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评诗·123期 谈到当代诗词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网络对中华诗词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当今的诗词创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网络为主的创作格局,这是社会的进步所决定的。因此,当网络时代到来之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诗词,很自然地搭上了网络快车,发展的速度亦如电速般的网络,不仅改变了诗词的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而且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给予更多的人展示自身才华的天地,使得诗词创作的队伍及作品数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以说在诗词发展史上谱写了绚丽的华章。 关于网络诗词的探讨,马大勇、张子璇、张一南、苏无名等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多有论述,对网络诗词的流向与形态及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整体格局、流派均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笔者自2010年步入中华诗词论坛交流诗词,从一般的版主到高级评论专员,通过大量的读帖、评帖、撰文写评,对当代网络诗人的创作现状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转向微信公众平台交流,在云帆公众平台做诗词编审,阅读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对网络诗词的创作现状又有了一定的思考。作为一名网络诗词的实践者、评论者与观察员,笔者对网络诗词的发展深有体悟,遂从论坛、微信这两大网络平台对当代诗词走向的影响做一论述: 壹 一、论坛对当代诗词发展的利与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论坛孕育而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如“红袖添香”女子文学论坛为超过340万注册用户提供涵盖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歌词、剧本、日记等体裁的高品质创作和阅读服务,在言情、职场小说等女性文学写作及出版领域独占高地,确实取代了传统的发表、阅读的模式。看似“步履缓慢”的传统诗词也融入了各种文学论坛当中,而以诗词为主打的论坛亦随之诞生,如中华诗词论坛、香港诗词论坛、联都等等。在众多的诗词论坛中,中华诗词论坛是最为突出的,该论坛建立于2003年3月26日,是中华诗词网的官方论坛。中华诗词论坛是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诗词创作交流为中心、以媒体传播为手段、以光大中华诗词文化为目的的纯文学网站。直至今日,注册会员已达251506人。论坛版块众多,主要有“创造辉煌”“核心交流区”“官方认证组织”“省市风采”“诗刊诗报”“诗社展台”等交流区域,各区域有专管人员负责,管理较为规范。从中华诗词论坛的诗词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诗词的发展态势。 (一)网络诗词在论坛的发展优势 1、诗友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诗词水平。 我们知道,诗词水平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学习之外,诗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更是不可缺少。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自己不易发现自己作品的问题,旁人则容易发现,除非自身的诗词功底已经很深。但不管诗词水平有多高,总有自己的短板,所以诗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诗词论坛容纳了众多的诗词爱好者,大家聚在一起,通过发帖、评帖,发现问题,共同献计献策。这样,一个人的作品,大家一起评点,就不仅仅是一个人创作了,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记得刚上论坛那会儿,“椰风海韵”第一任首版艾诗人就曾经给我的律诗提出过中肯的意见,我觉得他的意见可取,将那首律诗改了好多遍,在修改过程中,很自然地提高了自身水平。可以说,大部分的诗友在论坛里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诗词水平,这缘于论坛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论坛对当代网络诗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论坛的各个版块在帖子数量上相互竞争,无形中拉动了诗友们交流诗词的积极性。诗友们交流的频率与热度高了,大家扬长避短,自然地形成了良好的诗词创作氛围。这种交流突破了线下交流的地域局限性,拓宽了交流的层面,这对网络诗词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管理与评帖并重,人品与诗品兼收。 论坛的各个版块相对独立,如“自留地”一般。如何打理“自留地”?首版的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很重要。不同的首版,管理版块的方法不一样,版块的诗词水平也不一样。首先,首版应该唯贤善任,要挑选诗词水平高且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版主为诗友服务;其次,首版要以身作则,积极评帖;再次,首版要善于安排版块的各种事务;同时,首版还要具有一颗包容大度的心胸。这样的首版带领出来的版主团队一定会把版块打理得红红火火的,能够吸引诗友们前来交流诗词。不管是版主的评帖,还是诗友的回帖,很容易看出个人的水平与素养。善于接受批评意见者,人品诗品自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论坛是一个能够提高诗人素养的诗词平台。如果能够良性发展,整个诗词群体不仅能够提高诗词水平,同时也能改变诗人群体的精神面貌。 笔者曾在中华诗词论坛担任过三个版块的首版,运作最好的是“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版块,因为该版版主能够团结在首版周围,没有过多的私心,他们大都为了版块的繁荣而努力评帖,目的就是为了共同进步。虽然这些头衔均是虚职,但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有的人纯粹地追求这些“官衔”,有的版主确实为诗友尽心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人品与诗品兼收。因此,论坛诗词的发展,亦是诗人意识形态的不同呈现。 3、赏析当代诗词,注重理论研究。 要发展当代诗词,除了诗词创作要与时俱进之外,诗词理论与诗词鉴赏显得尤为重要。诗词鉴赏与诗词创作应该双轨同时进行,才能繁荣当代诗词。有的人总喜欢赏析古人作品,当然这不是不可以,我们亦可以从赏析古人作品中借鉴古人的写作手法,促进我们的诗词创作。但是,如果不赏析当代诗词,当代诗词谈何发展呢?记得笔者刚上论坛时,放眼一片,全是诗词,没有读到什么理论作品。当笔者发出第一篇赏析作品时,即引起了很多诗友的关注,不多久,“英子赏析”就成为了论坛的一道风景线。包德珍坛主还把笔者的赏析作品汇集成专帖发往“椰风海韵”版块,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许笔者的赏析对论坛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带动作用,随后,论坛作品的赏析越来越多,几乎与诗词创作同步,诗友们在提高诗词水平的同时,欣赏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之下,中华诗词论坛与《长白山诗词》编辑部于2014年联合举办了首届诗词曲赋联赏析大赛,笔者获得了赏析大赛一等奖。 评论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在赏析他人作品的同时,自身的诗词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当然,有的评论也会引起读者的异议,这不奇怪,有争议才会有进步,有时候在争论中会有新的发现。从这个角度看,论坛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术争鸣,这对推动网络诗词的发展是有益的。 4、浓厚的唱和氛围,激发创作灵感。 论坛是群体诗人的交流平台,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很容易激发创作灵感。记得在2012年初,笔者写了《春日重游莲花落》一诗,诗云:“恍然一梦又逢春,款款莲花别样新。摇曳生姿相顾盼,问君可是旧时人?”这是笔者在2012年春节期间喜见莲花开放的即兴之作。海南四季如春,花开常常不分时令,莲花在春天开放是很正常的事。虽然这首诗算不上什么佳作,但因为结句的情味与哲理引起了很多诗友的共鸣。发至论坛,即刻引起了一场“唱和风”。除了“椰风海韵”的版主外,很多诗友都从外版赶来“椰风海韵”版跟帖唱和,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写出了不少同韵的咏荷佳作,大约上百首,活跃了论坛交流,更重要的是笔者达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激发了诗友们的创作热情。接着,我选择性地以“倒韵”的形式回答了唱和诗友,又形成了一波创作风。最后,我将这个自发的活动写成一篇诗话,夹叙夹议,以评总结。像这样的唱和在论坛不足为奇,这种形式已经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为一体了,这是“线下”交流难以做到的,而网络成全了当代诗词的集体创作风潮,这应该是网络诗词的一种典型特征。 5、论坛是培养优秀诗人的摇篮。 我并不是论坛的元老,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当代很多优秀诗人曾经在中华诗词论坛交流过,很多老师曾经是论坛的版主。如刘庆霖、宋彩霞、黄小甜、姚泉名、张智深等等,均是从中华诗词论坛走出来的。他们的诗词成就不可能完全归功于论坛,但是论坛为当代诗词界输送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论坛是当代诗词的摇篮。 (二)论坛对发展网络诗词的阻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论坛亦是如此。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当代诗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争论超越了诗词的范畴 在论坛交流诗词,因不同诗观或不同理解出现争论是很正常的,有的争论会越辩理越明,这是好现象,但有的就未必如此了,这跟个人的学识与修养密切相关。有的诗友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不是诚恳地指出问题,而是带着挖苦嘲讽的口气,导致争论扩大化,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完全不是为学术而争鸣。这样的争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伤了双方的尊严。有的诗人为了争一口气,斯文扫地,谩骂之声简直不堪入耳,反映出中国式“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文人相轻”的思想,这是很可悲的。当然,若无网络交流,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但网络交流便利的同时亦将这种现象演化得更是“轰轰烈烈”,有的谩骂侮辱已经侵犯了人身的权利。还有的诗友换着“马甲”变着戏法辱骂,甚至触犯了法律。这种事情在各网络诗词平台时有发生,亦是阻碍网络诗词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2、单纯地追求帖子量,“灌水”式回帖难以避免 论坛里各个版块的竞争主要是以量化考核为准,也就是以版块的发帖、回帖总和进行排名。有的版块为了争得好名次,鼓励版主大量“灌水”,即采取“复制”式回帖或“问好”式回帖。诗友的作品内容不一样,而版主的评帖语言完全一样,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为了追求帖子量,有的版主从周一问好至周日,就如服务员一样“殷勤周到”,完全没有读帖子。这种“灌水式”回帖引起了广大诗友的反感,对诗友是不尊重的,更不用说提高诗词水平了。这样的怪现象是网络诗词发展中的一桩“笑话”。 3、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 如前所述,论坛里很多因争论而导致的“案例”往往不了了之,即便是论坛站长,也无法“断案”。另外,由于网络的便利,很多商家趁机而入,将广告发往诗词论坛,屡禁不止。之所以出现这些阻碍诗词发展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网站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虽然有网监,但不能起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因而,网络诗词的发展,还得靠诗友们的自觉与自我约束,诗词论坛的交流环境亟待净化。 4、缺乏正确的诗词导向 因为论坛没有设置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注册。这样的零度写作确实方便了很多人,也使很多诗词爱好者在这里得到自我提高,但很多疑点和难点,缺乏权威性的引导,诗友间的争论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没有结果。所以,有的诗友“夜郎自大”,自我满足;还有的诗友处于“半吊子”水平,却好为人师,误导他人。网络诗词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词的进步。 贰 二、微信公众平台 对当代诗词发展的利与弊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创造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由此可见,网络诗词的交流阵地转向微信是不可避免的,这对论坛交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大约在2014年初,中华诗词论坛的“登堂入室”版块逐渐“萧条”,原来是以梅关雪、盖涵生为首的版主将诗词交流平台从论坛转向了微信,创办了“诗评万象”公众号。同年的教师节前夕,原“登堂入室”版主秦关向我约稿,特意于教师节发布了我的诗词专辑。看着配上自己相片的诗词专辑,心里喜不自胜;再看着阅读量如“质优股”一般不断飙升,心里更是激动。一天下来,阅读量竟达到600多,这在论坛交流是不可能达到的阅读量,一种被人认可的喜悦自不待言。之后,我陆陆续续地在“诗评万象”“东坡赤壁”等微刊发表诗评和诗词作品,尤其是我的一篇“诗话文章”《典故:传统诗词创作艺术的精灵》于2017年2月初在“诗评万象”发表,达到了一天1500多的阅读量,在当时算是诗论阅读记录的一个高峰了。 2017年2月22日,笔者将《难寻最是此中味——浅谈林峰<临江仙·凤凰城>之“三味”》这篇评论文章发往云帆微刊,云帆微刊主编曹初阳立即给我设置了“英子评诗”专栏,并请我担任云帆微刊的编审。在众多的微刊中,我发现云帆具有精品意识与超前意识,符合我的诗词价值取向,于是与云帆结缘。在云帆做编审的时间里,对当代网络诗词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微信公众平台 对网络诗词的促进作用 1、大力推介网络诗人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给当代网络诗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不少诗词公众平台推出了众多的网络诗人,活跃了当代诗坛,亦给诗人带来诗词创作的自信心。一个个网络诗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当代诗坛上。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推介,有的诗人迅速成为“网红”。可以说,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当代网络诗人的队伍迅速扩充,当代诗词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许多诗词公众平台在推介当代诗人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如云帆公众平台以“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为办刊宗旨,当属“诗歌高地”,是当代诗人的“心灵家园”。云帆推崇“雅正守拙”之作品,拒绝“老干体”,坚持做到每天更新内容,不仅推出当代名家作品,而且善于挖掘当代新秀,全力打造活跃于当代诗坛的老中青年诗人的形象。可以说,云帆已经成为当代诗坛的一个缩影,无愧于“高端原创诗词平台”之称号。走进云帆,就是与广大诗友进行交谈;阅读云帆,能提升自身的诗词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帆等诗词公众平台对网络诗词的发展功不可没。 2、扩大交流范畴,加快传播速度 微信公众平台的交流途径更为灵活快捷,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诗词平台。许多主流媒体与诗词公众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同步推介当代诗家作品。如云帆微刊与凤凰新闻、搜狐、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畅读等22家主流媒体达成合作,同步推介云帆诗友,使得云帆诗友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扩大了交流范畴。其次,朋友圈的传播犹如“金字塔”效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诗词家的作品迅速传播,阅读人群暴涨。再次,因诗词而结缘的微信好友之间的交流益加频繁,相互提高诗词水平。另外,网媒亦为纸媒提供了优质稿源,方便了纸媒的选稿。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大大促进了网络诗词的发展,亦是“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3、内容丰富,设计美观,变“阅读”为“悦读”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较多,各公众号的内容可自由甄选。很多诗词公众号在栏目内容的设置上与版面的设计上花费心思,推出了一期期图文并茂的专辑,怡人眼目,给人享受。如云帆公众号就设置了“云帆诗会”“英子评诗”“云帆视点”“云帆诗鉴”“云帆品读”“云帆讲堂”“云帆名家”“云帆头条”“云帆诗家”“云帆词家”“诗词人物”“云帆诗友”“云帆清音”“吟家唱和”“云帆原创”“云帆群友谈创作”“首发频道”等20多个栏目,既有综合栏目,又有个人专栏;既有诗词作品,又有诗词鉴赏;既有诗词指导,又有创作心得......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满足了不同诗友群的阅读取向。许多诗友对我说:“关注云帆,受益匪浅。”在注重内容甄选的同时,精美的版面设计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指标。如云帆的版面设计追求大气唯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亦吸引了众多诗友投稿,并以能上云帆微刊为荣。“高大上”已经成为云帆的诗词品牌,使得云帆走在众多微刊的前列。当然,还有许多微刊的制作相当精美,变“阅读”为“悦读”,这是诗词论坛难以实现的。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对网络诗词起到了美化的作用。 4、形式多样,信息量大 微信公众平台多为自媒体,因而主观能动性很大,更能体现出个人编刊的水平与风格,在当代网络诗坛上可谓是“百花齐放”。志同道合者组成微刊编委,群力群策,编辑出不同风格的专辑,满足了不同诗友的需求。不同形式的微刊,内容的设置不尽相同,囊括了大量的诗词信息。另外,千聊、诗词微信群等授课、学习群的出现对诗词微刊也是一个补充,共同繁荣当代网络诗词。可以说,这些微刊实际上是一个个诗社,从这个意义上看,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了不同诗社的诞生,诗词群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是网络诗词的一个典型现象。 5、竞争激烈,共同进步 各个微刊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为了打出微刊的知名度,很多微刊借助“名人效应”,以名家作品吸引读者。这样,名家作品在网络诗词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也帮助了初学者,使之进步。另外,编辑微刊亦可提高自身水平,如云帆主编曹初阳于2015年开始写诗,2016年2月即创办云帆诗词平台,但其诗词水平提高很快,很大原因在于他在编辑过程中,善于学习名家手法,取法乎上,从而很快地形成了自我的诗词风格。许多诗友也“隐身”于某诗社学诗,形成了一股学习诗词的浓厚氛围。从中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平台使网络诗词再度升温。 6、纸媒与微刊接轨,扩大宣传渠道 因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快的“悦读效应”,纸媒是远远赶不上的。因此,很多诗词刊物都设有自己的公众号,不仅宣传了自己的刊物,而且扩大了读者群。如《中华诗词》《诗刊》等顶尖杂志,都以公众号发布最新消息。这样不仅使读者及时获取信息,同时也补充了纸媒的刊载容量,并达到了很好的交流目的。如2018年《诗刊·子曰》第一期发布时,笔者受《诗刊》编辑部之约撰文写了读后感《满园红紫斗芳菲》发在《诗刊·子曰》公众号上,从杂志内容到栏目设置,全面地进行评价,可以说是一篇导读,受到了诗友们的欢迎。这种交流将“线下”诗词移至“线上”,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诗词已然全面网络化了。 7、个人诗词专辑便于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从各个微刊推出的诗词专辑,可以看出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便于把握当代诗人的特点,对研究当代诗词是极有帮助的。笔者在云帆做编审以来,通过阅读大量当代诗词家的作品,既看到了当代名家的风采,又了解了各个云帆诗友的创作特点。如范诗银、刘庆霖、魏新河、武立胜的军旅诗词;段维先生的时政诗;宋彩霞关注民生的诗词;姚泉名的竹枝词;刘能英的北漂生活札记等等。同时,熊东遨、杨逸明、高昌、林峰、江岚等当代名家的作品,笔者均细细拜读学习,受益匪浅,并在“英子评诗”栏目中加以赏析,推荐给更多的诗友。“英子评诗”栏目一周一期,至今已经发了123期,从名家到一般云帆诗友的作品,都进行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将各位诗家的创作风格加以分析,做到诗词与鉴赏基本同步,对当代网络诗词的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8、可控“不良留言”,减少诗友间矛盾 前文所述,论坛对不良广告及谩骂等语言难以控制,屡禁不止,影响了网络诗词交流的环境,而微信公众平台基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微信公众号后台能够对留言进行筛选,控制“不良留言”,这样就避免了诗友间产生的矛盾,使诗词交流更为和谐。当然,这并不是一味叫好,微刊对真诚的探讨是欢迎的,这种探讨是一种学习与交流,可以促进网络诗词的发展。 (二)微信公众平台 对网络诗词发展的不利因素 1、“虚拟”阅读量,造成假象 统观各微刊发表的专辑,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诗不叫座,歪诗走天下。有的诗词水平高的专辑,其阅读量不尽人意;而有的诗词水平很次的专辑,其阅读量非常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有的名家不屑宣传,淡看虚名,不转发专辑,顺其自然;二是有的诗友人缘很好,朋友圈很强大,转发其专辑的朋友很多;三是有的诗友身居要职,其下属逢迎拍马,对其并不突出的作品大加赞赏;四是有的诗友深谙提升阅读量的门道,尤其是年轻人或学生群,将专辑发至群中,打开两秒钟的链接,并未阅读,只是让专辑阅读量在短时间内飙升;五是有的诗友以发小红包的方式“鼓励”群友打开链接,以提升阅读量......凡此种种,都是造成“虚拟”阅读量的一大怪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逐名之心态造成的,这些诗友靠手段提高阅读量来证明自己的诗词水平,其实亦说明了当代网络诗词在发展进程中的“乏力”——读者阅读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被动地给作者面子,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有的专辑阅读量高确实是专辑质量过硬,拥有很多读者,是真实的阅读量,亦是真实的水平体现。 2、不正当的人气拉票 随着网络诗词的繁荣,各种诗词大赛接踵而至,为当代诗人提供了另一个展示自身才华、证明自身能力的舞台。但很多单位举办诗词大赛的目的除了宣传之外,还规定参赛者注册其平台,在作品入围之际进行拉票活动,并为此设置“最佳人气奖”。这种“人情拉票”对网络诗词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拼的不是水平,而是人缘,这样容易造成良莠不分的局面。 3、“名家”辈出,滥竽充数 各微刊除了用名家诗词撑门面外,还挂靠名家,让名家担任“导师”“顾问”“名誉社长”等职,以此提升微刊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名家的一种尊重,但“名家”实在太多,不知是微信公众平台成就了众多的名家,还是名家成就了微信公众平台。纵观网络诗词界的名家,有的是实至名归,但有的则是滥竽充数,大大降低了“名家”的档次,“名家”的门槛越来越低。这种做法也许满足了一部分“名家”的虚荣心,但对真名家无疑是一种“侵犯”。有的微刊在尊重名家的同时,对一般诗友亦是尊重的,靠的是实实在在地为诗友服务,为传承诗词而努力打造精品平台,没有挂上名家的头衔,却赢得了名家和诗友的认可,如云帆诗友会、诗评万象等。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诗词在发展的进程中打造了一批“名家”,对名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大都是以诗友的眼光决定——说你是名家就是名家!这种现象当引起重视,容易在诗词界形成不求实际、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于当代诗词的发展是不利的。 4、盲目点赞,以次充好。 微刊发布的专辑还出现一种“蒙人”的现象:诗词水平不高的专辑,点赞率特别高。若不明就里,还以为此人诗词水平了得。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专辑确实值得点赞,但纯属“人情赞”则大可不必。因此,在网络诗词界里徜徉,犹如“雾里看花”。作为一名网络诗人,还需要具备一双慧眼,方能识珠,而“慧眼”是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学习方能获得的。这是由于网络诗词的自发性与自由度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当代诗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时代的高智能手段。网络在“催生”当代诗词的同时,亦在某些方面“摧残”了当代诗词。我们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善于吸纳有益的诗词营养,才能在网络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不迷失方向,并走出属于自己的诗词之路。 ——寰球华人中国梦·第二届深圳杯诗词大赛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知名诗人、诗评家。曾担任全国诗赛评委并点评获奖作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中华诗词》《诗刊·子曰》特约评论员、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中华诗词论坛·江淮风雅”首席顾问、云帆新媒体平台诗词编审。 【英子评诗】第123期 “线上”交流对当代诗词走向的影响 ——网络诗词发展之我见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