十六首
【云帆诗家】侯兴黉·南风若肯长虚待,定趁晴光共一楼
【诗词人物】侯兴黉·别有幽怀传笔底,谁堪蓬鬓上眉间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刘征 高昌

陈永正 熊盛元 刘梦芙 秋扇 周燕婷 林峰 张海鸥

胡迎建 刘庆霖 段维 江岚 陈仁德 邓世广 蔡世平

钱志熙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沈华维 张金英 方伟

金水 星汉 刘能英 苏些雩 张红果 武立胜 赵京战

郎晓梅 潘泓 无名 李葆国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包德珍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刘道平 李子 阿朱

宋彩霞 杨强 天许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吴瑾 深南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黄飞鹏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丁欣 王旭

雍平 赵英 赵秀敏 曾俊甫 王连生 王超群 郑邦利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张栋 屈杰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何芳 何强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韩倚云 月白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张明新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崔德煌 邢涛涛  黄友富 程运钦 白鹤 鉴水 陈楚明

汪良忠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李梦痴 白秀萍 梦烟霏

尤悠 张芳君 老墨 李昊宸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杨新跃 孙文 枫叶 韩保汇 蒋世鸿 王善同 张庆辉

木樨 玉蟾 时玉维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曹辉 曹继梅 陶永德

朱思丞 非也 何鹤 戴爱琴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曹谦 潘松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马建华

海燕 安儿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风马驴 郑晓京

谢郎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毛谷风 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蒋有亮 

周向东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陈雅国 周吉潭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郭亚军 李正安 杨景乔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郑杰 刘红霞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陈越 文森

金锐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段兴朝 子乙 武建东

萧雨涵 南风 翁寒春 梦欣 文弱 卢星 马征 刘燕

王蛰堪 江合友 郭宝国 阮莉萍 邬小香 刘军 张晶

楚凌岚 王永江 沈尘色 钟振振 黄启深 张琳 易蓉

苏俊 倪昌盛 高寒 刘秦文 傅筱萍 杨益安 张奕

周啸天 王少轩 胡平贵 周逢俊 钟子邦 瘦竹 单良

王海娜 张彦彬 刘清天 雷海基 张正清 刘金平

李清安 何永沂 潘乐乐 横道子 詹三霞 李晓明

郑欣淼 陈麦岐 陈显赫 闫双时 杨宝翔 樊令 声礼

陈少平 林志雄 杨敏 樵风 田茂 大凡 洪君默 李兵

南广勋 吴汉林 许建军 涂宏飞 姚从新 王红娟

周达 布凤华 范义坤 孙临清 张洋 余秀玲 罗小娟

徐晋如 染清尘 凌泽欣 陈思明 梁风 黄莽 周晶

李云桦 杨世龙 王继权 牛应萍 刘清天 玲珑 吴楠

秦凤 静如 土土 宋晓光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云帆视点: 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

编审:抱朴书生;编辑: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