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杯”入选作品|人祖山,中华民族的摇篮(组章)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作家简介

池新可,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于《星星》《绿风》《诗歌月刊》《中国诗人》《长江文艺》《四川文学》《天津文学》等150多家刊物,入选香港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及《中国年度散文诗》等50多种选本。

 人祖山,中华民族的摇篮(一)

以虔诚的目光,膜拜的姿势仰望,人祖山在上,在上。

透过云蒸雾蔚,仙气氤氲的山颠,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传说逶迤而来。

宇宙洪荒,一场洪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淹没大地和丘陵,却淹没不了人祖山。

美丽巍峨的人祖山,是上天安排的诺亚方舟。伏羲、女娲登上人祖山,逃过了洪水,避过了天灾。

人祖山,是伏羲、女娲的伊甸园。他们在山上,穿针引线,隔沟磨扇,合烟成婚,结为伉俪,传宗接代,繁衍人口。

从此,华夏大地就有了人,有了根,有了姓氏,有了伦理,有了世世代代,有了生生不息。

人祖山,是一个温暖而柔软的摇篮,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人祖山,是一座人类文明的圣山,开启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

人祖山,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一座山,它像一枚不朽的图腾,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的美丽与芬芳,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风山,听风(二)

葱茏而粗砺的大风,吹着人祖山,吹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

吹着千年尘梦,今生前世。

侧耳聆听,那美丽而遥远的传说,那神圣而光芒的韵律,随风入耳。

如轮的风洞,洞开一切的秘密。鼓荡的大风里,典藏古老的姓氏,古老的爱情,远古的火光,远古的星象。

伏羲、女娲居住的洞穴,也是洞房,是时光隧道的出口或入口。那个黑暗而光芒的豁口,发出时光撕裂的脆响。

神秘的力量,让我们溯流而上,抓住一条藤蔓,就像抓住了传说中的那条苍龙,蜿蜒潜伏的苍龙,那一声沉钝的龙啸。

我还依稀听见,刀耕火种的凿地声,野兽出没的窸窣声,鱼儿飞过树梢的穿越声,岩石与岩石的碰撞声。

万声汇聚的天籁里,露珠在滚动,花儿在绽放,峡谷在低吟,黄河在咆哮,天空在颤栗。

远道而来的步履,一声深一声浅,用笔墨给荒莽的大山命名。

我在寻找那些象形文字,刻在岩石上,如一粒粒燎原的星火,蔓延成灿烂的文明。

漫漫的时光中,风吹过的声音,都是一种绝响,一种呼唤,一种记忆。

我无声,无言。只有静静地聆听,静静地遐想;

只有一种情怀,敬仰和悲悯,在内心深处回荡。

伏羲岩,一个人的脸谱(三)

打开一座山岩,让我看见一个人的脸谱,记载在一册古老的史书,描摹在线装的时光里。

透过呼啸的山风,隐约的火光,我的阅读,从山岩的南面开始,从一朵花,一片云朵,一盏鸟鸣开始。

从岩层象形文字里,走出来的东方巨人,足踏澎湃的云霞,卷动一轮红日。

那个擎着火的先人,当火光照亮一座山一条河时,便开始了刀耕火种,薪火相传,用火煅烧食物和思想。

那个远古的哲人,赤足登上山巅,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阴阳,识五行,画八卦,创文字,演绎天地之道。结绳为网,鼓瑟而歌。

一种新生活开始了,人类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千万年的时光,只为一扇大门訇然洞开。那些传说,那些隐喻,那些颂词,那些爱恋,化作了一座山岩。

所有的奥秘,都镌刻在一幅象形、深邃、斑驳的岩画里。

我久久伫立,以十二分的虔诚与敬仰,用心灵的目光解读。

刹那间,那张沧桑峻峭的脸庞,张开了自信和微笑,祥云萦绕,熊熊的火光里,锦瑟和鸣,凤凰起舞。

女娲花,一个女人的传奇(四)

千万年后,一朵花开在人祖山,开在伏羲、女娲曾经欢爱的洞房里,开在抟黄土甩泥绳的造化坪。

它有着神奇的美丽,醉人的芬芳。它饱满的花蕊,宛如含苞欲放的乳房,它簇拥的花团,好像高高盘起的云髻。

它有一个诗意的命名:女娲花,昭示着神灵和信仰。

氤氲沁人的馨香,我仿佛看见,这个神一般的女人。她美丽、端庄、慈祥,她温柔、善良、聪颖。

她造人,联姻,制乐,酿酒。

她慷慨无私,把一切都献给了大地,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

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把心贴近一朵盛开的女娲花,抚摸千万年前,那张慈爱的脸庞,聆听那些温暖的叮咛。光芒闪烁的眸子,在黑夜里燃起火光,洞穿一切的苍茫。

女娲花啊女娲花,你在人祖山上兀自开放,朵朵飘零的花瓣,都是一个女人一生的传奇。

一年复一年,都在绽放不朽的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