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民俗文化】夏尔巴人习俗及其它略考II杨从彪(重庆市​)

 国际诗歌网 2020-06-22



夏尔巴人习俗及其它略考
杨从彪重庆市
 
夏尔巴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人口四万多,其中我国境内一千二百多,我国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立新、雪布岗和日喀则定结县的陈塘等地。还有少部分居住在锡金、不丹、印度等国喜马拉雅山地带。


“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即从东方康区迁来的人。据说在汉朝时期,夏尔巴人的祖先便来到喜马拉雅山麓居住。后来,在一次战争中,队伍战败退到四川巴塘,一部分人逃亡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当地土著结合,繁衍后代,成为夏尔巴人。夏尔巴人自称“弭药”,有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他们勤劳勇敢,体态健美,善于攀登,性格粗犷豁达,为人淳朴大方,能歌善舞。
 
独特的习俗
 
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有种姓,立新地带夏尔巴人种姓有五种,陈塘地带种姓有两种。他们以种姓定亲疏,论长幼。自我介绍时,都习惯在自己名字后边加上“夏尔巴”,多数描述登山运动的人习惯用“夏尔巴”的共名来代替他们遇到的每一个活生生的夏尔巴人,已经持续了上百年。

夏尔巴人解放前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解放后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做攀登珠穆朗玛峰向导等工作。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猴、獐、狗熊等野生动物,有云杉、樟木等珍稀树木,有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黑色羊毛,叫“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围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戴金耳环或玉耳环。


他们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地带有贡巴桑巴寺,陈塘地带有拉岗寺,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少数人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亲人去世,请喇嘛念经,进行火葬或土葬,不搞藏族的天葬和水葬。大人死后放在木箱内,柴火焚烧两三天后取少许骨灰撒入江河,其余部分用石头垒盖。小孩死后把尸体捆绑成胎儿状,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树洞里,时间一长就成了木乃伊似的枯尸。

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影响,夏尔巴人生活习俗与藏族部分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主食为玉米、大米、糌耙,其次是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熟食,不吃生肉;吃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打猎,不吃鱼、狗和小牛的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尼泊尔把牛当成神和他们的种姓有关。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玉米做成半干的玉米糊,或做成玉米酒。过去吃饭不用桌子,不用刀叉筷子,全家围着饭盆和菜锅抓餐,现在逐渐使用碗筷。炒菜放佐料,如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咖喱粉等,辣椒、小茴香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佐料捣碎,粘着菜或饭吃。

夏尔巴人住木房,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用斧劈成的薄木板)。四周用石块垒墙,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一楼一底,平均高度六米左右,楼上隔三间,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做牛羊舍。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都有用石板砌成的火炕,支锅做饭,席地就餐,讲究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如果没有,就去远离房屋的地方大小便。


为表示敬意,夏尔巴人一是敬献哈达,二是用头碰对方的手或膝盖,旧时还有弯腰低头吐舌的习惯,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凡有喜庆,必送礼致贺,还礼多于馈赠,普遍都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报。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呼姓名,叫其第一个儿女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大的女性长辈称“以米”即“奶奶”,对有知识的人称“格拉”即“老师”,对已婚女子称“措姆”即“嫂子”。

夏尔巴人一年中过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半个月,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称为“科热”或“西捧”;准备牛羊肉、酥油、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溪边打一桶洁净的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去污换净。穿新衣前,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墙上挂的神像敬献哈达。神像下放一木板,板上供大米、糌粑、饼、油条、清水、桔、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插上酥油花。在门前竖立1至1.5米长的白色经幡,经幡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他们逢年过节娱乐活动较多,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相似。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通宵达旦。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 和打扑克牌等活动,“擦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核桃,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是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或小石子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奇异的婚俗
 
夏尔巴人在婚姻上奉行氏族外婚和部落内婚制,同姓不通婚。据立新地带夏尔巴人介绍,他们在当地居住已有260余年,他们的祖先是从尼泊尔夏尔孔布地区迁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四川康区来的。见面如果互不相识,也要问一声姓什么,若是同种姓,就不能开玩笑,也不能通婚。过去夏尔巴人与藏族和其他民族不通婚,现在改变了。他们与异种姓的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通婚,不受国籍和地域限制。婚姻形式有几种,一是男方请别人一起去女方家说亲、送酒、献哈达,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请吃饭,即可结婚。二是男方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抢婚。三是男女双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将女方抢到山上藏起来,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才将女方领回家。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
夏尔巴人还有兄弟俩同妻的“一妻两夫”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设有大床,两兄弟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不致错乱。如果弟兄四人,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一个新娘三人同时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尔巴人的舍尔巴种姓中,有一种“试婚”形式。从中国的定日到尼泊尔的索卢和昆布,有一条传统的“珠穆朗玛商道”,索卢和昆布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阿吉兹的根据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为对象,从几千人次的调查数据中整理出《藏边人家》一书。在索卢和昆布地区,现在还有许多夏尔巴人的分支舍尔巴的试婚小木楼。舍尔巴女孩长到14岁,父母就让她出门自由结交,分一间小屋给她,有钱人家还单独为女儿修建一座小木楼,让她晚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她选中了男朋友,可以暗地到小木楼夜宿,父母不但不干涉,还要向小姑娘讲解两性知识。住一段时间,如果双方满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几钵米酒,正式订婚。订婚后,未婚夫就公开住在姑娘的小木楼里。任何一方感到不满意,招呼一声就算解除婚约,男方立即离开小木楼。多数男女都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通过一定仪式,正式结为夫妻。如果两人出现感情危机,通过协商,丈夫付给妻子一笔孩子的抚养费,便可离开,或把孩子带走。如果和睦相亲,就可以确立终身伴侣关系,女方带着孩子移居夫家,举行隆重的婚礼。夏尔巴青年向导普尔巴说:“一般说来,女的14岁,男的16岁就可以同居,但要经过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需要三至十年时间。”索卢和昆布老阿妈桑珠玛说:“道理很简单,青年男女之间的了解,再没有比在一床睡觉的方式更好的了。即便一床睡觉,一时也难以了解和沟通,所以试婚期要长,长到生了孩子以后,以致更长,便可以定下终身了。
 
人类登山史上英雄中的英雄
 
在世界登山日志中,夏尔巴人只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其实,他们是人类登山史上勇士中之勇士,英雄中的英雄。

 夏尔巴人自古生活在珠峰脚下,他们很多人都做过挑夫和高山向导,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在高山上攀登如履平地。夏尔巴人是很多攀登珠峰勇士的向导、协助工、保护神,他们不仅担负着给登山队运送物资的重任,还要负责登山人员的生命救助,连拉带推地帮助那些登山英雄一步一步往山顶上挪,为攀登者开凿登山路径,系绳索,扛装备,登山者的性命掌握在这些向导手上。他们付出的体力和精力是那些“勇士”和“英雄”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英国登山家亚瑟??韦克菲尔德写道:“夏尔巴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6000米的山上,他们背着80磅的器材设备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不在乎夜里摄氏零度以下的低温。

夏尔巴人涌现出许多登山奇才,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和夏尔巴人丹增第一个站在地球最高峰,一举改写了珠峰顶没有人类足迹的纪录。他们登顶成功后,已有1300多人登上珠峰,有180多人死在登顶路上,其中60%是夏尔巴人。他们善于攀登,却无法预测天气变化,1922年,6名夏尔巴人在雪崩中被活埋,这是攀登珠峰最早的死亡记录。

2005年5月,中国登山者雇用18名夏尔巴人当协助工,其中6人登珠峰极顶的次数加起来是20次。登上珠峰的夏尔巴人,从来没有上过新闻媒体,50年来人类登顶的名单中从来没有他们的名字。人类第一次登顶,登山勇士在峰顶庄严打出自己祖国的国旗,同时埋下一包巧克力作纪念。从那以后,每次登顶成功,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下山后,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都要进行非常热闹的报道,以彰显“人类壮举”。这时候,人们却把夏尔巴人忘了。不要以为无声就是无能,夏尔巴人不说话,却是真正的英雄。庆祝人类登上珠峰50年,说不定人家夏尔巴人百年前就已经上去玩过了呢。就算是“人类登顶50年”值得庆祝,那也得提一提夏尔巴人,他们毕竟不是牦牛和雪人,他们也是“人类”的一员!

在登上珠峰的历史上,以下辉煌战绩是由夏尔巴人创造的——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和夏尔巴人丹增登上地球最高峰,成为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登上珠峰极顶的人之一。

2001年5月23日,16岁的夏尔巴人薛里成功登顶,改写了1973年另一位尼泊尔少年创下的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男性登顶者。

2003年3月,珠峰南侧大本营网吧开业,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网吧,网吧老板Tsering是50年前参加登山的夏尔巴人Gyaltsen的孙子,他希望以网吧来纪念祖父一行人的丰功伟绩。

夏尔巴人Kushang是惟一一个从四条不同路线登上珠峰的人,成为攀登珠峰路线最多的人,他现供职于喜马拉雅高山学院。

2000年5月21日,夏尔巴人Babu Chiri从南侧大本营(海拔5300米)出发,8小时零10分钟登上珠峰极顶,创造了从南侧大本营出发登顶最快的纪录。

1999年5月26日,夏尔巴人Babu Chiri是惟一的一位在珠峰极顶睡觉的人,创造了在顶峰停留21小时30分钟的最长时间纪录,成为顶峰停留时间最长的人。

1995年,夏尔巴人Babu Chiri创造了在两个星期内两次登顶的纪录。
2002年5月17日,夏尔巴人Apa,43岁,以第12次登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登顶次数纪录,成为世界上登顶次数最多的人。

1996年,夏尔巴人Ang Rita (1947年生),第10次无氧登顶成功(1983,1984,1985,1987,1988,1990,1992,1993,1995,1996全部无氧攀登),成为无氧登顶次数最多的人。

……这一切,都应该写入世界登山史。
 
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西藏自治区1965 年正式成立,同年,中尼公路全线贯通。从此,昔日我国境内当背夫、吃不饱、穿不暖的夏尔巴人开始一步步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据当地政府统计,夏尔巴人 年人均收入是40年前的20多倍。

是什么让夏尔巴人富了起来?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樟木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夏尔巴人桑姆说:“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我们富起来了。不说别的,光我家这幢6层高的小洋楼就值200多万,每年仅房屋出租一项就收入10余万元。”1997 年以来,桑姆为贫困群众、困难学生等捐款12万元,桑姆还说:“我们镇的沙场等集体企业年收入60多万,解决了20多个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樟木开饭店、搞餐饮、跑边贸的夏尔巴人白玛,为教育事业捐款5万多元,他不当农民当市民,自己富了后,还帮助大家走上富裕之路,他说:“我们夏尔巴人百万富翁多着呢。

夏尔巴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出深山密林,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樟木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年超1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贸易额50%左右。依托地处国家一级公路和开放口岸的优势,夏尔巴人搞边贸的有86户、搞运输的有67户、开家庭旅馆的有50家。他们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经济上富裕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国家为他们建立了夏尔巴小康新村,解放前他们最好的房子是木棍当梁,泥巴当墙,石片当顶,草席当门。现在盖了新房,配备了各种生活用品,夏尔巴人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自2004年聂拉木县被列为“全国兴边富民重点县”以来,国家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夏尔巴人整体扶贫搬迁、屋面改造、种养基地等17个兴边富民项目,为他们安装了“6+1”和“4+3 ”村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功。樟木镇小学夏尔巴女校长索朗桑姆是第一批夏尔巴大学生,樟木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100%,有40多家边民把送到国外读书的小孩接回樟木上学。

清晨,夏尔巴老人次仁曲珍庄重地在自家门前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唱起悠扬的夏尔巴民歌:“夏尔巴人的心呀,水晶一样明;夏尔巴人的歌呀,飞向那天安门……”唱出了夏尔巴人奔小康的心声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

杨从彪,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原西藏作协理事,拉萨作协副主席,《拉萨河》主编,拉萨市文联党组成员兼秘书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术顾问:丁芒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国际诗协会赋主任:东方武鸣


  国际诗词协会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国际诗词协会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国际诗词协会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国际诗词协会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何倩倩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