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杯”入选作品|在江阴寻山问水|向迅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作家简介


向迅,男,1984年生于湖北建始,现居江南。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民族文学》《长城》《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一百余万字文学作品。已出版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中国作协201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斯卡布罗集市》《寄居者笔记》等四部。获林语堂散文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等奖项。

在江阴寻山问水

我是循着徐霞客的脚步而来。据说,他最后一次出游,便是由赣入湘,三进衡州府,遍游衡州山水及古迹名胜,写下了一万五千余字的衡州日记。而我恰恰是由湘入赣,再辗转来到无锡。于细雨中游过太湖之后,便在友人的目送之下,来到了枕山负水的江阴。一路想着,徐霞客的故乡,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情?

掌灯时分的江阴,仍然细雨霏霏,眼里尽是江南。湿漉漉的山水,湿漉漉的街市,湿漉漉的行人,湿漉漉的眼睛。雾霭中的高楼大厦,如同海市蜃楼。尽管车流如电的繁华城区,与任何一座城市并无多少差异,但依然感觉到这是一座江南的城市。这就像一个浸淫过唐诗宋词的人,他写的现代诗再先锋,却仍流露着古典韵味。骨子里的东西,哪里是一件两件衣裳就包裹得住的呢。

一夜饱睡,雨过天晴。沐浴后的江阴,眉清目爽。坐在客房里,那江上的鸣笛声,也隐隐可闻。我出生于三峡地区,这一回倒要看看我们这两个都远离了故乡的人,在此相会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却是先去了适园和兴国寺塔,都怪热心的店家对我说,江阴的园林虽不及姑苏之多,却也值得一看;又道,那兴国寺塔是我们江阴古城的标志,一千多年的历史啦。

古朴雅致的适园占地不多,仅6亩有余,然而作为一个私家园林,也称得上是一方辽阔天地了。我并非建筑专家,对建筑本身兴味不浓,在乎的是那一点“山水之趣”。这园子的得名便颇得我意,有资料称:“江阴陈氏系江阴望族,陈氏金本为山水画师,巧于园林构思,谓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故名适园。”你仅看那些名字:超然台、在之轩、香廊、曲桥、秋声舫、响秋轩、易画轩、适安斋……就可见出主人的情调了。当你站在爽亭,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时,该乐不思蜀了。

我想,要是树枝上有一弯秋月悬挂,这适园不知是怎样地让人喜欢了。它在闹市里自成一体,守住了一方宁静,留下了一点雅气,自当是文友雅集的好去处。

店家推荐的兴国寺塔离适园不远,在街巷里远远地就能望见它的飞檐。一早就听说,古塔在江南一带较为常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塔都是屡毁屡建,见证了世事的变迁。这座始建于北宋兴国年间的古塔,就像一位遗世独立的古人,在清风明月下吟哦着一阕阕宋词。

一座古塔,堪称一卷史书。用心抚摸那古朴端庄的塔身,似乎触摸得到一个远逝时代的体温,甚至触摸得到它的心跳。檐角的铃声,是历史的余响和绝唱。塔顶钴蓝的天空,是永不垮塌的信仰,是一方人文精神的背景。

毫无疑问,兴国寺塔已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坐标抑或历史坐标,而是成为了江阴市一个显著的文化坐标。

在这一坐标的指引下,我来到了古名“东舜城”的长泾古镇,在那条临河而建的老街上,目睹了江南水乡的世俗生活,那种散淡恬静的日子,值得我们一生珍藏;我来到了崇文重教的周庄镇,在这个素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美誉的镇子上,我听到了关于孔子徒弟言偃的掌故;我来到了祝塘镇,始知施耐庵曾经隐居于该镇的大宅村,在徐家边教私塾边著书立说……

我还在江阴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青阳南楼、石庄高城墩、顾山西坡等文化遗址。他们自豪地对我讲,早在五千多年前,他们的先人就已在此聚成村落,繁衍生息,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在那一方方原野里,在那一抔抔泥土中,我确乎闻到了经久不散的文化气息。

我去过广袤的中原,也去过齐鲁大地,甚至一度认为,像洛阳、商丘、曲阜这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富可敌国的。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你随便挖一锄头,就可能挖到一个朝代,挖到一个文化层。我以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厚重的土地了,没想到富庶的江南,除了生长水稻,也生长文明。

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水灵灵的江阴也是厚重的。

我当然不会忘记要去一趟霞客镇。这个身怀山水的前辈,站在他的故乡眺望远方的山河。他在青年时期读遍了万卷楼里的藏书,从二十二岁开始外出远游,历经34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忠实的践行者,或者说,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准确的诠释。

徐霞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者。他用一双脚丈量山河的辽阔,用一支笔记录山河的丰赡。他其实也是在用脚步丈量内心的辽阔,用笔记录人生的丰赡。那部辗转大江南北、历时三百余载、数易书主的《徐霞客游记》的命运,正是作者本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我的心里一早装了一个长长的疑问句:在这性情温和的江南,为何会出现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的“江阴一时三忠”,为何会出现勇斗宦官魏忠贤而慷慨赴狱被列为“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为何会出现全城百姓独守孤城的壮怀激烈的“江阴八十一日”,为何会出现身怀天下山水的徐霞客?

直到我登上君山,方才找到了一点答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江阴县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

而我以为,这种宏阔的视野和不凡的气度,并非君山独有,而是在江阴这块土地上都可以感受得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