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村传奇|岳 强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作者简介

岳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读者》、《啄木鸟》、《北京文学》、《作家文摘》等报刊,部分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疼痛——北京青年报〈专栏作家〉精萃》、《知味——北京晚报年度文章精选》等选本。曾在《北京青年报》、《华夏时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出版有散文集《坐看云起》、《尘世心香》。长期在国有商业银行工作,曾任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人大常委。


古村传奇
❤  作者:岳强


游京郊古村落,爨底下是个不能不去的地方。这座位于京西斋堂镇深山峡谷中的小山村,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关隘下方而得名。这里有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好、风貌最古朴的明清建筑群,依山而建的四合院群落在北京地区独一无二。又因其远离现代工业污染、自然植被茂密而成为群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当我们走下车子,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的山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图。

我们在街边一个硕大的“爨”字旁合影。“爨”字写在一截陈旧的影壁上,边角有浅淡的装饰性图案,看上去朴素而随意,但我想,它或许是爨底下村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影壁的旁边是一株古槐,用铁栅栏围着,黢黑的枝丫伸向古宅8号院的屋顶。悬挂在枝丫上的红灯笼鲜艳夺目,点亮那一片灰暗沉寂的空间。灯笼下面低矮的圆桌上,放着酱油瓶、醋瓶以及盛放其他调料的器皿,而拐角处的墙根儿下,五口铁锅一字排开,下面烧着劈柴,锅里炖着鸡、鱼、猪肉等,一位体态丰腴的少妇忙前忙后地照看着那些锅灶。同伴夸张地吸一下鼻子,声情并茂地说,闻见鱼肉香,神仙也跳墙。铁锅里的美味的确充满诱惑,尤其是第一口铁锅里炖着的水库鱼以及锅沿儿上的贴饼子。
爨底下村坐落在峡谷北侧的缓坡上,由一座座端庄典雅的四合院、三合院组成。以村北馒头山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呈扇面状向下延伸。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子分为高低两部分,路面上铺着青、灰、紫色的石块。据说,雨后的村路有如一幅彩色的图画。山区的地理环境,难以修建规模较大的四合院,智慧的爨底下人便因地制宜,建起一座座相互关联的小四合院。院与院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夹道相通,在若干座四合院外面建有围墙,对外封闭。地势最高且居中轴线的宅院,村民们称其为“楼儿上”。财主韩四爷家的“楼儿上”位于全村最高处,青砖铺地,青石板盖顶,据说这样的房间冬暖夏凉。屋内空空如也,只有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供游人拍照。走出院门时,我的脚下一滑,才发现地面上的紫色石块已光可鉴人。年轻的女导游说,这种石头很名贵,可以做砚台。

作为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爨底下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爨底下人是明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后裔。原村在西北方向一个被称作“老坟”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那里夷为平地,只有一男一女因出门在外而幸免于难。这对青年男女凭着勤劳和智慧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韩姓人家世代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子。直到今天,爨底下村民几乎全部姓韩。村名中有一个“爨”字,意为烧柴升火,驱寒取暖。将“爨”字拆开,便成了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林中的柴草取之不尽,冬季的严寒便不再可怕,日子也便年复一年地兴旺起来。

以牧羊和养蜂为业的爨底下人,尽管日子并不富裕,却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渴求。清代的爨底下村办有若干家私塾,还有人考取了官办学堂。村民们以唢吶、小锣等乐器演奏的蹦蹦戏曲调婉转,闻名遐尔。规划严谨、布局合理、建筑考究、装饰精美的清代民居,体现了北方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爨底下人形成了大山一样宽厚的品格,他们襟怀开阔,从容不迫。一切苦难和困厄,都被他们坚韧的性情所软化和消解。

爨底下人的命运在清代康熙年间发生了巨大转变。相传,康熙皇帝曾经身患怪病,所有御医都束手无策。无奈中,他到寺庙烧香许愿,请求佛祖保佑,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此病能够痊愈,他愿放弃皇位,出家为僧。不久,他的病果然好了。但想到寺庙的清苦与寂寞,他后悔了当初的誓言。对佛的允诺是不容更改的,怎么办?有位谋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找一个与他相貌相仿的人替他出家。这样,既兑现了诺言,又不会失去皇家的荣华富贵。于是,康熙皇帝派人四处寻找这个能够使他摆脱窘境的人。最后,终于在京西爨底下村找到了。此人名叫韩有德,他不仅与康熙皇帝相貌酷似,而且心甘情愿替康熙出家。

韩有德到五台山出家后,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爨底下人的感激,赏赐村民大量财物,允许村民世代享有皇家俸禄。与此同时,他还颁布了一项特殊法令,为贩运货物的爨底下驮队配备一种特制的小黄旗。这种小黄旗非同寻常,一是作为特别通行证,可以随意进出皇城的任何地方﹔二是作为免税凭证,不必交纳任何税费。爨底下人凭借这项特殊政策,将内蒙古的皮毛、京西的煤炭及各种山货运往皇城,又运回城里的各种物品,沿途贩卖。就这样,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爨底下村迅速富裕起来。尤其在涿鹿做生意的韩四爷,因为经营有方,成了远近闻名的财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爨底下村一脉相承,都是韩家子孙,又都在皇恩浩荡中崛起,所以贫富差距较小,几乎每一家的宅院都是一处景观。

作为爨底下村标志性存在的古典建筑,凝重中透出沧桑的意味,而出现在这些建筑上的文化符号,又使人隐约听到历史行进的脚步声。一座院子的门洞内残存的“捷报”,是清代表彰村中功臣的;一间老屋的墙壁上“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的大字标语,是上世纪中期那个狂热年代的真实写照。而一家客栈门口悬挂的宣传画,则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世态人心。画面上是两个身穿工装的年轻女性,她们共同看着一本打开的书,色调显得年代久远,但下面的几行字却诙谐新潮——新一代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各种文化元素充斥着这个小山村,使其在古朴中搀杂着某种趣味。

如果没有韩有德当年的出家,爨底下村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韩有德一个人的传说,成就了爨底下一个村的传奇。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总编:沈裕慎    

 编辑:李   平   戴三星  

  联 系 人:李松云      韩  奇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连接文艺家网络的桥梁

 传播文艺家心灵的青鸟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