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 芥子 芥菜为药食兼用植物。其鲜嫩的茎叶除供食用外,也可作药用;而芥子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用芥子研成末即“芥末”,又是北方人所喜食的调味佳品。宋代《本草图经》载:“芥,今处处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极辛辣,此所谓青芥也。芥之种亦多:有紫芥,茎叶纯紫,多作齏者,食之最美。有白芥,此人药者最佳,旧云从西域来,又云生河东,今处处有。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非药品所须。”明代吴宽一首五言诗赞紫芥:“惟芥本菜类,秋深摄而藏。此种乃野生,已向春初长。紫花布满地,叶嫩亦堪尝。气味既不辛,却与芥同行。北人无不食,木卉与草芒。人盘以油和,齿颊流肥香。” 芥菜为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植物。入药性味辛,温,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功能宣肺化痰,温中利气。可用于治疗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隔满闷等病症;外用可治疮疡肿烂。民间素有这样的习惯:取芥菜杆,以火烧存性,研末,敷治牙龈肿烂而出臭水者,具有明显疗效。另据文献记载,取芥菜叶,煎汤洗敷,对疮疡瘙痒和痔疮肿痛等也有治疗作用。因本品性温热,故平素热盛之患者应忌食或少食。 芥子为芥菜成熟的种子,外形极小,呈类圆球形,直径约1~1.6毫米,外皮呈深黄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明显的微细网纹。粉碎浸润后发出特殊的辛烈气味。药材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入药性味辛,热,入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的功效。李时珍认为:“芥子,其味辛,其气散,故能利九窍,通经络,治口噤、耳聋、鼻衄之证,消瘀血、肿痛、痛痹之邪,其性热而温中,故又能利气豁痰,治嗽止吐,主心腹诸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痹痛、喉痹、阴疽、跌打损伤等病症。民间偏方,以水调芥子末填肚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治疗感冒无汗者,有明显效果;取芥子90克,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每日换药3次,治疗咽喉闭塞不通,有效。现代研究证明,芥子中含有的芥子酶水解后生成的挥发油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