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唐』唐顺宗生死时速两百天,永贞革新,是怎么被雨打风吹去的?[顺宗]

 白衣钱子 2020-06-22

“人心粗安”下 走向台前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大唐再次迎来了一个悲伤而又不确定的时刻,就在这一天,唐德宗驾崩了。

当天下午,已经四十五岁的太子李诵,紫衣麻鞋,被人搀扶着来到了大明宫的九仙门。在这里,他召见了统领禁军的诸军使。

而在望向军使的那一刹那,做了二十六年太子的李诵,并没有一丝丝轻松感,往事一幕幕都涌上心头。

他不会忘记,自己与东宫集团畅聊治国平天下时的激扬文字。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比他们名字更闪亮的是他们的政治主张。还记得那一年,他与东宫属官一起讨论宦官宫市弊病,激动处恨不得立刻上疏进谏,多亏了王叔文劝他韬光养晦,才抑制住了他愤怒的火焰。

他自然也不会忘记,某些悲伤的时刻。贞元二十年九月,李诵突然中风,口不能言。以至于德宗病危,他都没能榻前侍奉,史载“太子独以疾不能来,德宗涕泣悲叹。”甚至一度造成了“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的局面。

他当然更不会忘记,当天刚刚发生的那一幕。当时,德宗刚刚驾崩,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准备草拟遗诏。有宦官却对继承人提出质疑,认为“所立尚未定”。多亏了翰林学士卫次公据理维护,才让太子李诵继位成为定局。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诵才决定拖着瘫痪的病体,来到九仙门召见禁军将领,《资治通鉴》记载道: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

两日后,李诵便在这种“人心粗安”中,继承了皇位,东宫集团正式由幕后走向台前。那天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

疾风骤雨 永贞革新

改革,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二月十一日,顺宗下诏,贬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这标志着东宫集团对不法之臣开始进行严惩,一时之间人心大快。

那么李实是何许人也呢?这位老兄出身于李唐宗室,贞元十九年任京兆尹,仗着德宗的宠信,横征暴敛,极尽搜刮之能。贞元二十年,关中出现了大旱,百姓闹了饥荒,可这位李实却睁眼说瞎话,对德宗皇帝说:“今年虽旱,谷田甚好。”于是,当年朝廷就没有给关中百姓减免租税,百姓只得拆房卖瓦,甚至卖掉了田中的青苗,来填补赋税。

当时有个伶人见证了这件事之后,发挥了自己讽刺的专长,作词道:

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

一顷麦苗五石米,三千堂屋二千钱。

当这首饱含苦难与同情的歌词传到李实耳朵中后,他没有羞愧,只有愤怒,上报德宗说这个伶人妄议朝政,将他杖杀了。

欲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是的,疯狂的李实在顺宗即位后,就变成了秋后的蚂蚱。据说,李实被贬的消息传来,“市里欢呼”,声传霄汉。

改革的车轮在碾压了李实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很快,更大的变动到来了。

二月二十四日,顺宗在大明宫丹凤门宣布大赦。此次大赦中,涉及很多实在的事: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欠官府的租税可以不用还了,“诸色逋欠,一切放免”。同时顺宗还要求各藩镇,不能在两税之外,进行横征暴敛。

而对于宦官来说,他们当中某些人的饭碗要端不住了,因为诏书中废除了“宫市”制度和“五坊小儿”制度。

所谓“宫市”,就是为宫里采买物品。而德宗时期担任“宫市使”的是宦官,他们在采买时,并不付钱,变成了明抢。后来干脆看到什么好东西,都以给皇帝采买为由,入了自己的腰包。

而“五坊小儿”呢,指的是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和狗坊。宦官们以为皇帝捕捉鸟兽为由,大肆扰民。目的自然也很明确,逼百姓们交钱免灾啊。

顺宗为太子时,便对这些扰民的制度十分不满,如今上台之后便立即废除,于是“人情大悦”。

与此同时,人事安排也在陆续进行。二月十一日,东宫集团重要成员吏部郎中韦执谊,被任命为宰相。二十二日,王叔文、王伾都被安排成为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一职,起于玄宗时期,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安史之乱后,军国大事频繁,翰林学士不仅要起草诏令,还经常和皇帝讨论国家大事,有“内相”之称。这样,韦执谊主外,王叔文主内,王伾负责往来传授,至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则负责在朝外“采听外事”。

人事架构看起来很美好,是吗?实际上,有两个明显的先天不足:第一个是革新派们虽然有实权,但却没有相匹配的官位;第二个是,顺宗的病情,造成了他和革新派隔离,只能通过王伾来传话。这些则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还有最重要的人事安排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那就是掌握财权。当时盐铁转运使是浙西观察使李錡,顺宗大笔一挥换掉。随后性格温顺的宰相杜佑,走马上任,而担任副使的则是王叔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谁真正说了算。就这样,最重要的盐铁财权从藩镇手里收归中央。

除了大政方针之外,顺宗也采取了一些争取人心的措施。比如他释放了三百名宫女和六百名教坊女官,据说放归当天,长安百姓见宫女们脱离苦海,欢呼不已。

雨打风吹 顺应民心的革新为什么失败?

顺宗的改革,革除弊病,顺应民心,但危机也渐渐浮现,一场反对革新的行动,如风似雨,扑面而来。

(01)革新派的失误:该争取的中间派被忽略了

所谓的中间派,指的是那些不反对革新,但同时也不属于革新圈子的官员。像老宰相贾耽、郑珣瑜,翰林学士卫次公等人,而他们最开始并没有站在革新的对立面。

郑珣瑜,史书记载其人公正惠民,德宗在世时,还曾多次弹劾京兆尹李实盘剥百姓;卫次公,前文说过,德宗驾崩之后,正是由于他的维护,顺宗才能继位。这些人对于顺宗上台以来贬李实、罢宫市的政策,自然也不会反对。

但王叔文们却没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首先,王叔文们的错误,在于没有尊重他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存在。有一次,郑珣瑜与韦执谊、杜佑等人在中书省吃饭。按唐代制度,宰相会食,不见百官。王叔文却对这个规定不以为意,非让值班吏员传话,叫走了韦执谊。

郑珣瑜、杜佑等宰相见状只能停止吃饭,等待韦执谊回来一起进食。隔了一会,值班吏却传话说,王叔文和韦执谊已经在偏殿吃起来了。这一下,郑珣瑜顿时感到了莫大羞辱,立即回家,上疏辞去相位,卧家七日不出。——老爷子气坏了。

再比如德宗末年的宰相高郢,为人比较正直,按说也不反对顺宗革新,但史书记载,他“为韦执谊等所惮”,于是也成了顺宗的反对派。

其次,王叔文们第二个错误,是用人上和官员升迁上出现了问题。史书说他们用人“为其所用,不拘程式”,使得一些投机者得以“速进”。而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政治小团体,更可怕的是,有一些人钻进了钱眼里,公然敛财,就连革新派的核心成员王伾,据说都有一个装着钱财的大柜子。凡此种种,引起了元老派们的警惕和反对。

当时有个官员叫做韩皋(gāo),公开叫嚣说“吾不事新贵”。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顺宗一朝出现了:很多官员并不反对革新政策,但却反对革新的这群人。

不得不说,对于先天生长不良的革新派,没有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实在是一大失策。

(02)藩镇搞事情

抑制藩镇,一直是革新派的理想,而想了自然就会去做。

西川节度使韦皋,曾派副使刘辟前往长安拜访王叔文,想管理更大的地盘,获取三川节度使之位。并且还威胁王叔文说:“你要是能帮我,我会有回报;如果你不帮我,我还有'回报’。”王叔文哪受过这样的威胁,要不是刘辟跑得快,加上韦执谊的反对,他早就被王叔文给砍了。

很快,韦皋的“回报”来了,他公然上表,以顺宗身体不好为由,要求他禅位。紧接着,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也跟着上表起哄,让顺宗退位。

韦皋、裴均、严绶,这三位在德宗时都是宠臣,又与宦官有着密切联系,他们先后上表反对顺宗,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与宦官的行动遥相呼应。

那么宦官集团都做了些什么呢?

(03)宦官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肃宗、代宗以来,宦官集团的权势越来越大。还记得德宗驾崩那天吗?当时就有宦官差点废掉了顺宗,另立他人。而顺宗即位以来,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制度,更是惹怒了宦官。

于是,宦官集团们决定,联合朝中的反对派大臣,一起策划一场反击——立顺宗儿子李纯为皇太子,令李纯尽早即位。

前文中,我们说过,由于顺宗身体有疾病,所以和革新派官员的联系并不那么紧密,而这一点,就被宦官们利用了。三月下旬的一天,大明宫中的气氛相当诡异。大宦官俱文珍以顺宗名义,暗中将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召进宫中,并且很轻松的将王叔文、韦执谊等人排除在外。

殿中议事,大宦官俱文珍又授意郑絪在纸上写下了“立嫡以长”四个字,让顺宗揽阅。而更加诡异的是,明白俱文珍等人居心的顺宗,看到这四个字之后,竟然“颔之”,点头了。郑絪志得意满,随后立刻草拟册立太子的诏书。这种诡异,或许也说明,此时的顺宗已经在宦官和朝臣的掌握之中了。

三月二十四日,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的诏书颁布天下。四月六日,皇太子的册封大典举行。据说当天很多官员目睹了李纯登上太子之位后,都激动的流下了泪水。——这些表现,很能说明革新派的反对力量有多大。

然而王叔文没有轻易屈服,他与度支郎韩泰商议,准备发起最后一击:夺取宦官手中的禁军兵权。

五月三日,顺宗下诏,任命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又任韩泰为他的行军司马。王叔文的计划是,范希朝夺取宦官所掌握的神策军,而韩泰则负责协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神策军自德宗兴元元年交给宦官,已达二十一年之久,可谓树大根深。在短暂的失声之后,大宦官们很快就看明白了王叔文的棋招,一边喊着“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一边号召军官们不要听范希朝调遣。

于是,当范希朝与韩泰到达军营后,遇到了一个尴尬局面:竟然没有将领前来报道。韩泰火速赶回长安报信,当王叔文得知情况之后,也只得仰天长叹:“奈何,奈何!”这一刻,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了。

随后的故事就乏善可陈了。王叔文被免去了翰林学士,不久母亲病重去世,他不得已离开政坛;王伾保留了一定的老炮精神,天天上疏,请朝廷召王叔文回来,但却最终石沉大海,重压之下,他终于中风了;而韦执谊呢?早就见风使舵,划清了与革新派的界限。

七月二十八日,在宦官、朝臣及藩镇的胁迫下,顺宗宣布皇太子李纯监国,五天以后,他下诏退位,太子李纯登基。而李纯,就是中唐最为著名的唐宪宗。

退位的第二天,顺宗在兴庆宫下诰,改年号为永贞,而他也成为唐代唯一一个退位之后才有自己年号的皇帝。此时,历史的大幕已经为他拉了下来。

当然,落下大幕的还有王叔文,宪宗即位后,王叔文被赐死。

阐史观说

说实在的,这场革新真的称不上有多新,只不过是对德宗一朝政坛弊端进行了修正。但即便如此,遇到的阻力也足够之多。

它的失败,有革新派自身营养不良的原因。这种营养不良,体现在了顺宗身上。他因为中风的原因,身体瘫痪、口不能言,以至于造成与革新派骨干隔离,给了大宦官俱文珍以机会。

同时,这种营养不良,也体现在了革新派骨干身上。他们忽略了对中间派的争取,将中间派推向了对立面。

当然,它的失败,也有着难以抵挡的外部困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虎视眈眈。衰落王朝的改革,该有多难!

而纵观历史,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革新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取决于,革新政策是不是有益于百姓,是不是获得百姓的支持。主要取决于各个政治集团力量的对比和权力的分配,取决于各集团对时机的把握。

即便得到了百姓拥护的永贞革新,也难逃此种命运!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顺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