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借一亭赊月色 欲随万佛沐清风| 董青兰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且借一亭赊月色 欲随万佛沐清风

 

         有一年的冬天,和同事们去通道看万佛山。不料第二天下了很大的雨,气温极低,寒冷像很多尖锐的牙齿,不停地啃着皮肤,生痛。雨脚细密,打湿了我们的鞋面,脚早已麻木。有两个同事几乎就要放弃了。在我和久姑娘的坚持下,才终于得以成行。

        当我们下车的时候,雨还在哗啦哗啦地下。万佛山,我念着入口处的三个字,我终于来了。进得门来,是一溜长廊,长廊上迎面一副对联:鱼跃莲池,欣伴侗歌迎远客;鸟啼柳浪,合弹琴曲动长廊。遂觉得诗意如雨水溅起。

         我们穿过长廊,进入山中。一入山中,雨竟然小了,只听得四周发出春蚕吮叶般静谧的声音。幽静的山谷,安静的潭水,细语的溪流,曲径通幽的山路,一下子就把我们俘虏了,我们心生欢喜。

         山色空濛。

        灰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褐色的树参杂在一起,使得山谷斑斓多彩。山间浮着一些白雾,像从地底、从树根、从枝、从叶里生出来的一样,这使得山有了一些朦胧的美。鸟儿的声音就从那云雾里传出来,格外婉转,像侗妹的情歌一样好听。

        我曾听过侗族大歌,那干净清澈的歌声不受红尘半点污染,犹如这山间的空气一样清冽通透;质朴的歌词就如这山这树这水一样自然成文;那深挚的情感更似这拔地而起的磐石一般不可动摇。那深情的山歌,是情,是意,是智慧,是灵魂,是诗意的生活,是浪漫的情怀。

       山间小道上,飘落地面的浅黄、棕红、黄中带绿的落叶,似乎是冬天写下的一阕寂寥的词。晶莹剔透的水珠则垂在叶尖、藤上、枝上,像一颗颗闪亮的文字,又像灵感的光芒,剔透,纯净!

        那从草丛、从林间长出的红褐色的巨石,更是让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就是传说中的丹霞地貌吗?久姑娘抬头仰望着巨石异常兴奋,不虚此行,值!

        万佛山对我是新鲜又神秘的。两旁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往上仰望是山,前后左右是山,你一转身鼻子似乎就会碰到山。路在山间延伸,溪流在山间蜿蜒。在这里,山就是林,林就是山,好像世间只剩下山。每一座山有每一座山的姿态,每一座山有每一座山的表情,但却都有着佛一样的庄严,让人心生敬畏。我似乎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叫万佛山。

       偌大的山中只有我们四人,显得空荡荡的。悠闲的云雾像窜门的人,在一座座山尖缭绕嬉戏;幽幽的深谷显出骇人的清静和阴冷。隐隐约约,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像一条水蛇潜藏在心深处。因为在这些如林的巨石面前,我们渺小如蚁。

       但此时,雨却体贴地停了,天空有了一丝霁色。我的心情忽又明朗起来。

        悬崖上的栈道像一条盘在山中的巨龙,带领我们一直向山顶爬去。走在上面,我心里却想,这栈道要是垮了可怎么办?身下可是万丈深渊啊。我双脚有时难免发软。

          山肩,有一指示牌,上书“万佛寺寺门遗址”。我这才注意到,几块长满了青苔的厚大的方砖静默地和山体结合在一起。光看这厚重的方砖,便可见当年建寺的艰难。悬崖绝壁,路遥山陡,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都备感艰难。奇怪了,当年是谁选择在这里建寺的呢?

         有人说,西藏的寺庙之所以与山合为一体,是因为他们相信:神灵在离天更近的高处。那么这座古老的万佛寺建在这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站在这高耸的山崖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快慰。

         我一鼓作气登上山顶。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快看,是谁随手一撒,撒落这许多的山在这里?是谁随手一捏,捏成这千姿百态的峰?像城堡、像宝塔、像针、像柱、像峰林;是谁挥笔一画,赋予它们如此繁多的色彩?墨绿的山顶、红色的山身、五色的树林;又是谁打开云库,拨来这如浪的缥缈的云海,如梦的迷蒙的青雾?像山间的精灵,像织女的素锦。

        那一座座周身被风被雨被云被雾磨得浑圆的山峰,分明是侗家女子的玉簪螺髻;那色彩斑斓的层林,分明是恬静、柔和又多彩的侗锦;那山头的草树恰似侗家阿妹头上繁多的发饰。

       山是红色的。山间的红树在这深冬像一树树烈焰,照亮了灰色的天空,点亮了被雨雾蒙住的眼睛,温暖了我冰冷的身体。即使在这阴雨的寒冬,使得山热闹而不凄凉。

山是红色的。它们如悬在烟雨里的一盏盏红灯笼,发出朦朦胧胧的红光。

       山是红色的。它的名字赋予它美丽的色彩。“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便使得山添了一份诗意、浪漫和神秘。

       此刻,那莽莽苍苍的万佛山向四周铺展开去,像雨中一朵巨大的红莲,花瓣参差错落,而我就在莲的中央。静立烟雨中,淡淡的、青色的雾温柔的笼罩着我,万佛山如同佛一般慈祥地注视着我。山巅风急,如漩涡,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悠远的宁静,引发出悠远的思绪。

       自古以来,高山的苍凉、壮阔和空旷,寄托着人们太多的情感:年逾花甲的李白爬上敬亭山,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老友零落殆尽的无限伤感、无尽的孤独袭上心头。辛弃疾登健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极目遥望的山岭,引起的是他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

       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经历了沧海桑田巨变的万佛山,在饱尝了风霜雨雪的洗礼后,却变得淡定而从容;历经千年万年的打磨,它反而让自己的形象日臻完善:十莲卧佛、 合掌峰欢喜佛、 千岁峰、撑架岩、仙人居、金龟觅食、天生鹊桥、平坡岩门、三十六弯迷宫……在不断的磨砺中,它创造了人间奇景,却不悲不喜。我想起沐风亭里的那副对联:且借一亭赊月色;欲随万佛沐清风。

        忽然,天色暗下来,像一张阴沉的脸,让人惴惴不安。山间云雾翻腾,万山被浓郁的青色的烟雾紧紧裹住。此刻,山峰们犹如暗夜海上突然出现的神秘帆船,充满着无限的悬念和惊险。烟雾中那影影重重山的轮廓,又让我想起妖魔鬼怪来时的情景,隐藏在心底的那条蛇警觉地抬起了头。

       此刻,烟雨翻腾,如大海卷起浑浊的浪潮,汹涌澎湃。朦胧中,我竟觉得那云雾缭绕的峰峦在不停地移动,像有人以山为棋,博弈厮杀,难分胜负;又像士兵深陷迷阵,刀枪鸣叫,那锵锵的声音正从四面八方灌进我的耳朵来。千山磅礴,来势如压,我惊慌不安。

       我被裹在这灰白色的云海中,竟有身无立足之地的恐慌。山像浮在雾中,如波涛里的一叶孤舟,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倾覆的可能。我向四周看看,想抓住一些什么,却发现山巅只有一个亭子,我很担心它被风掀走;只有几棵精瘦的树,它们在风中不能自已地剧烈摇摆。想要寻找下山的路,却又怕深陷迷雾而失踪。

       风扯着我的头发,打在脸上生痛。我懊恼自己怎么会选这样的时间来这里。看看同事们,其他两个已不见踪影,只有久姑娘兴奋地望着此情此景,张开双手,充满激情地大声吟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不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情景么,我今天是大开眼界了,哈哈哈。

        天下美景,瞬息万变,一日之内,四季转换,晴天雨天,皆有不同,这是造化无尽之宝藏,可遇而不可求。怕只有有缘之人才能见到那难得一见的奇异景象。在这样的天气来游山的人少之又少;能见到这烟雨重锁万山之景的怕是少之又少。而今天,我们四人得以独享,顿觉万佛山有情有义。

        心中的恐惧随之减轻,站在山顶,手作喇叭状,大声呼喊,喂——,万——佛——山,我——来——啦——。

        高处不胜寒。

        在迷蒙的烟雾中,我找到了下山的路。阶梯两旁是黑褐色的护栏,阶梯的尽头隐在灰蒙蒙的云雾中,就像那是一条通往圣地的路。云雾越来越浓,我们只能看见前面四五级台阶。我像走在云里,走在天空,云端漫步。我又像呆在一个仙境里,里面住着神仙,而我是其中的一个。

       云雾正朝前方飞去,像有什么在召唤它们一样。也许是管理云库的神仙召唤它们回家了吧。就在此刻,一只巨大的乌龟在灰色的云雾中出现,它伸长着脖子缓缓地往前爬去。乌龟在动?揉揉眼睛,没有动啊,只有细碎的、如绒毛的烟雨在飞呢;再揉揉眼睛,分明就是乌龟在动啊,要不它怎么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呢?它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我恍若进了一个幻境。直到看到一块牌子我才清醒过来:对面的山峰为南海神龟,海拔560米,因形似海龟而得名。山体四面为丹霞赤壁,顶部平缓,呈现堡状、寨状,地质上称之为典型丹霞石堡、石寨。

       烟雾渐渐变得稀薄,万山重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只是我发现,山,自始至终从未动过。静默的群山像天地人三界的菩萨众生席地而坐打禅念经,神圣庄严。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

      和万佛山相比,我还是缺乏一份面对风云变幻的淡定与从容。惭愧!

        下山路上,我们有时高于邻近的山,有时和山齐肩,山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山之多,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也不为过。我就觉得它们是像笋一样成长的,只不过这笋异常大,长了千年万年,化为石了。风在它的身上捶打,雨在它的身上冲刷,烟雾侵蚀它的身体,树木争夺方寸之地,但它们静默不语。任由它们在身上刻下横的、竖的、斜的累累伤痕。但那不是伤痕,是万佛山对万物的包容与慈悲。

        山是仁厚的。俗话说:欺山莫欺水。

        山是仁厚的。孔子如是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心境平和、长寿不正是山的写照么。千年万年,多少英雄人物淘尽,多少朝代繁华落尽,只有山忠贞不渝地矗立于大地之上,长成一种永恒的姿态。自古至今引得多少人慨叹物是人非,引得多少诗人发出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恒的悲叹。唯大山岿然矗立、崇高、安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仁者之怀也!

       《说文》:“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见不审”意思可能是“表现出不细审不追究”,即“一切都无所谓”。说的是佛,也是山。

       于是想起景区门口两边黒木板上嵌着的烫金对联:乘山海云烟,览丹崖赤壁,跨天马神龟,谒万寿仙翁,品古今文章,万物圆融存佛照;入南楚极地,登古越春台,经琼楼玉宇,步秦晋桃源,寻蓬莱方丈,数从来世界,一方福祉问侗乡。

       遂觉得,万佛山,万山为佛也。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总编:沈裕慎    

 编辑:李   平   戴三星  

  联 系 人:李松云      韩  奇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连接文艺家网络的桥梁

 传播文艺家心灵的青鸟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