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民居大门装饰中的民俗
姚让利(陕西省)
民居大门作为建筑中的一个结构,是建筑的出入口,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都有各自的门。古代民居的门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风格、地位,能够反映、记载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大门上的装饰,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民俗文化的内涵。
一、门神
门神,守卫大门的神,是民居宅院的守护神。在中国古代,门神分为武将门神和文官门神,秦叔宝、尉迟恭、钟馗是武将门神的代表,他们除妖驱邪,看宅护院。天官、喜神、和合二仙是文官门神的代表。用以寄托人们富命长寿、高官厚禄的愿望。一般情况下,武将门神贴在第一道大门上,文官门神贴在第二道大门上,秦叔宝、尉迟恭、钟馗、天官等门神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镇妖除魔、赐福纳喜的代表性符号,在大门装饰上不可或缺。随着时代变迁,这种符号可以用简化的福字来代替,其特殊的色彩和形象,与宅院大门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苍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
解放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便把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为门画儿了。如今,门画儿的张贴内容,更为广泛。如彩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等。
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二、门联
传统民居的大门装饰上除了门神之外,门联的地位也极为重要。它总是成对地贴在大门两边,所以又称为“对联”。门联言简意赅,制作方便,张贴在大门上,不但表达了思想,而且极具装饰效果。如果大门门扇上贴了门神,则门联贴在门两旁的门框柱子上,有的除门联之外,还在门上方的横枕上贴一条横批。门联既有内涵,又有形式之美,而且比门神的制作更为简便,所以这种形式不但用在大门上,而且被广泛地沿用到了其他地方。比如宅院大门内的影壁上、窗户上、楼梯上、推车上,甚至牛棚、鸡窝、茅房外都贴有对联。
门联是对联的一种,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春节时张贴的称春联;丧事时张贴的称丧联;喜事时张贴的称喜联。还有一些其他用途的门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门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三、门上辟邪物
符合传统民俗文化的大门装饰除了以上所说的镇宅辟邪之物以外,常见的还有照妖镜、吞口、铺首等。照妖镜属于门上辟邪物,一面普通的镜子,悬挂在大门上方,为整个宅院镇妖避邪。吞口是一种木雕的兽头,形象如老虎头,面目狰狞。风俗中认为,这样的怪兽能够以恶制恶,吓跑妖魔。铺首指门环及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含有驱邪的意义。铺首多由黄铜制成,也有铁制品。古代铺首的造型,有龟、蛇、朱雀、双凤、羊头、虎、狮、螭等兽头状,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可以驱邪避凶。
四、门钉
在中国古建筑中,门钉只在板门上使用。起初门钉的使用是出自木板门制作工艺的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在宅院大门上的门钉数量是很有讲究的。古代皇宫的城门,每扇门的门钉有九排,每排有九个,共八十一个。皇亲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家大门是四十九个。普通官员家,二十五个。老百姓家,不能装配门钉。在古代门钉被纳入了民间风俗活动中,摸门钉,可减灾免灾,是一种祈福活动。
门钉是钉于大门扇外面的园形突起的装饰,是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关中地区农村独家独户的大门上也安上了铁制的门钉。门边由角钢焊制,木板装芯,组合成钢木门,主要起连接角钢与木板的作用,也起一定装饰作用,但它比起古建筑大门的门钉却逊色多了。无论是古建筑雄厚的实拼木板门,还是现代钢木大门,钉上一排排硕大的金色门钉,既显得更加牢固,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蕴藏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门钉,在最早的记载中不叫门钉,而称之为“涿弋”。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门钉同守卫城池,防御火攻有关,是一种军事上的防御措施。战时,涂泥土于门上以防火焚;平时,这种行距齐整的涿弋,成为门扇上的一种装饰品。所以门钉可能就是古代“涿弋”的遗制。按以往建筑考古学者的研究认为门钉的产生是门本身的构造需要。门钉作为门饰,是为了避免显露的钉痕有碍观瞻。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门钉颇为重视,它是封建等级的标志。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门钉列入典章制度,命礼部员外郎张筹等专门考证古代门钉的型制,因“门钉无考”,所以明代只对王城规定了“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无数量规定,对各级官吏没有提到门钉。到清朝入关后,门钉的数量及所用材料便成为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形式,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会典事例》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公门铁钉纵横皆七。”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至五。”
门钉有三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门钉不仅有其建筑上的功用、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着民俗文化的内涵。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为正月十六摸门钉,摸一摸门钉,可去病得子。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 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可以想见,一群妇女在欢乐笑语中摸门钉,极富生活情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记,正月十五前后摸钉儿,妇女们“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摸门钉的习俗,隐含着生殖崇拜的遗风,无子的妇女们争相摸着门钉,希望生个大胖儿子。小小的门钉,原为固定门板的铁钉,经过装饰后慢慢成为等级的象征,经妇人一摸,又摸出了民俗信仰的光环来,像一条潺潺的细流,流入门文化的主流中。
五、门雕
中国传统民居的门雕,有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这三种装饰工艺经过千年历史演变,也成为了宅院大门门面装饰重要的一部分。
木雕,位于大门装饰的主要部位,包括门簪、雀替等,门簪出现于汉代,起初是固定门扇的结构构件,后来,为了增加其装饰效果,将数量由原来的两枚增加至四枚,甚至更多。门簪位于大门口上方,朝外一面做成圆形、方形、六边形等各种断面形式,朝外看面上加木雕花饰。雕刻题材如四季花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吉祥文字“寿”,“福”或“吉祥”,“平安”等吉词颂语;还有汉瓦当等图案。雀替,用于大门和檐枋的下面,多雕刻蕃草,草龙为装饰。
砖雕,是一种具有极强观赏价值的装饰艺术品。主要在门头和门楣等地方出现。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十分广泛,如福禄寿喜、梅兰竹菊、文房四宝、玩器博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人的理想抱负。
石雕,主要作为对宅院大门的周边进行装饰的物品,如门枕石、石狮、影壁等。门枕石在传统建筑上主要起到支撑和固定大门的作用,一般由石料加工而成,基本形式为鼓形。中间由团花作为装饰,团花内有花纹,也有草纹;有动物纹,也有神兽纹;还有吉祥物纹,其中以转角莲花为常见。
门枕石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
门枕石早在汉代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墩的基本构造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等等。
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一般会刻有莲花的形状,上面通常有锦铺。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在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有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蝠鹿兽),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等图案。方箱式门墩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在抱鼓或箱体上面雕刻有兽吻或狮子。而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
门墩的方圆有着不同的寓意,在古代,方形的门墩多为文官使用,圆形的门墩多为武官使用。
狮子型和石虎型的门墩儿,是过去四合院门前最常见的。是将其视为异兽,凶猛威武而毫不畏惧任何禽兽,被视为“兽中之王”,有它看家护院,野兽鬼怪就不敢进入宅门。早年间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讲究在门前摆上一对汉白玉雕的大石狮子,通常是雄狮居左,右爪下踩着绣球,被称为“狮子滚绣球”;雌狮居右,左爪下是一只幼狮,叫做“少师少帅”,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狮”和“嗣”、“事”谐音,双狮并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狮佩绶带表示“好事不断”,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住绣球则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
门当,是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门墩。户对,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此外,“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六、应时装饰
除以上所述的大门装饰物外,依照民间风俗、地域还产生了很多应时的装饰。和民间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一些习俗,很多都会表现在民居大门装饰上。清明门上插柳,端午门上插艾,秋收插稻穗,这些既是对节气和农耕的反应,也寄托着百姓美好的祈求和愿望,又成为了民居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这些和民间风俗文化相关的大门装饰,体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建筑装饰历史中不可忽视的艺术遗产。
对中国民俗文化在民居大门装饰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有利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继承,也有利于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研究。可以使得中国民居宅院大门的装饰艺术和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姚让利,男,现任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从事三国文化、周秦文化和馆藏文物研究。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陕西省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