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间的婚宴II沈裕慎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乡间的婚宴


♢沈裕慎
 

我的家乡是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横漕村,与嘉定区安亭镇老街,只有一河之距,两地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承蒙乡亲们的厚爱,村里红白事,都会叫我这个老爷叔出场,名曰“相帮”,就是帮他们做些事,不让我出一分钱。我这个奔八的人,还能帮做什么事呢?这就是情谊,有情有谊。这次,我的乡邻家的孙子结婚,也不忘叫我去凑个热闹。至于亲朋好友的孩子结婚,我两只脚跑得更快,也要去祝贺一番么!

(一)

昆山历史上就是苏州这个天堂里富庶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和农副业生产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成了全国最富的第一县。如今,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新农村,一半人家有了大学生,不少人家里有轿车,办喜事成了表现他们个性的新平台。

新娘、新郎的相恋也很新潮,是网上认识的,使这场清纯的网之恋,经过4年多的培育,开出幸福之花。婚前两个人商定好,8年前盖好的小别墅,略加装修就做新爱巢了。大的硬件是购买了一辆大众轿车。现在的小青年,会享受生活,是幸福快乐的一代。

农村办婚事图个喜庆、欢乐。全村近60户人家过去是一个生产队,现在260口人,生活在一个社区,一家办喜事全村共热闹。

办婚事的人家,都在有60多桌圆台面的村里大食堂办。他们雇请专门操办婚宴的厨师,一应俱全,前后吃三天。头一天叫“喜开来席”,村里人男女老少齐上阵;第二天叫“正席”,又叫“全满席”,新郎新娘的家人、远方来的客人、再加上村里人共聚;第三天则叫“圆满席”,中午吃的也是宴席。大家三天里吃喝玩乐,看电视搓麻将闹新房,尽享婚庆欢乐。

富起来的农民喜欢“比”,盖房、买家电都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轿车中不乏“奔驰”“皇冠”之类的高档车。住房的面积一家比一家大,装潢的质量一户比一户好,家电一家比一家高级,儿女办婚事一户比一户风光。即使家里条件再不济,操办婚宴也绝不含糊,哪怕砸锅卖铁倾其所有,甚至借了一屁股的债,也要把宴席办得排排场场,红红火火,风风光光,不能让人小瞧了。有条件的人家,总想要超过“前人”,办成全村最靓丽的喜事。

(二)

城市的婚礼,一般是将新娘从一个酒店绕城接到另一个酒店。在订车队的时候,新娘来电问亲友人数,我算了一下有20多人,加上男方来接的每车一人,8辆车足够了。可婚庆公司说几辆车在城区转多不好看呀,人少就不能按人数订车了,在昆山三五十辆车的婚礼有的是,最少也得20辆车。新郎新娘也觉得有“理”,就狠心订了20辆车。

按照家乡习惯,女孩出嫁“姑不接,姨不送”,所以两个姨妈一家就直接开车去举行婚礼的宴会大厅了。我们在宴会大厅等着车队,除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在一个车上,其余一人一车还没坐满。长长的车队在昆山市区缓缓行进,每人独享一辆豪华轿车,亲友们调侃说,这可真是“尊贵享受”了。

典礼结束后入席,每个桌子上都摆满了过去农村婚宴上看到的白酒、红酒、啤酒和饮料。菜从过去4盆6碗一汤,变为都是16寸大盘,有冷盘10只,热炒18只,4道点心,一道水果,食材不但有乡下自己产的,也有在城里采购的。我们这次吃到了基围虾、鲳鳊鱼和海参等。再丰盛一些,甲鱼、鳗也上桌。如今,连龙虾、鲍鱼都屡见不鲜了。

参加婚宴的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由于文化程度的提升,科学知识和饮食保健水平的提高,他们都很关注科学饮食和身体健康。像蘑菇炒青菜、金针菜、豆苗、长寿菜、茭白炒肉丝、猪肉炖芋艿、鸡烧栗子等营养均衡的菜最受青睐。况且正是河蟹上市季节,便多了每人一只大闸蟹,冷盘中的腰果、红枣莲子、长寿果、核桃等坚果也很受欢迎。喝的酒是宜宾五粮液厂生产的“五粮液”白酒,还有精装“沙洲优黄”,饮料是纯正橙子汁。

现在农家的婚宴很讲文明礼貌,饮酒自由选择,不勉强不强迫,但喝白酒的人不多。香烟则是上海产的“中华烟”牌。过去喝喜酒不分会不会吸烟,每人一包发到桌上,现在根据国家提倡禁烟的要求,按需供应,这样更好。33盘菜摆满了桌子。仅这些菜10个人使劲吃,也是不可能吃完的。

虽然饮食习惯虽然已经改变,不受欢迎的鸡鸭鱼肉等“硬菜”,还是必不可少。虽然推杯换盏,你敬我让,毕竟这种特殊场合,免不了让人拘谨,所以狂吞豪饮者并不多。到酒足饭饱离开时,还有三分之一的菜(尤其是大鱼大肉高档菜)还没有动筷,动筷的也大多剩下一半。几百元钱的酒有的桌子上剩下半瓶,有的桌子上刚刚启封。

在这种场合,既不好意思也顾不得打包的;就是打包,那么多桌折合上百盘子菜,往哪里放、吃多久呀!无奈,只得眼巴巴看着服务员将剩酒剩菜倒进垃圾桶里。毕竟是自家办的,不可能将剩菜收起来重新上桌,这就避免了心疼的同时,再增加一份担心。

喜宴结束送客,听到的是一片痛惜的嘘吁声。谁也觉得浪费,谁也知道心疼,可是轮到谁身上也不会量力而行节约一点,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得打肿脸充胖子,而且是你胖我更胖,所以婚礼婚宴的奢侈浪费之风越刮越烈,难以遏制。“媳妇娶不起”,都是自己搞攀比讲排场而设置的障碍。

(三)

现在人们赴宴,不像过去那样看重的是吃,而是珍惜难得闲下来的时间。为了营生,在外奔波的邻里,多年不见的亲戚、同学,趁机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闲话,拉着家常,吐出来的话,比吃下去的菜还多。那些吃饱喝足后的男人们,看到有点姿色的妇女,就凭借几分醉意口无遮拦地或荤或素地调侃。被调侃的妇女也不是省油的灯,说出的话让男人们哑口无言,无法还嘴。望着男人们一副狼狈相,妇女开心得眉飞色舞,“咯咯咯”的笑声,像二月里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婚宴。

那些小伙子大姑娘,都把自己包装得光彩照人,脸上荡漾着甜蜜的笑意,好像他们就是新郎官新娘子似的。若是运气好的话,他们当中说不定有人真能牵上一根红线,下次婚宴的主角,或许就非他们莫属了。

乡村的婚宴向来以闹猛著称,除了鞭炮的响声外,还有江南丝竹的声音。更叫人难忘的是边吃酒边听戏。一边是眉清目秀的男子,一会儿司琴,一会儿操鼓,相互呼应,相互交叉,错落有致,音韵和谐,清脆响亮。一边是女艺人,穿着一身艳丽的罗裙,化着红扑扑的妆容,粉嫩如初开的桃花。手拿一方手帕,挥舞长长的水袖,婀娜多姿,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地唱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的曼妙动听。是呀,缠绵勇猛柔糯的沪剧,唱的就是小夫妻如何做人的那些事儿,愉悦而应景,乡气又艳俗,俗到骨子里,便成风雅,成了文化。

喜宴后去参观新人的新房,其现代化设施跟城里无异。不过一些细节还保留着传统的味道,譬如“称心如意”,系新房的新床新帐用两只秤钩钩着,还有“一路平安”,系床前摆放着几十双新布鞋。听说从前皆由新娘自己抽空制作,眼下则去店里定制了,表示新婚夫妻将穿着这些布鞋走下去,平平安安。由于我是上海来的,新郎家特意送一双布鞋给我,让我也沾些“一路平安”的吉祥,我就连连恭贺道:

“大家一路平安,大家一路平安啊!”

(四)

天色已晚,本想返程,侄媳却叫住了我:“他叔,进屋坐吧,要跟你商量点事。”我随侄媳进了屋,堂侄正蹲在地上抽烟,脸上的欢笑已散去,愉悦中夹杂着些许倦意,满足中隐含着几分惆怅,五十岁刚出头的他,腰已明显弯了下来,看上去像个小老头。

“忙了一天,坐会儿吧。”

堂侄吃力地起身陪我坐下。沉默了一会儿,堂侄熄灭了烟,从怀里掏出了一叠钱递给了我:

“这一万块钱还给你吧!”

“刚办完婚事,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你还是先拿着用吧!”

我没有接钱。

“叔,你还是拿着吧,需要的时候再向你借。”

堂侄很固执,最终还是把钱塞给了我。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堂侄抽了一会儿烟,扶着桌子站了起来,小心翼翼打开抽屉,拿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递给我,有气无力地说:“叔,我有点累了,你帮我把这本账算算吧。”我有些不解,堂侄当过村里的会计,不过已是多年前的事了,怎么还有账本呢?翻开账本,我不禁一惊—

“大儿子结婚费用明细账”。

我仔细地把账上所列的项目理了理,订婚费用:3套金首饰5000元,6套新衣服2000元,聘礼1万元,43桌订婚宴席21 500元,共计3.85万元。婚房费用:按照女方家的要求,室内外装修12万元、安装太阳能3万元,共计15万元;结婚费用:彩礼钱2万元,婚车、婚纱5000元,烟花爆竹5000元,司仪5000元,婚礼仪式上给儿媳1万零1元、儿子888元,发喜钱3000元,56桌宴席2.8万元计8.5万元。烟酒1.2万元,总计26.5万元。

堂侄家并不富裕,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卖粮食,在家喂猪、养鸡。堂侄夫妻俩虽在工厂打工,一个月每人也就2000多元,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再加上田里的收入,一年总有八九万元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可以说大儿子结婚一下子花去了他近二十年的积蓄。不过看了账,堂侄还是长出了口气,很知足地对我说:

“不错了,咱家总算没欠外债,现在农村很多家庭取个儿媳妇,都要欠下好几万元的债呢!”

里屋新郎和他的新媳妇正在很有兴致地高谈阔论,他们正在为外出旅游做准备。新郎还挺“孝顺”地说:

“爸,出去旅游的钱您就不用管了,我们自己拿。

”堂侄没说什么,一脸无奈地对我苦笑了一下。

我和堂侄正聊着,他的二儿子也进屋和我打招呼,小伙子的个头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多大了?”我问堂侄,“这孩子今年18岁了,过不了几年也该结婚了!”

看着二儿子远去的背影,我见堂侄刚刚舒展了一下的腰,又弯了下来。

(五)

这次到乡下吃喜酒感触最深的有三点:一是生活的变化。现在昆山、嘉定等地的苏南农村生活有了极大提高,家家住的是二三百平方米的楼房,各种家电应有尽有。约三成人家购买了小轿车,到苏州或去上海三个小时就能来回,非常方便。

二是有人说婚礼的气氛和形式最重要,殊不知,喜庆的气氛都是差不多的,我倒觉得是那些婚宴中真正的美味会让人记住一辈子。小说家沈从文回忆自己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饭只有两顿,一顿是他成名前一无所有、饥寒交迫做最最落魄的北大旁听生时,郁达夫请他在小饭馆吃的便饭,这种雪中送炭的恩情自然不会忘记。另一顿便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宴。按说,徐陆婚礼,名人云集,掌故颇多,单单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和师长,当堂训斥新人性情浮躁,用情不专的证婚词,在当时便广为传播,之后成为许多当时在场的人的回忆内容。这样眼花缭乱的一场婚礼,过了许多年,沈从文依然记得婚宴美味,却从不提也算风流倜傥的徐志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不提算美貌佳人的陆小曼穿了什么、戴了什么。这就是“民以食为天”之天的分量。所以,20世纪,一般人都将婚宴设在著名的有特色的饭店里。我所接触的一些老人,有的会记得婚礼上的烤鸭,有人记得婚礼上的烤乳猪。即便在食物非常短缺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婚宴上有限的食物依然是重要的关于婚礼的记忆。有对夫妇一直记得在重庆结婚时吃的腊肠和点心红油炒手,还有对夫妇老提20世纪60年代初结婚时,桌上唯一的荤菜是—条松鼠黄鱼,在他们的记忆里,那条鱼绝无仅有的大,也空前绝后的美味。这样的关于婚礼美食的描述,近一二十年,似乎再也没有听到过。

三是农民们思想上的变化。靠劳动致富,相信一定会和城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攒钱养老。现在的农村生活有“农保”,看病有“医保”,各级政府关爱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各种惠民政策、规定层出不穷,让农民们再无后顾之忧。而且他们知道,儿女都是高学历,生活肯定一代更比一代强!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对新人喜结良缘,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已达5000多亿元。其中婚宴消费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城市中的婚宴承制饭店一般就是星级酒店和社会饭店两种。但无论哪一种,花同等的价格都很难获得平日在同样场所宴请点菜所能获得的美味享受。农村中自办婚宴稍好一些,但浪费更惊人。这算不算婚宴文化的衰弱?

现在,昆山花桥和嘉定安亭的农民,都是贴钱办婚事的,他们将收到的彩礼钱想方设法要“反馈”回去。如今的农民不图这个钱,图的是在村里有“文明、大方、有水平”的好口碑。我们的农村真的变了,农民们真的变了,因为我们的时代变了呀!

                                                                                      (2017年3月17日)

作者

简介

——感谢阅读——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稿大赛啦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稿

随着中国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新秀不断地涌现,为全面反映当代散文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及贡献,集中展示当代散文家及散文创作的整体阵营和整体水平,继续推出新人、新作,壮大散文创作队伍,进一步推进当代散文的研讨、交流和发展,并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洞察和认识社会,激发广大散文作者用智慧和才华去肩负使命和重任。基于此,我们组织名人、名家,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编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一书。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请不要重复投稿。投稿请注明详细联系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投稿后请关注博海书香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 每天将发表部分入围作品)。

截稿日期:2018年11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联 系 人: 丁红梅    戴三星

美国分会联系人:马梦瑶

桂林分会联系人:何兰青

九江分会联系人:柳守猛

联系电话:(010)  56140133   13691058281(戴三星)

投稿后请加国际诗歌网微信号:bhsx08

主办单位:  

国际诗词协会

国际诗歌网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术顾问:丁芒    丁一    冰耘   潘颂德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秘  书 长: 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沈裕慎   李 平   戴三星    

梁全义    陈锦绵    蒲公英    何兰青   

马梦瑶    李汝保    朱超群     陈立琛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李剑青   涂作武       张石珍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排名不分先后)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