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写作而精彩 ——读朱超群散文集《人文情缘》 沈裕慎 散文必须是真实的,我想这个里面的含义,不完全是心里有什么,就写什么,生活是什么,就表现什么。作者需要对生活思考之后,进行再创作,或借物写人,或借物思考,才能达到散文创作的一个境界。《人文情缘》是作家朱超群先生的一部力作。全书共24万字,从3个不同方面,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作品内容深广,气势磅礴,哲思丰盈。 许多年来,我们读到的散文,大多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传统,太多的高山名川的雄伟绚丽,太多时代风云的波澜壮阔,太多伟人、哲人的格言警句。相比朱超群的散文,他大多着笔于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大事小事,娓娓道来,在细细的叙述中,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如《书画文笔妙生花》中的范长江,《“然”研人生》中的朱龙铭,《我和上海几位知名作家聚会》中的忻才良、田永昌、谢其规、劳有林、周忠鳞等人,而《新人辈出的“百友文坛”》等文中,他谈到了认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杨绣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钢铁诗人刘希涛,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宗仁、丁一、张斤夫、严志明等人的情况,读来倍感熟悉、亲切。一般地说,平常的生活和平常人的内心,或许没有太多的东西,是否可以引发人们足够的书写和阅读的兴趣?但是,朱超群别出心裁地写了,确能让读者觉得新鲜,觉得不那么平常。我们常常说美在于发现,而我们也常常就容易忽略了平常生活中的朴素美,朱超群的散文让我觉悟到文学的功能:文学有感染力,文学是传播真善美的载体。 现在做什么事都很难,都不容易,尤其是写书的人。一批批地起来,一批批地倒下。毕竟是不赚钱的买卖,在经济大潮下,人人都在生活的重压下追逐金钱,看书的人越来越少,那些写书的还有多少人能对文学保持热情呢?坚持下来的,也许只是少数。这些少数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朋友,朱超群就是。我是很佩服他的,因为他与我一样,都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同的是,他平时上班稍有空,闲下来可以写点东西。而相对于他,我要一边工作,一边抽点时间来写作,就更不容易了。但我觉得他现在更不容易,生活安逸,工作轻松,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退休后还能有大把工资可拿,这样的环境容易滋生出惰性来。但他没有享受这种安逸,而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若不是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爱好,会去做这种既辛苦又赚不到钱的差事?朱超群写了不少文章,也出过几部书,还主编了好几部书,有骄人的业迹。同时,他还很热情地为人出书作序,如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作家张雅琴写的文集《文韵微澜》,为来自江苏欧阳欣悦的作品《渐去渐远的记忆》,为陕西师级军休干部郭国岭的长篇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为来自湖北黄冈的肖意哲的杂文集《学堂湾笔记》和我写的散文集《风荷忆情》等书的序言,写得深,写得细,写得深动,写得感人,前提是他吃透每本书的内涵,反复思考,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深切地思考人生,真诚地吐露心声。朱超群的《人文情缘》就是这样的作品。 与朱超群相识,是偶然也是必然。不仅是因为我们同是钟爱文学的人,更是因了一种缘分。有次,我到老家吃喜酒,遇到了我的堂侄建国,他告诉我有位朋友喜欢文学,出过几本书,能否见见面,交流一下,我说行呀。不久之后,又逢我的兄弟雪华的小女结婚,我自然要前去道贺。出发之前,我随手抽了两本书,请建国转交给他的朋友朱超群。过了一个多月,建国来电要我去安亭镇与朱超群见面,语话投机,一见如故。尽管我是无神伦者,也无法不相信缘分之说。后来,我出的风荷系列散文集,均由他帮我修改、排版后送出版社,我是很感激他的。 朱超群的散文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写得很亲切,写得很有艺术含量,且能善于用生活的感悟启迪人,用优美的意境感染人,从而让人在发现美、感受美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从他对著名诗人杨绣丽的书评,对姚海洪的长篇小说评述,对吴开楠、吴振兴周劲草及黄华旗等人的作品的读后感,都是在亲切的叙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重又一重的惊喜。心似微尘藏大千,再小的生命,有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任我等尽情享用,再小的文字,是由我倾心记录且属于我的。有真诚的书写和饱满的追求,再小,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朱超群的一卷“人文情缘”在握,心里应是装满了喜悦,我真为他高兴。 当然,写作要有形而下的描写,要有形而上的书写能力,因为不仅仅是生活的呈现。朱超群的文字,总体给我的感觉是细腻,跳跃也很敏锐。问题是,我觉得有些文章的篇幅似乎长了一点,我也有这个毛病,文章越写越长。在选材的剪裁上,稍微欠缺了一些,艺术上要起立来的,要有震憾力和感动人的东西。剪裁不够,立面不足,深挖欠缺,他已注意并在改正之中。当然,朱超群已写得很好了,没有很多散文那种俗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综观朱超群的散文,充满着摇曳多姿的情趣。情趣,是心灵美和生活爱的综合显现。他酿造情趣的特点,是打通生活与艺术相互转换的机制,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样,使生活和艺术的美,得以充分释放,从而怡悦人心。更令我赞赏的,是他的许多散文,还能把情趣和理性融合起来,特别是打通感性和理性互相转化的机制,使感性理性化,使理性感性化。朱超群的这些散文,既有枝叶繁茂,又有根须的潜荣,既有感情的烂漫,又有生活的真知,既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又能启人心智,提升精神境界。这才是显形神兼备的艺术,文质俱佳的作品。 合书凝思,才子之于朱超群,真是恰如其分。我知道,除了写作之外,他兴趣广泛,志趣多元,尤其擅长书画艺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决定是勤奋之人。而一位内外兼修的人,认定是精心、细心、有心之人。包括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这些都是成才之路必要元素。 岁月悠悠,欢愁无涯。绚丽至极,归于平静。只有经过人生的哀愁喜乐,心灵涤荡后,才会有这种淡散的心境,在散淡安静中生活和写作,是朱超群所需要的。他用文字创造着美,愿他与美同行,美之道德,美之才华,梦想天成! 2017年7月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总编:沈裕慎 编辑:戴三星 李 平 联 系 人:李松云 胡艳玲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连接文艺家网络的桥梁 传播文艺家心灵的青鸟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